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的一生功过》
第37节

作者: 梦中旅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除了备受皇帝恩宠以外,皇贵妃在清代更多的被赋予副后的职责,当皇后病重或者后位空缺时则担当起主持后宫事务的责任,这个权力已经被制度化了,而非特例,由此很多最终册封为皇后的妃子都要在皇贵妃的位置上考察一段时间以后才转正的,因此,这种制度有效的保障了皇后母仪天下的优秀素质,一个美丽端庄又知书达理同时又具备统摄六宫的办事能力,这些才是理想皇后的正选。事实证明,清朝从乾隆起曾经册封过的皇贵妃,如娴皇贵妃、令懿皇贵妃、全皇贵妃等等都是在这一位置上干得不错最终得到后位的,清代后宫相对安宁平。

  于是乎我们可以得到答案,宸妃便是最初皇贵妃的雏形,准确的说是它的前身,宸妃要素就是:在后位空缺和皇后病重时,可以统率六宫,位同副后,说白了就跟民间的平妻是一样的,所谓的平妻是一夫多妻制度下的一种亲属称谓,一名以上的正妻称为平妻,即两个都是大老婆,又有对房之称,即与正房对等。
  这就是长孙无忌一伙必须反对的理由了,为什么,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后宫出现两个女主人,到底以后要听谁的,《旧唐书卷80·列传30》:“时高宗欲立昭仪武氏为宸妃,济密表谏曰:“宸妃古无此号,事将不可。”
  虽然高宗想把武昭仪进号为宸妃,但很明显最终没有达成,因为旧唐书新唐书纷纷表示这个称号越制,所以结束了,武昭仪听说后倒不以为意,她本来就对此不抱任何希望,但对李治这份心她的内心还是很感动的,此时的武氏只想好好让腹中孩子成长,别的事一再不过问,高宗眼见此举不得而终,心情实在郁闷得慌。

  在永徽五年年底,高宗和武氏一起去了昭陵,在途中生下了他和武氏的第二个孩子,即日后的章怀太子李贤,旧唐书如此记载:六年春正月壬申朔,亲谒昭陵,曲赦醴泉县民,放今年租赋。陵所宿卫将军、郎将进爵一等,陵令、丞加阶赐物。甲戌,至自昭陵。于陵侧建佛寺。庚寅,封皇子弘为代王,贤为潞王。二月乙巳,皇太子忠加元服,内外文武职事五品已上为父后者,赐勋一级。大酺三日。

  日期:2017-11-03 10:01:03
  那么武昭仪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后,高宗在让立武昭仪为后这个事上更有劲了,当然这只是其中之一,最根本的问题是权臣和皇权之间的必然矛盾,之前就提及如果臣强君弱是一种畸形的产物,而高宗朝前期就是在这种畸形产物下生存,高宗为了打破这样畸形的权力机构,夺回皇权,与顾命大臣必然要撕破脸,这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他们肯主动让步,不过显然,关陇士族为首的长孙无忌一行人,是不可能退让的,这也就无法避免最终的结局,那么高宗做了三件事,这个旧唐书新唐书都有所提及:

  《旧唐书卷65·列传15》六年,帝将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帝乃密遣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以悦其意。昭仪母杨氏复自诣无忌宅,屡加祈请。时礼部尚书许敬宗又屡申劝请,无忌尝厉色折之。
  《新唐书·列传30》帝欲立武昭仪为后,无忌固言不可。帝密以宝器锦帛十余车赐之,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昭仪母复诣其家申请。许敬宗数劝之,无忌厉色折拒。
  《资治通鉴·唐纪15》又畏大臣不从,乃与昭仪幸太尉长孙无忌第,酣饮极欢,席上拜无忌宠姬子三人皆为朝散大夫,仍载金宝缯锦十车以赐无忌。上因从容言皇后无子以讽无忌,无忌对以他语,竟不顺旨,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昭仪又令母杨氏诣无忌第,屡有祈请,无忌终不许。礼部尚书许敬宗亦数劝无忌,无忌厉色折之。
  我们可以发现,也就是说高宗所做的三件事都属无效,第一件,希望长孙无忌能够分清楚自己不再是小孩子,而是皇帝,希望立武氏为后并赐予长孙家族金银锦缎,官职大夫,言下之意就是希望舅父不再管事,不要再干预朝政,可惜的是被婉拒,第二件事便是让武氏的母亲杨氏来劝诫长孙无忌,当然依旧是无功而返;第三件事就是礼部尚书许敬宗的出现,劝诫长孙无忌,让他不要食古不化,顺应上意才行,结果被长孙无忌厉色折之,肯定也说了些不中听的话,这非常让他不喜,自然更让高宗不喜,自此,这对舅甥的含情脉脉的表皮彻底撕裂,漏出了比较残酷的君臣对决。

