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轶事:古国后裔一一这群人为什么被误认为类猿人?》
第41节

作者: 巴山牛_渝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10-25 07:19:06
  盛夏的天亮得早,天幕刚打麻子点儿,我就扛着锄头急匆匆奔桃园峡而去,如果不是惧怕恐怖的蚁群叮咬,我早就去守着石娲了。
  潭獐峡所属的五个峡谷,位于一片延绵不绝的丘陵地带,龙河把丘陵切了一道宽窄不一的深沟,人们要进入峡中,并不是顺峡口进去,而是从缓峡上沿狭窄的石阶下去,再顺流进去看山听水,领略绮丽的风光。
  桃园峡中没一株桃树,它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两边的丘陵地带各有一片桃林,对岸属龙河六队,这边的桃林是我们七队的。对岸是悬崖陡峭,要下到峡中,需得绕道五、六里,到我们七队才下得去。
  黎明时分的桃园峡中, 蜿蜓山溪碧幽深绿,两岸垂挂的青藤随风飘拂,鲜翠不可方物,花香伴着微风,芬芳馥郁爽心怡神,小虫浅吟低唱,薄雾宛若轻纱似的缠绕在峡中,反更显得安谧祥静,如同到了仙境一般。

  连续两夜没合眼,又逢此厄难的青涩少年,也许是心情使然吧,只觉得峡中阴风惨惨,怪影绰绰,如进阴曹地府一般。全凭对石娲的悔意和懵懵的爱硬撑着,拖着沉重的步履,踉踉跄跄朝石娲独自躺着的那道悬崖下挪去。
  远远地,我依稀瞅见石娲的坟茔处雾气腾腾,恰似隆冬里揭开的大蒸笼,傻乎乎的我担心石娲的遗骸,掣着锄头狂奔过去,全然忘了那啃尸的蚂蚁。
  近前一看,哪里去找一只蚂蚁,葬石娲的土坑上隆起一个圆形土包,雾气是从土包上冒出来的。
  面对这怪异荒诞的坟茔,因为石娲近在咫尺,我毫不畏惧地蹲下身来,仔仔细细观察起来,发现这土包全是蚂蚁卵大的泥蛋蛋堆积而成。
  我见到泥蛋蛋貌似湿润润的,伸手一摸果然如此。静下心来一琢磨,蚂蚁不是来啃石娲的遗体,而是帮忙垒坟的。
  直到这时,我才认为是碰巧遇上传说中的筑冢蚁。担心土包松软垮塌,放下锄头,跪在土包前左右移动,用双手把土包拍得严严实实。
  当我刨来一丛芭茅移栽在坟茔前,用桐树叶卷成水勺浇水,无意中发现土包不再冒气了,泥蛋蛋也干成了土黄色,诧愕中用手一摸,已经硬如岩石。

  我试着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认为可能是蚂蚁的分泌物与土壤起了化学反应。
  当然了,我现在早就明白,这是在扯淡!
  而且,由于听别人讲筑冢蚁时,因为不相信嗤之以鼻,拂袖而去,根本没听清筑冢蚁是什么颜色。
  日期:2017-10-26 07:27:39

  第36章 斩龙渡前遇佳人
  逝者已去,活着的人即便穷忙,也有许多事情等着你去做。我从石娲坟茔回来后,趁清晨凉爽,匆忙向龙角镇赶去。由于精神恍惚,疲乏无力,紧一程慢一程赶路,耽误了不少时间,在磨刀河中航行的平底船搭上了,却没乘上到南浦的小班轮,只得在斩龙渡场街上四处打听,寻了一个知青屋住了下来。
  我当晚没去供销社的招待所住宿,花两毛钱住宿费无所谓,小食店早就关门了,关键是没地方吃饭。好在知青出门在外,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只要附近有落户的知青,食宿都不是问题,免费当同一战壕的战友接待。
  知青群体自嘲是0017部队,所谓00指两只粪桶,1是扁担,7嘛,当然是锄头呗。知青的衣着和气质都与农民有明显不同,只要登门拜访,自我介绍在哪里落户,原籍住什么地方就行了。
  那个年代的人有信仰和理想,尽管干起事来如喝神水,招摇撞骗的极少,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知青群体,都没当过红.卫兵,比老知青热情纯真得多。
  在这里落户的是云阳县的一位女知青,刚来大半年,叫石林影。据她自己说是云阳城里人,初中毕业后就下来了。
  前面曾提到过,太子石龙率八千将士回援国都枳城,就是从斩龙渡过江,见大势已去,沿磨刀河到达二王包原始森林,隐蔽下来蓄势待发,以图东山再起。
  斩龙渡在云阳县城下游五公里的江边,站在磨刀河汇入长江的小山上,可以看见县城。如果在县城的江边看斩龙渡,笔直的江水奔流而下,在斩龙渡陡然转了一个弯,远远望去,小山上的宝塔正好位于大江中游。云阳人有一句俗话,叫"斩龙渡的宝塔,正(镇)南又正(镇)北",借用这镇大江小河水妖的宝塔,讽喻假装正经的人。
  石林影与石娲同年,只有十六岁,虽然穿得朴素,难掩她轻盈柔美的身段。我刚刚失去了石娲,对同样姓氏和年龄的妹儿很感兴趣,这"林"字又与我的姓氏"宁"同音,免不了转弯抹角了解她的底细。当然了,她面容娇媚,身材高挑,皮肤白嫩,与石娲有天壤之别,至于长没长小尾巴,我没看到也不敢冒昧相问。
  我在龙缸呆了年余,思维还没调整过来,一开口就问她是不是巴族?她愣了一下,反问道:"我是如假包换的汉族,咱华夏56个民族有巴族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