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中后期 ——诸葛亮身后的战争与和平》
第26节

作者: 任誉任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根据《三国志》及其注引信息推断,蜀汉的权力架构设置在很大程度了沿袭了西汉前期的丞相(后期为大将军)负责制,即使在先主刘备时代,刘备本人也只负责重大决策、掌握军权并统军进行军事拓展,其他政务工作则完全由丞相、录尚书事诸葛亮全面负责打理。《三国志》没有直接交代诸葛亮的实际权限范围,但是按照《三国志》里的有关记载,位于丞相之下的蜀汉尚书令,其实际权力就非常之大,甚至大到连皇帝都要让他几分。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立刘禅为太子。尚书令刘巴便提出让来敏担任太子家令。太子家令大致相当于太子府的主管,由于太子的特殊身份,太子家令是个敏感而关键的职位。而刘巴提名的这个来敏则是先主很反感的人物,在政治上很不可靠。按理说皇帝决无可能把政治上不可靠的人放在太子身边。但是尚书令刘巴既然作出这一提议,先主心里不痛快也只好勉强接受。此事见于《诸葛亮文集》:“昔成都初定,议者以为来敏乱群,先帝以新定之际,故遂含容,无所礼用。后刘子初选以为太子家令,先帝不悦而不忍拒也。”

  刘巴的尚书令一职,大致相当于皇帝的政务秘书长,属皇帝方面的“内朝”官员。诸葛亮当时作为丞相(“外朝”的行政首长)同时具有录尚书事的权力,“录尚书事”就是对尚书令的决策、政令进行批示。这样一来,尚书令事实上具有常务副丞相的责权。刘巴担任尚书令后,还作出另外一个决定,把尚书杨仪赶出尚书台。杨仪是先主刘备非常器重的人物。杨仪担任尚书是先主自封汉中王后亲自提拔任命的。但是于尚书令刘巴不喜欢杨仪,先主也爱莫能助,只好另外任命杨仪遥领弘农太守。“弘农”是一个地名,当时处于曹魏控制范围,弘农太守只是“遥领”而没有任何实际权力。

  刘备时代的蜀汉尚书令尚且具有如此大的权力,诸葛亮身为丞相、录尚书事,后来又“领司隶校尉”,其所拥有的权力自然不言而喻。这样看来,在后主即位之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政治局面符合蜀汉的政权法统和政治逻辑,而无关乎后主本人的智商才情和施政能力,更不像后人理解的那样,诸葛亮的权力受命于先主,后主既改变不了也无力驾驶当时的政治局面。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那诸葛亮身后的几位执政者像蒋琬、费祎等皆是由后主一手提拔、独立任命,按理说在诸葛亮去世后局面应该有所改观。但实际情况是在蒋琬、费祎执政期间,后主在处理“庆赏刑威”等诸多事务时仍然不远千里地首先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推行实施,《三国志》对此记载是:“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情形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局面几乎没有大的差异。

  但是仔细分析《三国志》里关于蒋琬、费祎、姜维和马忠等人的记载,至少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后主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凡事甩手不管,可是每逢重大事务,他的影子却几乎随处可见。而对于皇帝的决定,从蒋琬、费祎到姜维都能予以绝对尊重。
  蜀汉首任大将军蒋琬一度改变诸葛亮时代的军事攻伐线路,变过去的北伐为东征。蒋琬的这个东征计划事实上遭到了后主否决。蒋琬因此迅速停止相应的军事部署,并及时上表后主,由姜维镇守陇西而重新回到诸葛北伐的传统线路。公元244年,北方的曹魏执政者曹爽带领重兵南下攻打蜀汉,魏、蜀双方此后暴发兴势之战。后主刘禅在大战前夕作出了一个具有高难度的政治安排。他一面派遣新任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北上御敌,同时又把镇守南中的镇南大将军马忠召回成都并赋予他“平尚书事”的权力,“平尚书事”与“录尚书事”的职权基本一样,都是对尚书令的决定、安排进行批示,就是在费祎外出打仗期间,让马忠代行大将军费祎“录尚书事”的职权,回到成都处理朝廷政务。这之所以被认为是一个打破政治常规、高难度的人事布局,因为马忠当时身为镇南大将军、庲降都督,还只是一个地方大员。后主在战时把一位地方大员临时攫升至都城、处理中央政务,其政治难度在于战争结束之后,最高决策者将很难再作进一步的安排。因为在东方的政治语境里,把一位地方官员攫升至中央相对容易,但如果把他再由中央高位而委任至地方则具有极高的政治难度。然而这在蜀汉却不是什么问题。

  据《三国志》记载:“祎还,忠乃归南。”也就是说在大将军费祎取得前线军事胜利回到都城后,马忠没有提出任何政治条件,而是迅速交出权力然后又重新回到南中执行镇守任务。这一细节,体现了蜀汉重臣公忠体国、不计个人政治得失的团队风格,也充分显示了后主对于复杂局面的驾驶能力。
  兴势大捷后,蒋琬坚持把益州刺史的职位让给费祎,又过了一年蒋琬去世,费祎以大将军、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的身份全面接管蜀汉最高权力。但是史书记载到了公元247年,姜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这么看似不经意的短短一句话,实则蕴含着极其复杂的权力分配和制衡色彩,其主导者无疑仍然是后主。到了姜维时代,后主所宠爱的宦官黄皓在朝堂上枝附叶连、尾大不掉。姜维因此憎恶黄皓,并启奏后主试图除掉他。后主只是淡淡解释一句话:“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起来轻描淡写,实则含沙射影:他黄皓只不过是个无耻小人罢了(妨害不了什么大事),当年董允对他恨得咬牙切齿(但是董允能够容得下他),我也时常痛恨于他(我也没有和他一般见识),你姜维怎么心胸这般狭窄、连这种小人也要和他计较?

  简短的一句话让姜维“惧于失言,逊辞而出”。如果联想到姜维当时手握重兵的事实,蜀汉后主在朝堂内外的威权由此即可昭然若见。至于后主刘禅在蜀汉覆灭后的那句后来成为千古笑柄的名言:“此处乐,不思蜀”,多数人从后主所承载的伟大理想和政治使命分析,认为他厚颜无耻、没心没肺。也有人认为后主这样说是为了明哲保身。只有对蜀汉中后期的政治生态、发展演变和舆论环境梳理清楚,可能会有人完全明白,他刘禅只不过发自肺腑地说了一句真心话而已。

  日期:2017-12-10 16:17:49
  第四章 蜀汉后主刘禅

  蜀汉后主刘禅是“去演义化”难度最高、最难以还的人物。后主的小名阿斗是东方文化里的专用名词,特指那种昏聩愚蠢、不可救药的人,所谓“扶不起来的阿斗”。
  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后主刘禅已经年近三十,但是仍然没有任何当家理政的政治经验,更没有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心理准备。他在登极之前曾经有过短暂的代理国政经历。当时先主刘备在白帝城病重,丞相诸葛亮前去探视。离开成都时只能委托太子处理军政事务。在这一短暂时期,发生了汉嘉太守黄元叛乱事件。当时蜀军刚刚经过夷陵战败,成都后防空虚,叛军一度逼迫都城。摄政太子按照治中从事杨洪的建议,命令将军陈曶、郑绰带领太子卫队前去平叛,结果很快击败叛军,生擒了黄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