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第35节

作者: 历史票友_康永聪
收藏本书TXT下载

  北关与建州同是属夷,我两家构衅,南朝公直解纷可也,缘何助兵马、发火器、卫彼拒我?畸轻畸重,良可伤心!所谓恼恨者四也。
  北关老女,系先汗礼聘之婚,后竟渝盟,不与亲迎。彼时虽是如此,犹不敢轻许他人,南朝护助,改嫁西虏。似此耻辱,谁能甘心?所谓恼恨者五也。
  我部看边之人,二百年来,俱在近边住种。后前朝信北关诬言,辄发兵逼令我部远退三十里,立碑占地,将房屋烧毁,穗禾丢弃,使我部无居无食,人人待毙。所谓恼恨者六也。
  我国素顺,并不曾稍倪不轨,忽遣备御萧伯芝,蟒衣玉带,大作威福,秽言恶语,百般欺辱,文辞之间,毒不堪受。所谓恼恨者七也。”
  只不过,这里面的“金国汗”已经是后来的皇太极。这一版,属于儿子转述老子的话,但因为被张贴出去,很难修改,所以还原度较高。
  再后来,“七大恨”又经过几次美化,形成了乾隆时期的版本,大致内容如下: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
  明虽起衅,我尚修好,设碑立誓,凡满汉人等,无越疆土,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顾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此恨二也;
  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场,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胁取十人,杀之边境,此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
  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
  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遗书诟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
  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挡之,胁我还其国,己以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岂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今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此恨七也!

  欺凌实甚,情所难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征之。”
  相对于最初的版本,从严格意义来讲,可以负责任的说,乾隆时期的版本,相当于假货。虽然内容与原来出入并不大,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它急于想要掩盖一个事实,女真和明朝的臣属关系。努尔哈赤所在的女真部落原本是明朝的边臣,而在后来的版本中,我们只能看到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之前“安民版”中的“守边”、“忠顺”、“进贡”,还有“夷”这些字眼,统统被删除了。这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

  那么,如此修改,目的何在呢?可能为了提高自身地位,或者强调自己政权的独立性、合法性。真实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为了自己好。
  不过,在我看来,真的还不如不改。因为改了以后,适得其反,这场战争的性质,一下子从反抗变成了侵略。
  而事实上,确实是反抗。
  其实,努尔哈赤跟后来的李自成,甚至当年的朱元璋,从性质上来讲,没什么区别。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唯一的区别,努尔哈赤来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难道没有农民,难道不可以农民起义?
  尽管“七大恨”在某些史学家看来,只不过是努尔哈赤出兵的借口而已,但对于努尔哈赤本人而言,的确怨恨深重。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何况他的爷爷、姥爷、亲人都死于明朝之手,还有祖辈作为大明的边臣,为朝廷戍边,兢兢业业,却也常常惨遭毒手。
  其实他们的要求并不过分,同为大明臣子,不要被区别对待就行。像黄家驹歌中唱的那样,“缤纷色彩显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某种色彩”
  。少数民族也是人,也有生存的权利。
  然而,努尔哈赤眼中却有另一番景象:自己的至亲,还有素不相识的女真族人,动辄被朝廷杀死,原因大概只因为朝廷觉得他们有威胁,或者对他们不满意。
  很多书上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誓师伐明,目的在于取而代之,建立自己的王朝。
  这完全是后人的总结性发言。
  作为一个村镇级的武装,上来就想要干掉一个幅员辽阔,兵马百万的庞大国家。如果换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几乎不可能。
  至少在此时,努尔哈赤最多心怀不满,无非想表达:我爹和爷爷不能白死,过去的罪不能白遭,你们给我的补偿远远不够,现在我站起来了,干你丫的!
  或许和他的祖先一样,还只停留在抢劫阶段。
  区别在于,他的祖先抢别人的,他只想抢回属于他自己的(在他看来)。
  从此之后,不再寄人篱下、任人宰割。
  可以想象,努尔哈赤宣读“七大恨”誓师的场景,应该跟《勇敢的心》里面,华莱士在与英军决战之前的那段喊话差不多,最终喊出来那句“Freedom(自由)”。台下的将士,想到自己的亲人,过往的遭遇,也是感同身受。群情激昂,随时准备誓死一战。
  日期:2018-10-19 21:40:05
  (82)【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第一站,抚顺。

  抚顺城,大致在今天的辽宁省抚顺市北部一带,临近浑河,地处赫图阿拉下游,相距大概六十公里。
  既然努尔哈赤决定向大明宣战,就要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夺取辽东。如此决定的原因也比较简单,就近原则,或者说别无选择。
  当时,辽东的首府,不在沈阳,在辽阳。
  想要进攻辽阳,抚顺城在必经之路上,而且首当其冲。
  所谓必经之路,就是必须得从这过,也别无选择。对此,我小时候就一直有个疑问,为啥古代战争非得一座城一座城的攻下去,难道不能绕过去吗?
  长大以后,疑惑才慢慢解开,其实是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非要攻城?
  古代生产力比较低,道路交通不怎么便利。不像现在,城市之间有高速,有国道,甚至还有乡间小路。那时候只有官道,也就是所谓的大路,才方便通行。小路很少,而且很难走。由于没有过度砍伐,走小路可能还要穿过大片的原始森林。
  如果部队误入林森,又没有导航,万一迷路了,再找不到水源,还没等碰到敌人,估计就全军覆没了。
  大道虽然好走,但处处有隘口。
  有隘口,就要有人把守。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为了生存,人们先要开荒种田,然后要生产日常所需物品,还要有商业往来。于是,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城市。为了安全,城市又修筑了城墙,墙外还有护城河。越大的城市,防御越坚固,易守难攻。
  人口集中,又安全,所以当时的经济都以城为中心,几乎所有的钱粮、物资、军队都在城内或者附近。离城较远的地方,都比较荒凉,人烟稀少。
  战争为了啥?无非是利益。
  再说的直白点,抢钱、抢粮、抢女人。
  谁平白无故愿意跟你出去打仗,吃饱了撑的?
  钱、粮、女人都在城里,当然要攻城。啥都没有的地方,去干啥。
  所以,攻城,是必须的。
  然而,攻城的成本很高。
  首先,士兵会有伤亡。如果久攻不下,粮草消耗也很大。即便攻下来了,还得留下人来防守。这样一路进攻下去,那么多的城池,得需要多少人防守,恐怕难以估计。

  如果还用原来的人管理,肯定不靠谱,那之前的努力很可能就白费了。当然,也可以通过对投降的人进行整编的方式,来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不过,也有缺点,还要考虑他们会不会再次叛变。
  所以,总的来说,攻城非常麻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