  三月时,武昭仪出了一本书,叫做《内训》,高宗趁机借坡下驴,发给各宫嫔妃读阅,此时的武氏已经不得不争,因为已然被高宗带到风口浪尖,下不来了,加上高宗为了自己如此努力,他也不能袖手旁观,而王氏如何,旧唐书如此描绘“后惧不自安,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这肯定并确认了王氏为了打到武氏,施行了厌胜之术的可能性,但到了新唐书后却成了“而昭仪诡险,即诬后与母挟媚道蛊上,帝信之,解魏国夫人门籍,罢后舅柳奭中书令。”资治通鉴的内容跟新唐书类似:“六月,武昭仪诬王后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为厌胜,敕禁后母柳氏不得入宫。”

  那么,大唐新语这本出自唐·刘肃编撰的史料怎么样了,抱歉我看了几遍,根本就毫无提及王氏厌胜之术的意思,当然大唐新语可能出自某些为尊者讳的传统,所以并未留下只字片语,就连武氏曾做过先太宗皇帝的侍妾不是都没有提及吗?可以理解,唯一作出说明的就是旧唐书,问题就在于此时真伪如何,我个人认为是真的,那么为什么王氏要做出这样荒唐的举动,这个我们下次再讲。
  日期:2017-11-03 14:48:36
  厌胜之术
  厌胜又叫做魇镇,“厌胜”意即“厌而胜之”,系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那么是不是除了王氏就没人用过了,还真有,在汉代汉武帝前任皇后陈娇为了固宠,不惜以巫蛊之术暗害卫子夫,最终查出,汉武帝大怒,以“皇后不守礼法,祈祷鬼神,降祸于他人,无法承受天命。应当交回皇后的玺绶,离开皇后之位,退居长门宫。”
  这还不止,汉武帝晚年自己和卫子夫的长子,即太子刘据竟然引发了巫蛊之祸,最终牵连甚广,无数人在此事中死去,惨烈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历朝历代都把巫蛊厌胜一类归纳为谋反罪中,就算是隋朝亦是如此,可见厌胜等物让人闻之色变,那么是不是存在并且能构成伤害吗?这个我不得而知,因为很多都是无法用科学解释的,我也不敢说有没有,但是在过去,很多老百姓和皇室贵胄,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那么就得问问为什么这么多的人明明知道这些是触犯国法,还要铤而走险。

  这其中有很多原因,陈娇、王氏是为了固宠,而戾太子则是为了庇护自己皇储地位,有人如此评价戾太子:戾太子之狱的悲剧表面上看是由许多偶然因素促成的,但实际上源于对“独占”、“排他”和“终身世袭”的皇权的争夺,是权势欲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扭曲。从夏、商、周三代开始,延至大一统的秦汉皇朝,国君终身制、君位世袭制就成了社会认可的制度。君权至上,不受限制,君主绝对集权,也成为不容怀疑的理念。由此,觊觎和篡夺君位的事件层出不穷,即或是在骨肉至亲之间,为争夺皇位也酿成了一幕又一幕的惨剧。汉武帝受奸人蛊惑,小人利用武帝晚年的多疑、猜忌,乘虚而入,由是酿成了这对原本亲厚的父子间的悲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