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乱悠悠—讲述春秋战国五百余年乱中有序的历史》
第33节

作者: 村人老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1-25 22:18:15
  周桓王早就憋了一口气,郑庄公假王命伐宋的消息传到洛邑,周桓王就大为震怒,直骂郑寤生真不要脸,明明是灰溜溜地出宫,转身竟然拿鸡毛当令箭以天子名义讨伐他国!宋国也真是无能,楞被这老贼摆平了!还有息国,在这期间息国也曾出兵伐郑,结果自然是自讨苦吃,息国被虐得眼泪哗哗的。
  而且,郑庄公伐宋之后,又搞了一次“周郑易田”,用郑国的邬(今天河南鄢陵县北)、刘(今河南偃师市南)、功蒍(今河南孟津县东北)、邗(今河南沁阳北一带)四邑的田地换取了温、原、、樊、隰城、櫕茅、向、盟、州、陉、、怀十二邑的田地。郑庄公以四邑换十二邑,从数量上就占了便宜,如果大家再打开地图的话,就会发现这十二邑位置的妙处,它们在洛邑以东,在郑国以北,均位于今天河南焦作、新乡、济源一带,基本处于黄河两岸,可以说郑庄公借此成功地打开了通往黄河北岸的路径。这是郑国图谋下一阶段大发展战略的地缘基础。

  难道周桓王傻了,竟然同意和郑庄公做这样的交易?
  事实上,这十二邑的所有权并不属于周王室,而是苏国的地盘,当时苏国与周王室闹矛盾,郑庄公就借机施展手段搞了阴谋。对周桓王而言,用不属于自己的土地换取实实在在的利益,未必不是好事。
  但是,周桓王很快觉得自己上当了,他听到人们这样议论他,“恕而行之,得之至也,礼之经也。已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意思是宽恕是德行的准则、礼仪的常规。自己不能保有就拿来送给别人,别人不来朝见,不也应该吗?
  气愤的周桓王借机罢免了郑庄公的卿士之位,把政务都交给虢公林父全权处理。
  郑庄公也有个性,居然又是一连五年不上朝不进贡。如果放在得过且过的周平王身上,可能就会觉得你不来就不来吧,可周桓王此人属于热血青年,他一心向往的是祖先的荣耀,文王、武王、成王、穆王征讨四方的故事他重温了一遍又一遍。
  郑国,必须讨伐!
  而且周桓王要御驾亲征!
  日期:2018-01-25 22:45:34
  公元前707年,秋,周桓王传下命令,要求卫国、蔡国、陈国都要出兵。周桓王让虢公林父率领蔡、卫两国作为右军,由周公黑肩率领陈国作为左军,自己则亲率中军,共计四百战车,桓王大军在繻葛(今天长葛东北一带)安营扎寨,兵锋直逼郑国,
  日期:2018-01-25 23:08:06
  天子亲征,郑庄公召开紧急会议,请诸大夫各抒己见。
  祭足认为应该向天子请罪。

  高渠弥认为应该坚壁不出,拖延到王师主动放弃。
  郑庄公都摇摇头。
  公子元认为应该打。不仅要打,还要速战速决!必须要在周王没有反应过来时就把他搞定!
  郑庄公笑了。
  王室战斗力如何,郑庄公心里太清楚不过了,至于蔡、卫、陈三国出兵都有不得已的原因,都是打酱油的角色。尤其陈佗新立,人心不稳,连士兵都是勉强征调的,破击的关键就在于此。郑庄公动员三百战车,分为三军,让大夫曼伯率领右军,冲击陈国军队;祭足率领左军,迎战蔡、卫两国;而庄公自己带领高渠弥、瑕叔盈、祝聃等能征善战的大夫们统领中军。

  六十三年前,郑庄公的祖父郑桓公为保护大周天子而死,六十三年后的今天,郑庄公却要与天子兵戎相见,不知道郑桓公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反正郑庄公非常坦然,甚至还闹了一个笑话,他命人把“蝥弧”大旗重新立起来,“奉天讨罪”四个大字迎风飘扬,二十四枚金铃铛叮叮作响。祭足赶紧阻止,大旗是征讨诸侯的幌子,现在可是正主来了!郑庄公一拍脑袋,嘿嘿嘿就笑了起来,只想着这玩意好用,倒是把这茬给忘了,赶紧命人另换了一面旗子。“蝥弧”大旗从此之后被收了起来,再也没有用过。

