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道德经》
第18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德仁义礼,这些东西都是道虚华不实的表现,是愚昧的开端。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浅薄,存心朴实而不虚华。(因为遵循道)所以他舍弃薄华而选择厚实。
  日期:2018-04-22 08:01:23
  道篇三十八(2)
  评论: 先搞清楚几个概念:按血缘亲疏和利益远近来区分:
  道:本意眼睛看着足迹,道路的意思。跟血缘利益没有关系。因此老子讲,天道无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是最公正的,这个是信仰。道是母系社会的概念,母亲的小孩那肯定是自己生育的,是自己的小孩,所以母亲的爱是最真的。
  德:本意左边足迹,右边眼睛看着心。显然,这里德讲的是足迹,跟你审视自己的内心是有关系的。这个开始和道不同,引入了一个人的主观思考。跟道纯粹的客观有本质的区别。人的观察思考,难免不是戴着一部分群体的利益的有色眼镜啊。

  当然,如果你的观察符合道,那么你的德就基本和道一样了,所以说上德无德,天道无私,上德也无私。
  譬如进入父系社会了,父亲的小孩可不一定是父亲的,这就要甄别血缘了,开始考虑血缘和利益传承了。符合私有制社会的本性。可是你考虑的因素越多,道的歧义越多,所以说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仁:本意是二人为仁。一个中国人加上一个四夷之人,意为(文明人)同化(野蛮人),引申为人与人相亲相爱,博爱。显然这种博爱跟血缘利益没有关系,是基于人性本善来说的。
  义:本意一个羊,一个我。羊是好东西,我肯定喜欢。引申为公正美好的东西从而应当做的。显然,义这种东西,跟利益是有关系的。
  礼:本意一个示,一个豊。豊是礼器,看着礼器,说明在搞祭祀之类的活动。引申为规范。显然礼这个东西,跟血缘利益没有关系,跟遵守有关系,这个遵守也是靠外力,而不是是靠内心信仰的。

  显然,在老子看来,最可靠的是客观的信仰(道),其次是低层次的,引入了意识形态的道,也就是德,再其次是利益(义)。没有血缘关系的爱(仁),强迫遵守的规范(礼),都是靠不住的。
  仁者爱人。老子说为啥仁靠不住呢?仁的内涵很好啊,博爱,不讲血缘利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很好。是的,这些是很不错,但和道比起来,仁的立论基础人的主观认识,不是客观规律,这就导致仁的做法不是标准的,这个层次就相差很多了。人的主观认识,决定了仁的做法很有可能是此一时彼一时也,对这部分人讲仁,对那一部分就不讲仁。
  为什么说礼是忠信之薄,乱之首呢?
  忠:本意是心在中间,不偏不倚。引申为无私,忠诚。
  信:本意人说出来的话,真心实意。引申为人说出的话不能更改,诚实守诺。
  那么,礼是怎么来的呢?自然是阶级越分越多,社会越来越复杂,金字塔的顶端统治阶级为了国家和社会稳定而搞出来的一套规范,各守其礼,大家都不要逾越自己的本分。法算是低层次的的礼了。这套规范的根本利益自然符合统治阶级的,那么,问过百姓了吗?符合百姓的利益吗?显然礼是偏心的。那么,自然就可以理解,忠和信在内涵上和礼有所冲突的,因为礼做不到忠(不偏不倚)嘛,礼做不到信嘛(诚实守诺,但是王还不是根据自己的利益,今天一套,明天一套嘛,变来变去的维护自己的利益)。

  如果从时空变化来看待道,德,仁,义,礼,忠,信这些个概念时,我们会发现道,义,忠,信随着时代的变化是保持基本不变的,德也可以,但就难点。仁,礼就不一定靠的住,战争不断就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再从群体受众的角度来看,道是最广,德也广,仁,礼就要要差一些了,只能是部分了,所以有礼不下庶人之说。义,忠,信基本上是小团体内部的事了。
  德篇三十八,博大精深,堪称是道德经八十一篇中的精华之一,确实不好理解。也许楼主有很多说的不对的地方。但是,对德篇三十八能够透彻理解,就会对历史的发展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日期:2018-04-22 09:19:40
  道篇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母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与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注释:
  致:达到。已:停止。正:不偏不倚。数:频繁。 与:赞许。禄:官吏的俸给,指高贵。
  硌硌:石头坚硬丑陋的样子。
  译文:昔时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澄清,地获得一就安宁,神获得一就灵验,谷物得到一就获得丰收,候王获得一就天下治理的很好。但是这种情况不停下去,达到了顶点,那么天不停的澄清下去,不停止,最终恐怕要崩裂;地不停的安宁下去,不停止,最终恐怕要发作崩毁。神不停的灵验下去,最终恐怕要失灵。谷物不停的丰收,最终恐怕要颗粒无收。侯王(因为天下治理的很好,心生自满)愈来愈尊贵从而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最终恐怕要垮台。所以侯王想保持尊贵,就要以卑贱的百姓为根本,想高高在上就要打好下面的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人,不谷。

  那么,侯王把自己称呼如此之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真的把自己当成卑贱的百姓了吗?)不是的。(这是自谦以求美名)。所以想得到更多的美誉,就得不到美誉。所以(圣人)不愿像珍贵的美玉,也不愿像卑贱的顽石,(圣人为朴,守中)。
  注:一是阴阳合一,但阴阳总是变化的,因此过犹不及,守中。
  评论:德篇开始就啰嗦了。文字一大堆。这是因为道的道理是非常直白的,客观的,你照着做就可以了。德就有点不一样了额,德的本意是用眼睛审视内心,审视道路。这样就有了很多的价值判断,这样做对不对?这样符不符合做人的道理?主观的东西太多了。
  这篇讲了三个道理:1)过犹不及。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地壳是运动的,因此小地震不断是释放能量,这样就不会有大地震了。如果长期没有小地震,那么大地震就不远了。
  2)王要以何为基。帛书甲本乙本文字是以贱为本,通行本是以下为本。贱是最下层了,道化生万物,卑贱是最多的万物,因此,帛书甲本乙本,才是道的思想。
  3)观其言,察其行。王自称贱人,难道王真的是个贱人吗?
  西方天天高举民主自由的大旗,难道真的是为天下百姓争利益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