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道德经》
第22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使我介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餍食而货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
  注释:
  施:邪,偏,不正。解:通嶰,两山间的涧谷。餍:满足。
  译文:假如我的确有智慧,我就走大道,唯恐走入邪路。大道很平坦,百姓却喜欢走山间崎岖的小路。
  (王的)宫殿十分整洁,田地非常荒芜,仓库极其空虚,(王)却穿着漂亮的衣服,佩戴锋利的宝剑,饱食终日而财货盈积,这个就叫做炫耀盗窃。
  炫耀盗窃,这不是(王应该遵循)的道。
  评论:老子从百姓和王的两个方面,对不守道进行了批评。

  日期:2018-04-23 15:50:15
  德篇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释:
  善建者,善抱着:善于领悟道理的人。拔:抽出。脱:掉落。
  译文:那些善于领悟(德的)道理的人,他们不会放弃的,因此(玄德深厚,子孙得福),子孙的祭祀不会断绝,(香火会一直传承下去)。
  能用德来完善自己,他的德就回归自然本真了。能用德来完善自己的家,那么他的德就有余荫了(保佑自己的子孙)。能用德来完善家乡,他的德就做的特别好了。能用德来完善邦国,他的德就非常深厚了。能用德来完善天下,他的的就非常博大了。

  根据有德的人对比观察别人,有德的家庭对比观察别人的家,有德的乡对比观察别的乡,有德的邦国对比观察别的邦国,有德的天下对比观察别的(历史时期)的天下。
  我依靠什么知道天下变化的情况呢?依靠的就是这个。
  评论:这个和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道理。
  不过老子说的这个对比比照法,是一个修德的好方法。多向别人学习,质真如渝。
  日期:2018-04-23 16:53:55
  德篇五十五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虫蛇不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蚤已。
  注释:
  朘:婴儿生*器。怒:**。嗄:气逆。祥:吉凶的预兆。蚤:同早。
  译文:德行深厚的人,好比初生的婴儿。蜂蝎毒虫毒蛇不咬他,凶禽猛兽不去捕捉他。他的筋骨柔弱而握物坚固,他不懂得牝牡交合而**不衰,这是因为精气充沛至极。他终日号哭不已,却不气逆,这是因为(悲伤欢乐)的和谐到达了顶点。和谐是不变的道理,认识和谐叫做明智,而人为的延年益寿不知道是凶是吉。
  过分的用心,致使(损耗)精气叫做逞强。(不保持和谐),以至于万物壮盛的时候过早的衰老,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就会早亡。
  评论:这个是修身,保持身体健康的道理。保持和谐的生活,工作状态。
  益生也要和谐,不能强求。身体锻炼过分了,也会损害身体,就像很多运动员一样,职业晚期都是伤病缠身。
  日期:2018-04-23 19:16:42
  德篇五十六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穴,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锉其兑,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释:
  解:消解。贵:崇尚。
  译文:(面临大的政争的时候),(智者)知道不说,(多嘴)说的其实不够智慧。(因为多言容易纷争),所以(智者)闭上嘴巴,关上大门,调和自己的光芒,混同于尘埃之中,锉去自己的锋芒,也就消解了各种利益纷争,这叫做玄妙深奥的同。所以这样的人,你无法与他亲近,也无法与他疏远。无法使他受益,也无法使他受害。无法使他尊贵,也无法使他卑贱。所以,这样的人就被天下所崇尚和推重。

  评论:和光同尘,是一种政治上保全自己的智慧。道篇二十三 说曲则全,道篇二十四说,希言自然。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俗话说的好,出头椽子先烂,又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道德经比较重视生命,贵生,长生。所以,这方面的道理讲的很多。
  当然,比之儒家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少了那么点气概和担当。
  当然,不说有不说的好处,也是一种谋略。为什么天下贵呢?比如两派纷争,旗鼓相当,老子很注意守中,就是不偏向任何一方。这个时候,不发表意见的你,就成了双方争取的对象,所以就天下贵了。
  日期:2018-04-23 20:25:00
  德篇五十七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才?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奇物兹起。法令兹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无欲,而民自朴。
  注释:
  正:不偏。 事:指的是战争,修宫殿等这种耗费民力的事情。兹:通滋,更加。
  朴:淳朴。
  译文:以不偏不倚的立场治理国家,以出奇制胜的方法用兵,以不搞战争,(行王道,不言之教,天下归心的王道教化)来取天下。

  我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原因就是)天下的禁忌越多,百姓就越贫穷;民间精良器械越多,国家就越混乱;百姓智慧越多,各种奇怪的事情就越多;法律制度越彰明,盗贼反而越多。
  因此,圣人的教诲说:我不作为,(行不言之教),百姓自会潜移默化,我好安静,(不多言,不纷争),百姓自会不偏不倚;我不搞(战争之类耗费民财)的事,百姓自会富足;我将要无所欲望,人民自会淳朴。
  评论:这篇是讲无为而治的。以王的口吻自述的。
  老子把王道教化总是捧得很高,但事实上,这个在现实世界不大行的通。毕竟奉行霸道的人还不少。汉宣帝说:吾家自有天下,王霸道杂用之。这个才是真理。
  通行本是我不欲,而民自朴,帛书甲本乙本是我欲无欲,而民自朴。两者相差了多少?
  考虑到最后的几句话是圣人说的道理。那么其中的我,应该是王,是对王的要求。因此,对圣人来说,是我不欲,道的层次很高,不过,既然是王说的,那么我欲不欲,就是正确的,毕竟王不是圣人,没有那么斩钉截铁,王还是有一点欲望的,王只能说我欲不欲,层次低一点。

  可以说,改动的人,没有考虑到最后说话人的角色,所以出错了。
  综合来看,我欲不欲才是正确的。@东善之林
  日期:2018-04-23 21:49:17
  道篇五十八
  其正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悉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紲,光而不眺。
  注释:
  正:通政。 闵:通悯,怜悯。 屯屯:聚集。夬:分袂,离散。紲:捆绑。
  眺:往远处看。
  译文:政治上怜悯百姓,则百姓都聚集在旗下;政治上明察秋毫,(不能兼收并蓄),则国家分崩离析。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谁知道(祸福转化)的界限呢?这个没有一定的标准。
  正转变为奇,善转变为恶,人们对这些道理的了解,已经很久了。(因为物极必反),因此,实行王道的,方正有原则但不以此分割天下,兼收并蓄而不伤害他人,正直而不拿正直捆绑他人,光明正大但不炫耀使人不敢正视。

  评论:民间的话同样把道理说的很清楚:
  水至清则无鱼。不聋不哑,难做家翁。难得糊涂。
  清官难断家务事。为什么?家务事关系到的都是家人,手心手背都是肉,因此难说是非。其实,在德篇四十九中,说的很清楚了:为天下浑心。老子算看清楚了,一个社会,也是负阴抱阳,有正人君子,就有邪恶小人,因此,不搞自伐,自伐者无功。
  但是,不等于坐看某种势力的做大。圣人必须去甚,去大,去奢。

  所以说,兼收并蓄必须和去甚,去大,去奢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统治策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