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有意与“黄金家族”联姻,自然希望通过这一捷径,得到蒙古部落的支持,扩张自己的势力。毕竟女真人口有限,想要对付大明,蒙古绝对是可以争取的力量。用努尔哈赤自己的话说,“蒙古与我,虽语言各异,但服饰风俗,无不相同,兄弟之国也。”
因此,不仅对科尔沁部,对于其他部落,尤其“黄金家族”的后裔,努尔哈赤也都采取联姻,拉拢的态度,尽量跟他们打得火热。
当然,对于漠南蒙古这些“兄弟”非常重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整个蒙古部落共同认可的大汗,也在漠南蒙古。
关于这个问题,还要追溯到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博尔济吉特·巴图孟克。他在漠北被推举为大元可汗,明史中称为小王子,后世尊称为达延汗。他当年迫使瓦剌西迁,并统一东蒙古之后,将营帐设在察哈尔部。从此之后,察哈尔部的大汗,同时世袭蒙古汗位,成为蒙古各部的共主。
此时,察哈尔汗的传人名叫库图克图,明史称作虎墩兔。两个名字似乎都不怎么耳熟。不要紧,他还有另外一个称号,相对来说比较响亮,叫做林丹汗。
历史每逢乱世,往往人才辈出。这个林丹汗也并非等闲之辈。他也继承先辈遗志,试图称霸蒙古,继而再战中原。在他的领导下,察哈尔部实力雄厚,所辖八大部,二十四营,号称四十万大蒙古国之主。
于是,胸怀大志的林丹汗和“老骥伏枥”的努尔哈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交集。
日期:2018-10-10 19:39:31
(79)【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对于林丹汗,努尔哈赤倒还有所忌惮,也希望双方能和平相处。
可惜,他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林丹汗似乎更倾向于跟大明合作。
众所周知,蒙古和大明的仇怨生生世世,按理说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局面。
可偏偏他们都不按常理出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各方的利益和着眼点有所不同。
从努尔哈赤的角度讲,主要对手自然是大明,林丹汗不过是他前进道路上的后顾之忧。为避免腹背受敌,对待林丹汗,当然要以稳定为上策,不急于把矛盾公开化。
而对于林丹汗来说,努尔哈赤却是他称霸蒙古的直接障碍。
正因为努尔哈赤跟漠南蒙古其他部落的关系比较暧昧,动不动就结亲、合作。作为蒙古名义上的领袖,林丹汗自然无法忍受这种挖墙脚的行为。而且对于努尔哈赤的野心,他远比大明深宫中那个万历皇帝看的透彻。因此,按照轻重缓急的关系,林丹汗更急于除掉努尔哈赤。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大明的态度。其实,在大明朝廷看来,努尔哈赤根本算不上对手,充其量只能算个有点野心的部落首领。
直到他宣布建国,作为中原地区唯一合法政府,大明才明确表态,对其行为表示严正抗议,并警告,如果不及时悬崖勒马,后果不堪设想。
大明很生气,后果……不严重。
警告之后,便没有了下文。
因为这时林丹汗突然派人来讲和,表示愿意放下多年的恩怨,也希望朝廷不计前嫌,共同携手消灭努尔哈赤。
得知消息,大明内阁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因为关于如何处理努尔哈赤的问题,似乎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却意外地解决了蒙古问题。
大家一致认为,能不能除掉努尔哈赤无所谓,如果能借机安抚蒙古,则朝廷幸甚、天下幸甚。