  不过郑庄公启用了另一种新型“武器”—战阵,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一种新型车战阵型—“鱼丽阵”。
  日期:2018-01-26 19:22:34
  ~~战车~~
  在这里,我们先了解一些战车的基础知识。

  战车,又称兵车、革车、武车、长毂。早在夏朝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战车和小规模的车战。从商朝经西周至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是主要作战方式。
  战车的形制基本相同:车厢是长方形,横宽竖短,车厢门开在后方;车厢下方为车轴,车轴安装有两个轮子;车厢前方有一根车辕,车辕后端压置在车厢与车轴之间,辕尾稍露出车厢后;车辕前端横置车衡,车衡上缚有两轭用以驾马。
  据史料记载以及考古发掘,商朝的战车轮径较大,约在 130~140厘米之间,春秋时期缩小为124厘米左右;商代车轮的辐条一般为18~24根,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辐条竟然多达28~30条以上,如果我们对这个数量没有概念,可以与古埃及战车做个对比,古埃及战车仅有6根辐条。车厢宽度一般在130~160厘米之间,进深80~100厘米。由于轮径大,车厢宽而进深短,而且又是单辕,为了加大稳定性及保护舆侧不被敌车迫近,战车的车毂被设计的较长,如山东胶县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车毂长达40厘米,轴头铜軎长约13.5厘米,总长度达 53.5厘米。这种轨宽减小、车辕缩短而车轮辐条数目增多的改进版战车无疑地形适应能力更强,也能为御者提供更加稳定的作战平台,相应就提高了战车的速度和灵活性。

  日期:2018-01-26 20:26:34
  车轮的制作极有科技含量,我国的工匠早就掌握了一种特殊的制轮方法—“輮”,先用水浸泡木头,然后使用明火使潮湿的木头软化,之后定型为圆弧状,这样成型之后的木头会更加的坚韧。而且我国先人使用的辐条不同于古埃及的圆柱形等长辐条,而是有长有短交错排列,通过过渡自然的榫卯结构与车轮紧密贴合,让轮子更加固定,避免了不必要的滑动。因为战车为木质结构,为了增加其稳定性和起到装饰美观体现身份作用,一般在重要部位装有青铜件,称为车器。车轴是战车驰骋时急剧转动的关键部件,为防损坏,人们也会增加青铜配件,到战国时期人们又在轴毂之间装置铁锏,以减少轴毂的摩擦。

  日期:2018-01-26 20:40:44
  国君所乘的战车称为“戎车”,其形制与一般战车基本相同,但配置更高。春秋中期以后,军队中出现了专职将帅,国君已经不必亲登战车指挥作战,因此戎车便失去其作为国君专乘的意义,而成为将帅的指挥车。
  日期:2018-01-26 20:47:29
  每辆战车配两匹或四匹战马。如果是四匹战马,中间的两匹称“服”,用缚在车衡上的轭驾在车辕两侧;两边的两匹称“骖”,是用皮条系在车前,四匹马合称为“驷”。我们常说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就是源自此处。战马佩有铜制的马衔和马笼嘴,这是御马的用具。马的身体也有铜饰,主要有马镳、当庐、马冠、月题、环、铃等。上战场时,战马也要身披皮甲,头套皮胄,起到保护作用。

  日期:2018-01-26 21:02:03
  一辆战车一般乘载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称“车左”,因为是一车之首,故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戟或矛,起到刺、勾的作用,并负责为战车排除障碍,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佩带短剑。车右、御者、车左都穿有厚重的皮甲或青铜的铠甲。此外,还有四人共乘之法,称为“驷乘”,但这属于临时搭载性质,并非通例。除了三名甲士随身佩持的兵器外,车上还备有若干格斗兵器,这些兵器插放在战车舆侧,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另外备有旗、鼓、铎、铙,用以保证军队的通信联络。

  日期:2018-01-26 21:17:25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