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乱悠悠—讲述春秋战国五百余年乱中有序的历史》
第13节

作者: 村人老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1-08 22:26:08

  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所以在彼时听到“百姓”这两个字,切莫以为说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百姓,百官受氏姓也”,“百姓”的最初指的可是贵族阶级。在彼时能够称氏的人,都是得到承认的贵族。
  现在意义的百姓在当时称“民”,而且多为“庶人”,“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最下者庶人,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广大庶人,是不能有氏的。不过随着宗法制的没落,一些下层人士也逐渐崭露头角,开始踏上仕途,比较知名的有烛之武,烛是地名,武是人名,烛之武意思就是烛地一个叫做武的人。这一听就是下层出身,连个氏也没有。
  日期:2018-01-08 23:28:06
  随着礼崩乐坏,臣弑君主、孽杀其宗、嫡庶相争、坠姓亡氏屡见不鲜,相应的同姓百世不婚的制度也遭到了破坏。晋平公就纳了吴国宗室女子(吴国、晋国都是姬姓),齐国权臣崔杼续弦时娶得是东郭氏女子(东郭氏、崔氏都出自姜姓),这种看似无足轻重的的通婚实际上表明了宗法制度开始混乱,“姓”的功能和意义渐渐退化,再加上郡县制的逐步普及,分封制渐渐崩解,以宗族为本位的社会形态逐渐演变为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形态。到了战国中后期,随着地位的提高,庶人也开始获得“姓”,“姓”逐渐变成了家庭、个人的代称,众多纷繁多元的“氏”也逐步和“姓”融合(主要是氏取代姓),统称为姓氏,也就是今天的姓。

  “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而五帝以来之姓亡矣。”——顾炎武
  而“百姓”也不再是百官之姓,真正成了普通民众的代指。
  日期:2018-01-09 19:18:17
  接下来我们再说“名字”。
  同“姓氏”一样,古时的“名”和“字”也是分开的。
  “幼名,冠字。”——《礼记檀弓上》
  也就是说“名”是幼年取的,“字”是弱冠(二十岁)所加。按照孔颖达说法,孩子出生三个月后取名,这可能与古时围产期死亡率较高有关,满三个月确定能存活,长辈才为孩子取名,到了二十岁为人父的年纪,就要举行弱冠礼并取“字”,女孩子十五岁举行笄礼表示可以嫁人,也可取“字”。
  日期:2018-01-09 19:54:08
  “名正言顺”,这是孔子的名言。
  鲁国人取名是很有讲究,《左传》中曾记载鲁桓公为儿子取名的故事,当时大夫申繻就提到了取名要讲究“五法六忌”。
  五法分别是:

  信法:按照出生时的情况取名;
  义法:用祥瑞取名;
  象法:因身体某个部位像自然界某种事物取名;
  假法:借万物之名取名;
  类法:用和其父祖相类相关的事物取名。
  六忌,分别是不能用本国国名、本国职位、本国山川河流以及疾病、牲畜、礼器货币取名。申繻说“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这其实跟此时兴起的“避讳”文化有关,尊长过世,他的名字将在一定时间段内是需要避讳的。如国君的名字和祭祀器物冲突,那这个器物就很难继续使用了,同理山川河流也是一样。所以“六忌”其实是为了避免给国家人民的政治生活带来不便。如果不慎取了相应的名字,没关系,人们总有折中的办法,给器物或者山川改个名字。如鲁献公名叫具,鲁武公名叫敖,而这恰是鲁国境内两座山的名,结果两座倒霉的山被改了名字,被按照其所处乡名重新命名。后来晋国正卿士匄访问鲁国,恰好问起这两座山的情况,鲁人就用乡名回答,士匄说这不就是具山和敖山吗,结果就被鲁人取笑了,“那是先君献公、武公的名讳。”士匄回国后就发出了“人之有学犹木之有枝叶”的感慨。可想而知,如果国君的名字与本国名起了冲突该怎么办,国名即没法不提,又无法更改,也就只好提前预防,不用国名命名人名了。

  后来鲁桓公就用“类法”给儿子起名“同”,因为这个孩子与鲁桓公是同一天生日。
  日期:2018-01-09 21:05:04
  不过,有些人名就取得相对“就地取材”了。
  鲁国叔孙得臣三个儿子的名就是来源于一场大胜仗,当时鲁国遭遇北狄入侵,叔孙得臣率军击败了他们,并俘获了北狄的三个首领侨如、虺、豹,叔孙得臣就用这三人的名字为自己的三个儿子命名,分别叫做叔孙侨如、叔孙虺、叔孙豹。侨如含义不可考,估计是音译,虺是一种传说中的毒蛇,今天的我们是不会用虺做名字的,就如同我们会用龙、虎还有牛、马作为名字,却少有人把狗、猪、鸡入名的。

  另外,由于先秦时期和现在相距较远,属于华夏文明的发轫期,许多文字尚未出现或者分化,有些字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生僻,但在当时却是常用字,至于古今异义的现象更是普遍。再加上先秦典籍大量遗失,许多人事不传于今,有些人名是否是其正式人名都很难考证,以讹传讹在所难免(不仅表现在名字上,还有许多事情记载也是如此)。再加上各地方言所表达方式的差异,古人的名字常常让现代人觉得拗口,甚至搞笑。

  如郑庄公名叫寤生,这是因为其母武姜生产时胎位不顺,取“忤逆而生”的意思,武姜还因此非常讨厌他,引发了一段家国大戏。齐桓公估计是皮肤比较白的缘故得名小白,总会让人觉得跟他的霸主身份相去甚远,看过《蜡笔小新》朋友更是不免觉得好笑了。齐桓公的大哥叫做诸儿,感觉萌萌哒,可实际上是一位很暴虐的君主。齐桓公的堂兄名叫无知,这个无知也坐过几个月的国君,后来被杀,他基本印证了“名副其实”这四个字。晋成公名叫黑臀,据传是其母怀孕时梦到上神用黑手抚摸胎儿的小屁屁而得名,笔者估计应该是晋成公屁股上有一块黑色胎记的缘故,同理的还有鲁成公黑肱、周公黑肩、楚国令尹公子黑肱。

  日期:2018-01-09 21:30:24
  还有就是当时地域语言的不同,如吴越两国,他们的语言和中原诸侯就不同。《孟子》里有“南蛮鴂舌”一词,“鴂”即伯劳鸟,伯劳叫声比较怪,与其他的鸟声不同。这是形容南方人的方言难懂,说话像鸟叫。《吕氏春秋》则直接称:“蛮夷反舌,殊俗异习。”“蛮夷”的言语与中原习俗不同,是“反舌”。”
  日期:2018-01-09 22:22:51
  先请大家看几句话:“滥兮挷堇挠瑁龞愒笥璨葜荩踔菅珊跚伛泷悖嫌韬跽眩で赜馍瑦伤婧雍!
  念一念,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
  这是咒语?
  错了。提示一下,这是一段歌词。
  还是不明所以。
  其实很正常,这是一段“越语”歌词。
  这段歌词出自刘向的《说苑》一书,讲了一段关于楚国鄂君子皙(即前面提到的公子黑肱,因为受封鄂地,故称鄂君)的故事中的故事。关于这个故事大家可以自行翻书,这里只说“越语”歌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