因此,大明朝廷决定接受林丹汗的建议,并表示,只要他肯出力,可以给些赏金作为奖励。
蒙古与大明,百年恩怨,居然能握手言和。努尔哈赤,功不可没。看来,真的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然而,事实证明,林丹汗还是太年轻,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拿了钱不办事。
努尔哈赤自然也发现了他的性格特点,才放下忧虑,继续把工作重点放在瓦解他周边的盟友上。
日期:2018-10-12 18:15:50
(80)【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除了蒙古之外,努尔哈赤还有一个邻居,其实在这里提不提都行,因为他们之间还没有太大的摩擦。
这个无关紧要的邻居,叫作朝鲜。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朝鲜此时的状况,恐怕就是个“乱”。
前不久,它刚刚被小日本揍了一顿。我们也提过,壬辰倭乱。
在大明的帮助下,赶跑小日本之后,他们又陷入了内乱。
内乱的原因,也很简单,无非围绕着王权那点事儿。
壬辰倭乱时期的国王李昖去世后,他的次子光海君李珲即位。然而,新国王的的王位来的不怎么名正言顺。因为他不仅不符合嫡长子继承的传统,而且连世子的身份都没有经过大明朝廷的确认。
虽然朝鲜民族总喜欢意淫自己很强大,但他们很难抹杀长期作为中原王朝附属国的事实。此时,朝鲜的官方还使用汉字,首都还叫汉城。前些年,韩国可能为了避免尴尬,将音译改成了“首尔”。有意义吗?掩耳盗铃罢了。
因此,没有大明认可的国王,算不得国王。
李珲显然有点自卑,开始迫害那些疑似反对他的人,即便后来他的王位得到正名,也没有停止。
对于这个内忧外患的邻居,努尔哈赤显然也不怎么放在心上。
不过,我们还是要提一下他们的邻里关系。因为下一卷(皇太极)朝鲜可能还要出场,并有一次自主选择的机会:在大明和大清之间选择,到底做谁的附属国?
结果他们选错了,然后又被揍了一顿。
以上就是努尔哈赤的另外两个邻居,也可以说后顾之忧。
当然,不管努尔哈赤忧,或者不忧,他们就在那里,不远不近。
日期:2018-10-16 20:32:46
第五章 前进!向着大明
该来的总会来的,真正的战役即将打响。
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据情报显示,大明朝政混乱,辽东军事空虚。眼见时机已经熟的不再熟,努尔哈赤终于忍不住,公开跟大明朝廷决裂,发布“七大恨”檄文,誓师伐明。
【七大恨】
所谓“七大恨”,是由努尔哈赤总结的,为何跟大明结下仇恨,或者干脆说为何伐明的七条理由。
“七大恨”的原文,在祭天的时候,被努尔哈赤直接烧了,具体写的啥,也只能无语问苍天。后来记载在《实录》中的,言辞都经过修饰。传说与原版最接近的,有一个“金国汗攻卢龙誓师安民谕”版,大致内容如下:
“我祖宗与南朝看边进贡,忠顺已久,忽于万历年间,将我二祖无罪加诛。其恨一也。
癸巳年,南关、北关、乌剌、蒙古等九部会兵攻我,南朝休戚不关,袖手坐视,仰庇皇天,大败诸部,后我国复仇,攻破南关,迁入内地,赘南关吾儿忽答(吴尔古代)为婿,南朝责我擅伐,逼令送回,我即遵依上命,复置故地。后北关攻南关,大肆掳掠,然我国与北关同是外番,事一处异,何以怀服?所谓恼恨二也。
先汗忠于大明,心如金石,恐因二祖被戮,南朝见疑,故同辽阳副将吴希汉宰马牛,祭天地,立碑界铭誓曰“汉人私出境外者杀;夷人私入境内者杀”。后沿边汉人,私出境外,挖参采取。念山泽之利,系我过活,屡屡申禀上司,竟若罔闻,虽有怨尤,无门控诉。不得已遵循碑约,始敢动手伤毁,实欲信盟誓、杜将来,非有意欺背也。会值新巡抚下马,例应叩贺,遂遣干骨里(纲古里)、方巾纳(方吉纳)等行礼,时上司不究出界招衅之非,反执送礼行贺之人,勒要十夷偿命。欺压如此,情何以堪?所谓恼恨者三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