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中后期 ——诸葛亮身后的战争与和平》
第1节

作者: 任誉任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11-29 08:33:46
  第一章
  蜀汉政权作为三国时期幅员狭小、实力最弱的一方,在历史上却有无与伦比的明星效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马超、姜维等蜀汉人物在民间都有着神话般空前绝后的知名度,连赵云、黄忠、王平、廖化、孙乾、简雍这样的二三线人物也都家喻户晓。
  但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人们对三国关注度骤然降温。蜀汉中后期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三国演义》一笔带过甚至避而不谈,史书记载语焉不详,多数人几乎一无所知。除了姜维北伐还能够引起一些关注之外,蜀汉中后期历来是史学研究、舞台再现和小说演绎的盲区。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写到诸葛亮去世之后,好像突然江郎才尽而失去创作激情,把此后很多情节写得马虎潦草,对于诸葛亮身后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只字不提。这让很多人产生错觉,以为诸葛亮去世时把权力交给了姜维。姜维紧接着大举北伐,连年征战完全耗尽了实力,后主刘禅因此很快就举手投降了。
  后来的多数作史者在写到刘备去世后,也是把诸葛亮治蜀、蜀汉北伐作为叙事重点,对诸葛亮身后的两位继任者蒋琬、费袆只作简短交代。作家柏杨在他的《中国人史纲》说:“在郿县近郊五丈原,诸葛亮逝世……他的军事职务由大将姜维接充……”
  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政权又延续了30年。蜀汉政权于公元221年5月份正式建立,到公元263年年底亡国,历时43年。诸葛亮担任丞相的时间只有12年。在诸葛亮秋风五丈原之后,蜀汉后主刘禅又继续做了30年皇帝,他在位时间超过40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  
  诸葛亮临终前,也不是把权力直接交给姜维。姜维当时的职务是中监军、征西将军。征西将军在曹魏是重号将军,但在蜀汉是普通杂号将军(《宋书.百官志》引鱼豢语:“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汉旧诸征与偏裨杂号同”)。“中监军”是蜀军一个方面军的将领——蜀军共有前、后、左、右、中五部,其中的“中军”主要是拱卫京师,但当时战事频发,中军也时常外出作战。中军首领共有五位,分别是中军师、中监军、中护军、中典军和中参军。姜维作为中监军具有协理军务、督察将帅的权力,品秩不低,但是距离接替蜀军统帅的位置还差很远。

  姜维在蜀军从前线撤退时负责断后并因此立功——他所率领的军队成功阻退了曹魏军队追击,确保蜀军平安撤回后方。姜维因此晋升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爵位由过去的亭侯升为乡侯,算是晋升;实际职务由中监军变为右监军,基本上是平调;统诸军,应该是具有统筹、协调全军事务的权力,算是得到了重用,但远不是“统帅诸军”。姜维的辅汉将军仍是杂号将军,排在他前面的重号将军还有很多,像大将军蒋琬、车骑将军吴懿,前将军邓芝、左将军向朗、右将军辅匡、后将军吴班、奋威将军马忠等。姜维在诸葛亮去世13年后(公元247年)才升任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成为排在皇帝和大将军费祎之后的第三号人物。但直到此时,他仍然没有统帅诸军的权力,他每次出兵作战都要受到大将军费祎的节制。因此不能说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便接替了诸葛亮的军事职务,能够统帅全军。

  诸葛亮临终前的政治安排,是建议后主把辅政大权交给丞相府留府长史蒋琬.蒋琬的留府长史大致相当于丞相府的秘书长,留守成都。诸葛亮率军长期驻扎汉中军事前线,他的丞相府设在成都并承担着统筹前线、后方事务及征兵、后勤保障等诸多职能,留府长史因此兼具蜀军后勤部部长的职责。
  后主刘禅基本落实了丞相诸葛亮的政治交代,把大权交给蒋琬。蒋琬实际主导蜀汉政局大致有十年。后期因为身体不好,他于公元243年主动把权力交给尚书令费祎。费祎在诸葛亮去世时的职务是蜀军司马,蒋琬升任大将军后则接替他出任尚书令。蒋琬把大将军职务交给费祎后,他事实上退居二线,费祎开始主导蜀汉政局,直到公元253年遇刺身亡,主政时间大致也是十年。

