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中后期 ——诸葛亮身后的战争与和平》
第10节

作者: 任誉任健
收藏本书TXT下载

  历来有人质疑“衣带诏”事件的真实性。“衣带诏”这件事发生在公元200年年初。《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诸多史书都有记载。其中《后汉书献帝纪》:“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三国志》:“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资治通鉴》:“初,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

  “衣带诏”事件之所以受到质疑,是因为密谋参与者中只有刘备当时带兵在外而幸免于难,如果“衣带诏”确有其事,这将使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优势被完全消解,刘备则因此具有“奉辞伐罪”的法理正义,他此后在抗击曹操过程中应该会高调宣扬这件事,但是刘备在任何场合都没有说过汉献帝当年曾经授予他们“衣带诏”的事情,因此传言中的“衣带诏”是不存在的。
  翻阅史书,刘备于公元219年取得汉中后谋划称王,在众臣的联名上表中确实没有提到“衣带诏”。表文只是笼统地说刘备曾经与车骑将军董承等密谋诛除国贼曹操、安定天下,但是因为不慎机密外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三国志》原文:“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

  刘备称王时又发布一份奏表给汉献帝。刘备本人的表文同样没有到“衣带诏”,只是声称是他刘备曾经与董承私下谋划铲除曹操,但是由于泄密而使董承遭到陷害,而刘备本人也因此四处逃难、流离失所(《三国志》原文:“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操,机事不密,承见陷害,臣播越失据,忠义不果”)。
  按照《三国志》记载,母丘剑、钟会人叛乱时都是“矫太后遗诏”为旗帜。已经亡故的太后遗诏尚且具有至高无上的法理正义和感召力,如果刘备真的有 “衣带诏”,就相当于他拥有当朝天子的号令、按照当时的政治规则具有无用置疑的法政正义。那么,刘备为什么不把如此重镑信息大张旗鼓地昭示于天下?
  从这个方面看,刘备的“弘毅宽厚”源自天性、具有十足的诚意。因为在刘备自称汉中王的时候,汉献帝还在位,曹操也没有死。皇帝当时被牢牢控制在曹操手里,刘备的奏表是无法直接呈报给皇帝的,只能起到昭示天下的作用。可以想见在“衣带诏”事件败露后,皇帝是断然不能予以承认的,其他密谋者董承、王子服等人已被诛杀而死无对证,天下唯一能够说清楚这件事只有刘备一个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把天子血书衣带诏的事情给抖出来,他刘备将置远在许昌、如同身在牢笼般的天子于何顾?

  刘备高调宣扬“衣带诏”固然可以增强他自称汉中王的政治优势,然而此举毫无疑问将陷天子于更加深重的患难与不幸。正是为了顾及汉室天子的实际境遇,刘备在所有昭告文书中都刻意隐去天子密授“衣带诏”的往事,而把事情说成是他个人的主动之举:当年,是我刘备和董承等人密谋除掉曹操这个大奸臣,这件事情与皇帝没有关系。可是由于泄密,董承他们惨遭灭族,我本人也被逼得流离失所、播越失据。

  刘备本人究竟是否在内心里忠诚于汉室,这是另外的话题,且并不直接关联到他所坚持的政治主张、路径纲领是否正义。刘备本人“弘毅宽厚”、慈善仁德,由他所塑造的团队赤胆忠心、精诚共进,及至诸葛亮去世之后,这种团队作风历经三任大将军、延续三十年而仍然能够基本保持,完全契合了于乱世之中游离失所的广大民众之共同期待。这正是旷世奇才诸葛亮赤诚追随并为之鞠躬尽粹、不负重托的根本原因。

  以一言蔽之,刘备所主导的蜀汉集团具有一种正统政权所特有的清明与振作。因此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勤勉王事、不负重托,始终坚定不移地高扬“嗣武二帝、龚行天罚”的政治主旋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蜀汉政权虽偏居一隅而不萎靡,反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的的气象,为杀戮四起、动荡不安的三国乱世平添了一股生机勃勃的力量。
  难能可贵的是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历任接续团队都能做到公忠体国、恪尽勤勉,与同时期另外两方内讧不断、杀戮四起、残酷而血腥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下面的章节将要详述的事情。
  日期:2017-11-30 07:56:21
  10

  刘备集团在攻取汉中后的骤然沉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实力扩张过于迅猛而引起三国之间的实力失衡。刘备在占领汉中后又迅速出兵攻占了上庸等郡,从而拥有了全部益州和小半个荆州。关羽紧接着又在东部战场水淹七军,取得空前大捷。如果关羽能够顺势拿下襄樊,他很有可能与曹魏境内的陆浑、梁、郏等地反曹势力里应外合而形成更大的强势。这一态势导致孙权私结曹操、袭取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出“跨有荆、益”的阶段性目标骤然丧失。

  在关羽遇害、痛失荆州之后,三国时期的一号人物曹操去世,曹丕通过禅让称帝;随着蜀汉军队与东吴在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中全线溃败,蜀汉灵魂人物刘备也在悲愤交加中溘然长逝。至此,隆中对明确的法理基础、政治前提和方法、步骤都已荡然不存。尤其是在刘备去世之后,外部强敌压境,内部叛乱四起。蜀汉一时风雨交加、前景如晦。
  随着刘备去世,蜀汉境内接连发生武装叛乱,几乎半壁益州被叛乱的烽火笼罩。先是汉嘉郡太守黄元趁诸葛亮赴白帝城探望刘备时发动叛乱,黄元随后被太子刘禅派出的军队镇压。但随后又有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大姓雍闿、越嶲夷王高定等起兵反叛。其中益州郡的叛军先是袭杀了太守正昂,然后与东吴私通。蜀汉方面后来派出大将张裔接替正昂出任太守,结果张裔也被叛军抓捕并送至东吴。东吴方面也煽风点火,孙权在袭杀关羽夺回荆州便任命刘璋为益州牧——刘备在占领益州后把刘璋安置在公丨安丨,由他的儿子刘禀陪护(另外一个儿子刘循留在益州,被刘备任命为奉车中郎将)。孙权袭取荆州后,刘璋、刘禀便处于东吴控制之中。孙权任命刘璋为益州牧,显然是为了发挥刘璋在益州的影响力,反制刘备。刘璋不久去世,孙权又把刘禀派驻到南方的交州与南中交界之地,并任命他为益州刺史,目的显然是为了进一步煽动蜀汉南中的叛乱。

  曹魏方面对于蜀汉政权也加强了和平演变的舆论攻势,以资深政治人物华歆、王朗等人的名义给诸葛亮写信,陈述曹魏政权的法理正义并炫耀其实力之强大,奉劝诸葛亮不要凭借益州之小国寡民、逆天行事,而应该取消国号、“举国称藩”。
  面对接踵而至、不断变化、各个方面都超出隆中对所定范围的复杂情况,诸葛亮审时度势,不断根据局势变化作出新的调整,苦心孤诣地致力于内政修治和兴复汉室的理论体系重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