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不幸之中的大幸不但让高宗心有余悸,更让高宗感到了人生无常,这次的洪祸基本让附近村落的老百姓和士兵死去了,淹没致死的就有3000人,不过让人欣慰的就是武氏再度身怀有孕,可能是因为来到万年宫,武氏心情放松许多,还有环境改变了,所以人也乐观起来了,回到后宫后,高宗做出了如下举动:三月十四日,高宗应武之请求,加赠武德功臣屈突通、武士彟等13人官。
这个我们都知道武氏还不是日后的皇后,不可能掌握朝政,因此她的言行还无法影响高宗,应该是高宗自己的意思,武氏自然是因为那段时间太得高宗的欢心,于是乎这个女人自然成了个狐媚惑主的祸水,自然什么脏水都往她身上泼,于是乎她就成了个挑拨是非的坏女人,成了《尚书·牧誓》中的“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实际上长孙皇后也曾干预政事,但被太宗誉为贤妻和內相,新唐书中大量出现贬斥女人的话,就连长孙皇后都被抹黑,更不用说武氏这个做过两任帝王的女人,又做了皇帝的女强人,自然而然对女人是大肆挞伐了,更不用说别的了。
那么高宗为什么要这么做,很明显高宗此时已经忍无可忍了,他要打破长孙无忌这一干老臣建立的朝廷系统,他要重新获取皇权就必须要扶持一些人或者加冕官员,不分新老,可以说武士彟在内的13个官员,他们的官职多半是沾了武氏老爹的光,而这个加冕封赏是符合唐律的,长孙无忌为首的一干老臣也提不出什么不好来,这是高宗表达的第一个信号,第二个信号就是王氏舅舅柳奭辞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94版我没完整看过所以不予评价,但我觉得事情应该跟一代女皇里面的情节查不到哪儿去,那就是“俄而后渐见疏忌,奭忧惧,频上疏请辞枢密之任,转为吏部尚书。”
说起来就是柳奭恐惧王氏被废,辞官既是明哲保身,又是看看高宗的想法,实际上高宗正愁没机会收拾这些老臣,这下子送上把柄来了,说了句:朕自有主张,不久转为吏部尚书,柳奭太高估自己的地位了,实际上随着年龄成长,他们这些老臣就是成了皇帝亲政的拦路虎和障碍板,高宗早就不想见到他们,怎么还可能留着,既然有人这么做,何不借坡下驴,柳奭的被贬,实际上影响很大,不但震惊了长孙一派,还让长孙无忌这等老臣看到了高宗的坚决。
我们都说了,有三个信号,那这第三个信号就是我先前提到的永徽五年高宗希望广开言路,结果回应自己的是鸦雀无声,(注:57楼出现错误,就是之前举例得史据来自于唐高宗的永徽五年,不是元年,打错了)因此可以看到,朝中臣子纷纷不看好高宗,这些大臣可以分成三等:1、坚决拥护长孙无忌的亲长孙派;2、渴望广开言路,站在高宗一边的保皇派;3、自然就是我们所说的墙头草一派,投机取巧,继续左右逢源。
实际上,1+3类人占了高宗朝堂中的大多数,2类人仅有1%,甚至可以说连1%都不到,为什么,因为永徽三年的皇族谋逆事件的大清洗,导致第二类人迅速变得稀少起来,可以说到了永徽五年,支持高宗的数量已经降至最低点,那么高宗是不是愤怒,当然不是,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表明了虽然高宗与臣子间的对立依然如故,但是高宗明显广开言路有了一丝松动:资治通鉴卷199——冬,十月,雇雍州四万一千人筑长安外郭,三旬而毕。癸丑,雍州参军薛景宣上封事,言:“汉惠帝城长安,寻晏驾;今复城之,必有大咎。”于志宁等以景宣言涉不顺,请诛之。上曰:“景宣虽狂妄,若因上封事得罪,恐绝言路。”遂赦之。
我们可以发现高宗见到此事是什么,很开心,终于等到一个人发言了,很不容易,估计高宗都要放弃了,结果这个雍州的参军出来了,因为修长安外城用了不少雍州百姓,于是上书说汉惠帝就是因为修建长安,所以很快早逝了,如今陛下此举,必然有大事发生,这不是明摆着咒诅高宗不成,长孙无忌一行人继续上书,要求重罚这个叫薛景宣的参军,但是高宗此时很开心,于是忽略了这点,说了句他虽然话中不实,有些狂傲,但是若因言获罪,恐断绝了广开言路的口子,于是乎婉拒了他,而这时这些关陇门阀出身的老臣们发现,高宗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的皇帝了。
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太宗临终时留下的顾命大臣此时已成为了阻碍皇帝亲政,对国对家都有害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康熙王朝就说了虽然早期这些臣子很忠心,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且品尝过权力这样的美酒,就不舍得放手,于是乎造成派系横生,像我刚刚列举的就是不同的派系,康熙不解问师傅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不是答应过先帝爷不会结党营私,魏承谟则说,他们当初答应先帝爷是真心,如今这些也是出自本心,而这一切应验了那句古训:时移世易,人心难测。
因此长孙无忌为首的一干老臣最初是辅佐的,可是随着位高权重,掌握资源,渐渐开始自大,慢慢地官职升迁被他们这一脉完全占据,他们采取的就是顺之则生,逆之则死的做法,成功的让高宗一朝衍生出三个派系,这就是为什么自雍正帝后不许出现顾命大臣的缘故,就是为了防止主少母壮和臣强君弱的事情继续发生罢了。
为此,高宗虽然打开了一个口子,可是长孙一派的威势和气焰不是一日两日形成的,必须要阻止这样恶化的事情继续发生,于是乎有了这样的事情,高宗打算另立一妃位,而这个妃位,则让武氏彻底踏入风口浪尖,再也无法躲避潜藏,到底是什么称号,我们下次再谈。
日期:2017-11-03 09:16:20
宸妃风波
我们都知道历来的妃位不一,到唐朝分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等为正一品,位在皇后之下。而在玄宗朝改为惠妃,丽妃,华妃。也就是说这就是嫔妃最高等级了,可是高宗要另辟捷径,那就是重新设立一个妃位,妃位,你没听错,就是妃位,而且这个妃位从古至今都没有先例可循,那么为什么高宗要用这个宸字作为武昭仪的妃位,自然而然是因为宸这个字的与众不同,我们可以看这个字的解释:宸,北极星所在,常用以指宫殿、帝位,用作帝王代称;由唐高宗首创,“宸妃”是唐高宗李治准备赐予自己特别宠爱的武昭仪的封号;后因宸字逾越,未果,此封号含义特殊。
在一代女皇里编剧借着武氏的口,就提及了宸者,帝居也,这表示了贵为宸妃的尊贵不亚于帝王,那么宸妃到底是几品,这个我真不知道,因为史书上没记载,我们也不清楚宸妃到底属于几品,一代女皇里面长孙无忌提出了宸妃所用仪仗和用度,离皇后不是很远,而高宗说了句那还是在皇后之下,于是我大胆推断,这宸妃应该就是日后明清时期皇贵妃这个称号的前身。
那么皇贵妃是什么,他和贵妃一字之差,却是天差地别,我们都知道贵妃是侍妾,只有金册,没有金宝可以享用,但是明宣宗时期,为了让自己喜欢的女人能够拥有和皇后一样的地位,破例让她享受了跟皇后一样的金册金宝,自此,皇贵妃就和贵妃区分开来,在清朝,皇贵妃是仅次于皇后的等级,在康熙后皇贵妃更多的承载起典范、美德与责任这些更高的道德标准,几乎与要求皇后无异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