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12节

作者: 昆X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2-17 14:44:53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该句出自于《诗经·卫风·淇澳》,讲的是玉石、象牙、骨角等器皿的加工过程,暗含有精益求精的意思。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锯子弄开买来的玉石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锉子把石头的部分锉去,就是第二步手术叫磋;玉磋出来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鸡心型、手镯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上磨光,使这玉发出美丽夺目的光彩来,就是磨”。这里用来比喻为学亦应如制作玉器般精雕细琢,学问方能日臻完善。

  ●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7·5)。诗,尤其是古代诗中大量运用着类比与联想,且存有句读问题,如果思维与悟性不够,那么很可能会望文生义。
  《孟子·万章章句上》中便有这么一段论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其大意为:言诗者,不能因为文字影响了对诗的辞句的理解;不能因为辞句而影响了对诗的主题的理解。要通过自己对诗的领会去理解作者的思想;这才能懂得诗的真正含义。如仅仅停留在辞句的表面意义,那么,《云汉》诗中有“周馀黎民,靡有孑遗”就成了“‘周’剩下的老百姓,没有再活下来的了”;如果这是真的,那‘周’就没有后代了。

  因此,在下认为,孔子之所以告诉子贡可以言诗,是因为他觉得子贡已具备言诗的内在条件:
  一、“告诸往而知来者”,从已知的事情可以推测出未知的事情,说明子贡已经具备了类推的思维,悟性达到了。

  二、子贡懂得了做学问亦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方能精益求精,其内在修为、心境同样达到可以言诗的水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如果一个人文学造诣再高,但没有仁的心境,那么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文人墨客,而非真正的君子,“君子去仁,恶乎成名”(4·5)。
  日期:2018-02-17 14:45:32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伯峻先生: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哩。”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道:“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论语茶馆:
  子贡向孔子请教:“一个人贫穷但不巴结权贵,富有却不骄矜傲慢,做到这些,如何?”孔子说:“若能够做到这些,算是可以了;但不如虽贫仍乐、虽富有却好礼之人。”子贡说:“老师,《诗》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为学亦当如制作玉器那般精雕细琢,方能精益求精、日臻完善?”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从已知的事情可以推测出未知的事情,看来,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日期:2018-02-17 14:51:17

  0116 孔子的心灵鸡汤:懂比爱更重要
  本章是《学而》篇最后一章,大家不妨将其视为孔子的心灵鸡汤:懂比爱更重要,因为只有做到“知人”,才能做到更好地“爱人”。
  ●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担心,忧虑。
  己知:即“知己”的倒装,了解自己。
  “性相近,习相远”(17·2),即便是双胞胎,其性情也不尽相同;即便师出同门,其习性风格亦可迥异。就拿颜回和子路来说,同为孔子的爱徒,且均善良,但颜回“临事而惧、谋事而成”;而子路却“冯河暴虎、不知所裁”。
  正因为人际间相互存有差异,沟通便显得非常宝贵且十分必要;然而,仅是因为担心、害怕他人的不了解便去刻意地沟通,甚至去强行地推销和标榜自己,亦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很多时候,他人自会在日常的接触中了解到自己,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当然,即便人家始终不能正确地了解自己,则不是还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因此,真心犯不着为“不己知”而担心、置气。

  ● 患不知人也:
  人生中,懂比爱,更重要。为什么?因为懂你的人,会用你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不懂你的人,会用他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于是,懂你的人,常是事半功倍,他爱得自如,你受得幸福。不懂你的人,常是事倍功半,他爱得吃力,你受得辛苦。
  本句,所讲的便是这个道理:“知人”是为了更好地爱人;除此之外,“知人”还可以辨人,可以善用,可以避祸。即便是今日所倡导的“换位思考”亦是建立在“知人”的基础之上,不然仍是以自己的方式替他人着想,只不过换了个比较现代的称呼罢了。
  日期:2018-02-17 14:56:16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伯峻先生:
  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论语茶馆:
  孔子说:“不应担心人家不了解自己,而该担心自己是否了解人家。”
  “患”有着急之意?恕我孤陋寡闻,不过,话又说回来,伯峻先生用词比我确实更活泼些,更具口语化。
  日期:2018-02-17 15:02:23

  —————————分割线—————————--
  0201 为政以德:是为政者要求自己有德还是要求他人有德?
  从今儿起,在下与您分享《论语》的第二篇:“为政”。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 奚其为为政”(2· 21),在他老人家看来,并非只有做官、参与政事才算“为政”,而是只要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到他人,给人以榜样,便算“为政”。那么怎样算是“为政以德”呢?
  日期:2018-02-17 15:03:57

  ● 为政以德:
  以:介词,用。
  正如《论语诠解》所说,孔子的本意在于为政者本人有德,用德来影响、感化他人;而非强民有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人却是“己所不欲,然施于人”:自己不注重讲德,却要求对方有德,说起人家来头头是道,然而落到自己头上却毫不遵守,可谓不折不扣的说教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