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 全新解——传世文献+出土资料重述那段奠定中华走向的朦胧上古史》
第10节

作者: 唐封叶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9-30 17:29:42
  提到一个王朝,我们一般要介绍它的“版图”。商朝的疆域,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被称为“内服”或“王畿”的区域,这个区域基本由商王直接控制(当然王畿内也有一些畿内封国),是一个基本成片成面的地区。二是被称为“外服”的区域,它由隶属、臣服于商朝的众多小国组成。这些臣服商朝的国家,少部分是商王朝直接分封子弟功臣建立的诸侯国,更多的则是因为军事压力等原因降服商朝的原有方国或部族。商朝的外服区域它就像王畿外面的一个“环状带”,围在王畿外面一圈。不过大家不要以为这个“环状带”是“实心”的,其实这个“环状带”里还有与商朝敌对或不臣服商朝的方国,它们与臣服商朝的诸侯国、方国混在一起,呈犬牙交错的状态。如果再说细一点,上古时代地广人稀,除了臣服商朝的方国和不肯臣服商朝的方国外,当时还有很多无人居住的空白地带。史书载,一直到春秋后期,中原郑国和宋国之间,都还有六块无主空地,商代可想而知。所以如果画一个示意图来表示商朝时期的天下,大致应该是这样的。

  日期:2017-09-30 17:31:46
  也就是说,上古时代,由于人口稀疏,生产力低下,交通原始落后,那时一个王朝的版图,还不像近现代国家版图一样,有一个明确的边境线,边境线内的所有土地都归属这个政权或国家所有。上古时期的王朝的疆土,实际上是由核心(都城)附近的一小片,外加周边的一些点、块构成的,全国还不能连成一个整片。其实不但商朝的疆域可以用上图表示,周代的疆域也可以用上图表示。商代和周代都是“复合制”国家,只不过周代由于政治上分封制的成熟,人口的繁衍和交通的进步,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度更高一点,对土地的利用更多一些而已。

  日期:2017-09-30 21:44:11
  说完了商朝的“疆域”概念,大家想必要问,商朝到底多大呢?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商朝存在五六百年之久,疆域即内外服一直随着国力强弱而不断变化,尤其是外服中那些臣服商朝的方国,相当部分都是叛服无常的。我们这里就只讲商朝后期的疆域情况。商王朝后期的“王畿”或“内服”的地区,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鉴定,大概北到河北定州、曲阳一带,东到山东泰安、泗水一带,南到河南淮阳、郾城一带,西到山西翼城、洪洞、灵石一带。不过商朝外服地区有多大,因为与敌对势力犬牙交错,而且臣服商朝的方国很多都叛服无常,我们却很难准确勾勒出。只能说大概北到现在京津一带,南到现在汉水上游、武汉一带,东到山东潍河流域,西到渭河平原一带,这个区域内很多诸侯国和方国都是商朝的臣属国。

  此图只是示意图,注意岐山周国在商朝外服圈外,这对周国的兴起极为重要

  所以有的人说商朝很大,有的人说商朝很小,其实就看你怎么算。单算商朝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范围确实是很小的,约合现在一个河南省大。但是加上外服区域,商朝就很广阔了,大了几乎2倍有余。但是我们一再强调的是,你看到的王畿这个圈和外服外圈之间的环状地区,并不都是商朝的属国,这个圈内有大量的不臣服商王朝的方国,只有这个环状地带内臣服商朝的那部分国家,才算在外服之内。而且就是这个环状带内臣服的方国,很多也是时降时叛,故而外服极不稳定。所以很多史书把商朝的疆域吹得多么辽阔也是不对的,因为里面水分是极大的。

  日期:2017-09-30 22:26:00
  6,商朝概况及先周与商朝的关系(下)
  讲了商朝疆域后,咱们顺便再讲一下商王和商代诸侯、方国首领的称呼。
  首先说商王的名号。商代帝王正式名号都是由一个天干用字(甲乙丙丁午己庚辛申癸),和另外一个(极少两个)表示区别的字组成的。表示区别的字在前,天干字在后,如大乙(成汤)、盘庚、武丁、武乙、文武丁、帝乙等等,史学界一般称这样的称呼为“日名”。商王称号中的这个天干字是啥意思,说法很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上古,干支是用来纪日而不是纪年的。所以史学家们,有的说商王“日名”中的那个天干字代表他的生日,也有的说代表这个商王的死日。但是后来我们会讲到,商纣王是甲子日死的,但他的“日名”被称作“帝辛”,所以“死日”的说法肯定不对。现在又有一种新说法,说那代表商王下葬升天之日,可能比较符合历史原意。而商王名号中那个表示区别的字,有的好像表示辈分、排行,如太甲、小甲、仲丁、祖庚中的“大”、“小”、“仲”、“祖”等字;有的则有点类似后世的谥号字,如武丁、康丁、武乙、文丁等名号中的“武”、“康”、“文”等字。总之,商王的“日名”应是死后才有的称呼,要是哪部影视剧里叫活着的商王为“盘庚”、“武丁”、“武乙”,那就如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斯琴高娃自称“我孝庄”一样贻笑大方了。最后要多说一句的是,虽然商代帝王都以“日名”来称呼,但是“日名”却并不是商王的专属称呼,殷人文化圈的各级贵族死后也有“日名”。

  据甲骨文和早期文献《尚书》记载,商王之下的外服诸侯有“侯、甸、男、卫、子、伯”等爵位或者说称号。不过这些爵位或称号,当时还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别。前面的侯、甸、男、卫,最初实际上都是商朝的官员,他们的名称原是指其具体负责的事务。“侯”在甲骨文中,是写作“矦”的,也就是像一支箭射到箭靶上。“侯”的本意,就是射箭的箭靶子,进而又引申为善于射箭的人。商代最初的“侯”,是指派到王畿之外为商王担任“斥候”(侦察)任务的武官。而“甸”,甲骨文中写作“田”,是商王派到新征服地区或外服方国内为他管理新开辟的田地的农业官员。“男”,又写作“任”,是为商王管理税赋的官员。“卫”,则是商王派出去负责边境保卫的武官。他们这些官员本是王朝的派出官员,只不过后来派出久了,“地方化”了,就变成外服诸侯的称呼,进而成为爵位。这就像明代的“巡抚”一样,本是朝廷临时派遣的巡查钦差,驻地方久了,就变成地方官员(相当于省长)了。成为外服封号后,商王又拿这些封号去分封一些臣服商朝的地方方国的首领。周人的首领称作“周侯”,就是这么来的。而“子”,最初是王室贵族子弟之意,后来他们这种身份的人分封到外服,就以“子”相称。最后说这“伯”,甲骨文卜辞里又称“方伯”,上古无唇齿音,“方”、“邦”同音(读帮),“方伯”即“邦伯”,是商朝对臣服或敌对的方国君主的通用称呼(而不是商末和周代所谓“一方诸侯之长”的意思),所以说它涵盖的范围是最广的。在商代由商王册封的诸侯中,以侯和甸的爵称最多,所以甲骨文中提到诸侯们,往往用“多侯”、“多甸”这样的说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