  姜维是在前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之后才真正走上蜀汉政权首席辅政大臣的位置,这已是诸葛亮去世二十年后的事情。
  蒋琬和费祎,都是三国时代的顶级政治人物。他们两人先后执政二十年(公元234年至公元263年),占到蜀汉立国时间的将近一半,是蜀汉政权极其重要的时期。
  蒋琬和费祎执政时期,蜀汉整体上以闭关殖谷、保境安民为施政要务,虽然很少出现过壮怀激烈、波澜壮阔的大规模征战场景,但发生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重大历史事件,很多事件影响到此后历史进程,像蒋琬的东征计划、兴势大战、费祎遇刺案等。但《三国演义》对此均只字未提。小说在写到诸葛亮去世后即很快把镜头切换到北方的曹魏,从魏明帝曹壑大兴土木写到公元238年的司马懿平辽东,又直接跨越十年描述曹魏方面的高平陵事变——公元249年,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诛杀主政的曹爽势力,全面掌控曹魏政局。从高平陵事件引出夏侯霸投蜀——夏侯霸是曹魏名将夏侯渊的儿子,高平陵事变后因为担心受到牵连而投奔蜀汉。《三国演义》这才把重新把镜头切换到蜀汉,这时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长达十六年。

  《三国演义》再次把镜头切换回来时,蜀汉方面的当家人大将军费祎仍然牢牢掌控着局势。姜维期间也得到了提升,于公元243年被晋升为征西大将军。《三国演义》书写至此,有意在费祎和姜维议事时用了一个“谏”字,表明此时姜维统领一切,费祎是他的下级官员。实际情况是姜维晋升为征西大将军后算是进入了蜀汉军方决策层,但是作为下级军官仍然要受大将军费祎的节制。
  《三国演义》把蜀汉中期很多重大事件一笔带过,一个很主要原因是各种史料关于蜀汉中期的记载都过于简略。《三国志》对于蜀汉中期很多重大事件的记载更是一本糊涂账。
  陈寿在《三国志》里的叙事布局有很多令人费解之处。陈寿生于公元233年(诸葛亮去世的前一年),他既是《三国志》的编撰者,又是蜀汉后期历史的亲历人。按道理说,陈寿作《三国志》时应该把蜀汉历史写得更加生动详实一些,他至少应该把他本人所亲历的蜀汉中后期事情交待清楚。但实际情况是,《三国志》把魏、吴两方的各种人物、大事小情写得生动详尽,而把蜀汉历史却写得极尽简略。而在《蜀书》部分,陈寿把他未曾经历的前期人物、事件写得相对充实,而把他所亲身亲历的中后期的很多事情反而交待得含糊其词。

  蜀汉第二任大将军费祎于公元244年兴势大捷后接替蒋琬兼任益州刺史,全面主导蜀汉局势。对于陈寿来说,这一年是个分水岭。因为他当年12岁,此后的事情即为他本人所亲历,之前则为听闻信息。但是陈寿在写《费祎传》时,却把大量笔墨用于叙述费祎早期经历:幼年入蜀、与董允之间的友谊、诸葛亮对他的厚爱、出使东吴时的机敏表现,以及费祎在兴势战前的沉着冷静。陈寿还不厌其烦地叙述费祎在青年时代和他的好友董允一起参加许靖之子丧礼的琐细旧事,当时董允的父亲董和给两个年轻人派了一辆破旧车辆,董允感觉乘坐这种破车很失面子,而费祎未加思索便坐进车里。到了丧礼现场,董允见其他人所乘车辆都很豪华,于是面露自惭形秽之色,而费祎却显得若无其事。董允的父亲董和因此说,他原以为两个年轻人才情相当,但是通过这件事情看出了他们之间的差距。所有这些关于费祎早年活动的细节描写都是陈寿本人未曾经历的,他要么是此后查阅了相关文书资料,要么是听别人说的。像费祎和董允在乘车参加丧礼时的神情表现,完全是无关宏旨的琐碎枝节,不可能见诸于官方资料。陈寿毫无疑问是通过道听途说而获知这些情况。把这些无法考证的细枝末节写进历史,能够更好地烘托人物形象,也并非全无用处。问题在于,陈寿把这些他未曾亲历、道听途说的信息记载得原原本本,而把他此后所亲历的费祎执政后的很多事情反而写得支离破碎、隐约晦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