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乱悠悠—讲述春秋战国五百余年乱中有序的历史》
第14节

作者: 村人老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公子黑肱有一天他乘舟游河,划船的是一位越人,他抱着船桨,放声歌唱了起来。歌声的旋律非常美妙,但是公子黑肱却听不懂,因为是用越语唱的,“滥兮挷堇挠瑁龞愒笥璨葜荩踔菅珊跚伛泷悖嫌韬跽眩で赜馍瑦伤婧雍!

  所以大家莫名其妙太正常了,这三十二个字根本没有任何含义,因为这些字只是标注的记音符号而已。
  好在公子黑肱身边就有懂得越语的人,当场把这首歌翻译成了楚国文字:
  今夕何夕兮,
  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
  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

  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
  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刘向没有记载这位翻译的姓名,但他即兴译诗,使得这篇被称作《越人歌》的作品成为了有史可证的第一首汉语译诗。
  相应的,史料中记载的许多吴越名字都是类似的音译,其本意已不可考,大家不解其意太正常不过了

  1965年,湖北荆州江陵望山墓群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宝剑,剑身有“越王鸠浅自乍(通“作”字)用剑”八个鸟篆铭文,经考证,“鸠浅”即“勾践”,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还有楚国著名令尹斗毂於菟也是音译,“斗”是氏,“毂”是古越语,意思是喂奶,“於菟”是古彝语,意思是老虎,这是因为传说他出生后曾吃过虎奶的缘故。
  日期:2018-01-10 19:45:21
  而字是名的延伸、并列或关联,正所谓“本名”、“表字”。
  比如孔子,本名丘,字仲尼,这是因为其母亲曾在尼丘山祷告的缘故,“仲”字则表示他的排行。
  比如屈原,本名平,字原,广平曰原。
  比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名回,字子渊,渊就是回水的意思。
  前文提到的楚国令尹公子黑肱,字子皙,名和字一黑一白成为对比,同样的还有郑国公孙黑以及孔子的另一名弟子曾点(点是黑污的意思),这两人的字也都是子皙。
  日期:2018-01-10 19:53:06
  名和字的应用是很有讲究的。
  在人际交往中,名是供长辈称呼自己所用,当然也可以自称,这是表示谦逊。平辈、朋友、社会人士应该相互称字,如果直呼人名的话,就会被视作不礼。这也是为何成人后要取字的原因,因为是成年人了,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至于卑对尊、下对上更是不能直呼其名,尤其是对于君主、父母的名,是绝对不能提的,否则更是大不敬了。比如管仲本名夷吾,仲是他的字,齐桓公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称他为“仲父”,而且规定齐国人在提到管仲时只能尊称其字,不得直呼其名。

  所以前文我们提到士会又称士季、范季、随季,这就是氏+字的称法,是一种敬称。再比如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我们是可以按照传统氏+名的称法称他为屈平,也可以按照氏+字的称法尊称他为屈原。 
  还有一种特殊的称法,字+名,如秦国大夫百里视,百里氏,名视,字孟明,以字+名称孟明视;他的好哥们蹇丙,蹇氏,名丙,字白乙,以字+名称白乙丙。还有孔子的父亲孔纥,名纥,字叔梁,被称作叔梁纥。字+名也是一种尊称。但请注意,这是我们以第三人称叙述他的事迹时的称法,如果我们以士大夫身份穿越时空回到彼时与这些人物对话,是一定要称呼其字的。
  日期:2018-01-10 20:29:42
  前文我们还提到士会还被称作范武子、随武子,那这个“武”又从何而来呢?
  这就是“谥号”。
  谥号是人死去之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一个评定褒贬的称号。谥号并不是谁人都能拥有的,一般是君主、诸侯、重臣、后妃才有资格。关于谥号制度,《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从青铜器铭文研究表明,最晚形成于西周周穆王前后,之前周文王周武王的“文”“武”并不是谥号,而是生前的号称。
  谥号的选定要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三类:
  上谥是褒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勤学好问”;“康”表示“安乐抚民”“合民安乐”;“平”表示“布纲治纪”“执事有制”。周平王、楚康王、晋文公就属于此类。
  下谥是批评类的谥号,如:“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幽”表示“壅遏不通”,周厉王、周幽王就属于此类。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这一类的有宋愍公、楚怀王。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自称“始皇帝”,然后到儿子称二世,孙子称三世,如此千秋万世。可惜秦朝传了两世就玩完了,接下来的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士会去世后谥号为“武”,这就是士会被称作范武子、随武子的原因,是氏+谥的称法。

  日期:2018-01-10 20:53:28
  下面我们了解一些关于特殊类型的称呼。
  就从最高领导开始吧。
  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则称“王”,周朝沿袭了这种习称也称“王”,又因为周王以上天之子自诩,故又称“天子”。臣子称呼天子可以用“王””、“大王”、“天王”或者“大君”。天子自称则用“孤”、“寡人”、“余”、“余(予)一人”、“朕”,有时也自称“不谷”。“寡人”“孤”都是表示自己是寡德之人,“不谷”表示不结谷子,也是德行浅薄的意思,这是君主的谦称,所以也适用于诸侯国君甚至世卿大族宗主的自称。但是“余”、“余(予)一人”、“朕”是只适用于天子,诸侯君主是没有资格用这些自称的。据记载,孔子去世后,鲁哀公发诔文进行沉痛哀悼,“老天真是不慈悲呀,不肯留下这样一位智慧的老人,让他辅助余一人当好国君,现在,我茕茕孑立,痛苦万分。呜呼哀哉,失去了尼父,我都没有效法的对象了!”结果却招致孔子弟子端木赐地批评:夫子在世时国君不能重用他,夫子去世了却发诔文悼念,还有身为诸侯自称“余一人”,这都是不合乎礼法的,“君两失之”。

  端木赐称鲁哀公“君”,这是一国之长的意思。在彼时,所有诸侯国不论大小均可以称其国君为“君”。另外还有一个称法,“公”,不过在运用时有所限制。周朝有五等爵位:公、候、伯、子、男,称呼诸侯国君按照就爵位,如宋国是公爵国,诸侯会见时就会尊称其为宋公;齐国是侯爵国,那么大家就会称他为齐侯;郑伯、秦伯道理相同,都因为是伯爵国家;像邾国是个子爵国,大家提到其国君时就会称其邾子。不过这主要体现在生前,死后就可以一律称公,像郑庄公、秦穆公,就连邾国国君也可以被称为公,如邾文公。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