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中后期 ——诸葛亮身后的战争与和平》
第16节

作者: 任誉任健
收藏本书TXT下载
  高平陵事变后,太尉王凌不满司马懿专权,认为问题出在皇帝曹芳年幼暗弱,于是和他的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私下密谋拥立楚王曹彪为帝,企图以此抑制司马懿。但是令狐愚不久病逝,王凌试图再拉其他人入伙,在这个过程中泄露了机密。太尉王凌就是当年设计除掉董卓的东汉司徒王允之侄。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迅速调集兵马进入王凌的大本营寿春。王凌自知情况不妙,他的兵力又无法和司马懿大军抗衡,于是自行到司马懿认罪投降,后自杀。这是三国史上著名的淮南三叛中的“第一叛”。王淩、令狐愚等被灭三族。曹彪亦被赐死,他是曹操的第17个儿子。
  王凌自杀两个月后,年事已高的司马懿病于一场惊梦,不久去世。他的长子、抚军大将军司马师由此开始全面执政。
  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沉着坚毅,素有雄才大略。史书记载高平陵事变前夜,司马昭担心得展转反侧,一夜都没有睡好觉,而司马师却像平时一样呼呼安睡。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事实上也很卓越,兄弟两人都是三国后期出类拔萃的政治人物,但是他们的命运同样都很可悲。以他们超凡脱俗的个人能力,都完全有机会辅助君主内修治理、御敌卫国,成就另外一番事业而标炳史册。然而一旦他们随同其父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此后所有的一切事实上已经身不由主。游走在政治斗争的刀锋剑刃之间,他们除了独断专行并不断地疯狂杀戮之外已经别无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不如那些因为战乱和灾荒而四处流离的下层民众,老百姓虽然食不裹腹,却不用担心政治清算,更没有复仇追杀的惊竦与恐怖。

  公元252年(司马懿去世的第二年),司马师被晋升为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全面接管魏国军政事务。同一年的5月份,吴主孙权去世。东吴重臣诸葛谨的长子、大将军诸葛恪出任首席辅政大臣,全面掌握东吴局势。蜀汉方面也于下一年(公元253年)出现权力更替,蜀汉第二任大将军费祎于当年年初遇剌身亡,卫将军、录尚书事姜维随即掌权。
  这样一来,三国史上罕见地出现了三方政权几乎同时换帅的局面,三国争霸几乎就要变成了三个少壮派的对抗。其实三个少壮派当时的年龄都已经不算很小,北方的司马师时年48岁,东吴诸葛恪50岁,蜀汉姜维已经52岁。但他们都算是三国政坛上的新生代,且都有着远超常人的天资禀赋。然而由于各种意外而又必然的原因,诸葛恪和司马师很快在随后的政权内讧中丧命,只有姜维苦苦支撑到政权覆灭的最后时刻。

  日期:2017-12-01 14:18:52
  东吴方面的事情还要更复杂一些。诸葛恪作为三国时期最显赫的“官二代”,自幼便有机会出入东吴宫廷,受到孙权器重。他随后侍奉太子孙登,很快成为太子集团的领袖人物。
  孙登是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即被立为太子。孙登这个人“爱人好善”、“居心所存,足为茂美之德”(陈寿语),处理政务谨慎得体,深得众望,可惜英年早逝。他于公元241年去世时只有33岁,让东吴上下深感悲痛不能抑制。
  东吴太子孙登去世后,孙权于公元242年立他的三儿子孙和为太子(二儿子孙虑已经亡故)。他本来还准备立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为皇后,如果这样的话可能就不会再有什么大的波折。可是这位王夫人与孙权的大女儿孙鲁班严重不合。孙鲁班不断在父亲面前煽风点火,攻击太子和王夫人。王夫人因此没有被册立。这时候孙权已经进入晚年,身体状况不太好,多疑而昏聩。他总是怀疑妻妾、儿子们都在算计着他的死期以及早争取权利。出于这种顾忌心理,孙权又另外加封他的第四个儿子孙霸为鲁王,并且给予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以同样的宠爱,在孙鲁班的不断唆使下,孙权甚至一度更亲近他的四儿子、鲁王孙霸,这为此后的旷日持久的朝堂和宫廷双重内讧埋下了祸根。

  孙鲁班又名大虎,她还有个妹妹,叫小虎、大名孙鲁育,都是吴主孙权的掌上明珠。孙权把大女儿孙鲁班嫁给周瑜的长子周循、把小女儿孙鲁育嫁给骠骑将军朱据。可是大女婿周循去世很早。孙权又把大女儿孙鲁班嫁给卫将军全琮。孙鲁班为了攻击太子和王夫人,还一度拉拢她的胞妹孙鲁育。但是孙鲁育不愿意参与这种骨肉相残的事情,而且她的丈夫朱据与太子孙和亲近,她作为妻子不可能再去支持另一派,于是予以拒绝,姐妹两人因此顿生嫌隙。

  由于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并立,东吴重臣争相派遣子弟入宫,要么侍奉孙和,要么接近孙霸,于是在朝堂上形成了太子党和鲁王党两个势不两立的集团,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太子太傅吾粲等拥护太子孙和;而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人则拥护鲁王孙霸。两宫之很快由朝堂而蔓延到地方,史书记载是“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

  。两派势力相互攻击,明争暗斗,东吴顿时混乱不堪。作为头号重臣的陆逊开始持中立态度,但是太子党方面不断给他传递消息,希望他能够出面拥护太子,鲁王党方面也争取他出面稳定局势,支持鲁王。他最终认为太子地位不稳,后果严重,于是多次上书孙权,表示坚决拥护太子。
  孙权终于觉察到事态严重。到公元250年,他在实在没有任何办法的情况下采取断然措施,废黜孙和,赐鲁王霸死,改立只当只有8岁的第七个儿子孙亮为太子。这场政治风波的最终结局,是太子党和鲁王党的两败俱伤,一大批陷入重臣们受到严厉惩处,其中太子太傅吾粲下狱诛死,太常顾谭等人被流放,骠骑将军朱据则被赐死……东吴的两宫之争持续时间之长、卷入人数之多、相互残害之烈,空前绝后。

  孙权虽然以断然之举平息了朝堂和宫廷内讧,却给东吴政坛留下了了无穷尽的内患。两宫之乱平息后,孙权已是垂垂暮年,很多事情已经没有能力处理。两年后(公元252年)孙权病死,太子孙亮继位时只有十岁,年幼无知,只能成为权臣操纵的傀儡,东吴政权由此全面进入衰势。
  孙权临终前明确由诸葛恪、少傅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以及侍中孙峻作为新君孙亮的辅政大臣,诸葛恪位列首席。但孙弘与诸葛恪不和,他担心要受诸葛恪的狭制,便封锁孙权去世的消息,企图矫诏除掉诸葛恪。但侍中孙骏将此事密告诸葛恪。诸葛恪于是杀掉孙弘,然后发布孙权死讯并为之治丧。
  诸葛恪此后被加封为太傅,全面掌控东吴政权,并实行一系列措施广施德政,消除孙权晚年昏瞆产生的政治混乱,同时对北方采取军事攻势,派军进入魏境修建废弃已久的东兴大堤,招致魏方强烈抗议。这年年底,曹魏司马师出动三路兵马捍卫领土,其中胡遵、诸葛诞率七万大军驱散吴后,收复东兴大堤。诸葛恪紧急率兵四万救援东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