日期:2018-11-08 16:43:38
(97)【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解决掉西、北两路人马,努尔哈赤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回师赫图阿拉休整部队。
短暂的休息过后,他们又制定出新的计划,在东路军的必经之路,阿布达里冈(赫图阿拉附近),设伏,全歼刘綎。
具体操作:代善,在阿布达里冈隘口处,正面迎敌,准备诱敌深入。皇太极埋伏在丛林里,见机行事;而阿敏潜伏在山谷,随时策应。
万事俱备,只等刘綎。
等了半天,刘綎没来。
因为迷路了。
可能因为跟杨镐关系不好,刘綎被分在密林丛生、道路曲折的东路。又碰上大雪,方向难以辨认。迷迷糊糊地走了两天,好不容易才找到路,耽误了行程。
努尔哈赤并不知情。
既然刘綎不来,只好派人去“请”。
他找人冒充杜松的“材官”,拿着杜松的手令(官印被缴获),诈说西路军已经抵达赫图阿拉,命令刘綎迅速前往会合。
得到的答复是,不去!
倒不是刘綎识破了阴谋,他不去的理由很干脆,“我和杜松平级,他凭啥命令我?”
传令的人懵了,任务完不成,咋回去交差。他赶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差给刘綎下跪。好说歹说,刘綎总算同意急速进军。
这一同意,失去了全身而退的机会。
此时杨镐已经得知西、北两路溃败的消息,派人传令刘綎、李如柏回撤,可惜,送信需要时间。
没有收到撤退的命令,刘綎一头冲进包围圈。
皇太极等人各个骁勇善战,指挥八旗骑兵四处冲杀,很快便消灭大部分的明军,并将刘綎重重围住。
在最后时刻,刘綎的表现,可以用英勇形容。
左臂负伤,继续战斗。
右臂负伤,再战。
脸中一刀,削去一半面颊,还战。
身中数箭,不战了,战死了。
皇太极对这位“刘大刀”,致以军人的敬意,下令手下士兵摘下头盔,行注目礼,并向天鸣炮,以示哀悼。
顺便说一句,后来,皇太极的孙子的孙子(乾隆),甚至将其追谥为忠壮。
战败的人,依然可以得到对手的尊重。虽然丢了性命,但留住了气节。
其实,东路军除了刘綎所部,还有朝鲜赞助的一万多人。战斗之初,他们一路尾随,并没有参战。当得知刘綎阵亡的消息,赞助军主帅姜宏立率领部队,毅然决然地向努尔哈赤投降。由此可见,千万不要相信朝鲜人所谓的忠诚,无论过去,现在,还是遥远的未来。
日期:2018-11-10 17:05:46
(98)【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连续击败明军三路大军,完成了一系列教科书式的阻击战,努尔哈赤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下令部队撤回赫图阿拉休整。
这次,真的休息了。
等一下,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不是还有南路的李如柏吗?
不用奇怪,在努尔哈赤的计划里,根本没有李如柏。
至于为什么,只有他们两个人最清楚。
我们只能猜测。
世上有一种行为叫做,默契。
也许因为李成梁的关系;
也许因为姻亲的缘故;
也许因为了解对方的性格。
总而言之,在努尔哈赤的作战计划里,真的没有他。
尽管如此,李如柏的南路军仍然遭受了损失。
因为一个无聊的人。
武理堪,职位是牛录额真,八旗的基层小领导。如果大家还有印象,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侦查员(哨兵)。古勒山大战时,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向努尔哈赤阐述了“敌虽众,其心不一”的观点,为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次战役,他的任务是,看着李如柏。
请注意,这个“看”,不是一声,是四声。
有区别吗?
区别很大。
前者,带有侦查、观察的性质,属于武理堪的本行,敌人有什么风吹草动,要随时汇报。
后者,很单纯,用我们东北话来说就是,瞅—“瞅你咋地”的瞅。
而武理堪这次的任务,恰恰是后者。
看着李如柏,有什么好看,看什么?他不知道。这也怪不得他,因为给他下命令的努尔哈赤也不知道。
于是,他带领二十个侦查员,就这么远远的看着。
直到有人告诉他,不用看了,回吧。
然后,他看到南路军开始撤退。
为了证明自己实在太无聊,他吹响了号角。
听到号声,李如柏异常惊恐,竟然带头奔逃。
士兵们见主帅如此,更加惊恐。由于大家逃跑时争先恐后,竟然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件。
所以,南路军的伤亡,基本属于“自杀”。
短短几天时间里,这场由大明朝廷发起的,大规模围剿行动(史称萨尔浒战役)宣告彻底结束,而作为被围剿者,我们本卷的主角,努尔哈赤同志,大获全胜。
前段时间,有一个关于“历史转折”的讨论,让大家列举哪些事件可以称为历史的转折点。
我觉得,对明清两朝来讲,萨尔浒之战都可以算作历史的转折点。
从此之后,大明在辽东再也没有组织起像样的进攻,只能被动防御,使得努尔哈赤在关外野蛮生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