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轶事:古国后裔一一这群人为什么被误认为类猿人?》
第18节

作者: 巴山牛_渝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8-20 11:57:32
  面对我的询问,石娲用手示明确无误告诉我:"那些符号是巴蜀两国通用的文字。" 我笑眯眯地瞅着她不松眼,巴巴地想弄个明明白白,她脸色慢慢地灰暗下来,停了半晌,见我不依不饶,只得又示意了一番:
  "两千多年了,也不知传到祖上哪一代,这些文字就不知道怎么读了,画在这里的文字,是依样画葫芦的咒语。晓得不同的咒语可以干什么,却不能用这些文字重新组成词句,这是有愧始祖廪君的不肖行为!"
  古代巴蜀互为邻国,被崇山峻岭阻隔在华夏文明之外,在数千上万年的上古时期,没有自己的文字,是说不通的。
  <蜀王本纪>说巴蜀古代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主张巴蜀无文字。这是谬误,经不起考证。

  东晋史学家常璩是四川崇州人,其撰写的<华阳国志>被誉为正史,他经过考证,认为古代的巴蜀有文字,曾担任殷商王朝太史职务的彭祖(传说中的寿星)就是巴蜀人。如果没有"书学",怎么会出这种人材呢?
  文字是表达语言的一种书面形式,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巴渝古代史我前两年翻看过,这种文字又活生生摆在我的眼前,怎么会不相信古代巴蜀有自己的文字呢?
  遗留的这群活化石,早已不认识先祖创造的文字了!不能开口说话,我自然没法从石娲这里学会这种文字,有"妃与驸马不可染指巫"的规定,巫门咒语她不会传授给我,她即便敢于践踏森严的王族规定,读不出这些字来,也无法教会我。
  巫门咒语对我而言,不相信也不愿意学。
  日期:2017-08-21 14:08:44
  直到前些年,我身上中的巫咒让我命悬一线,为了破译<巫门符箓>自救,我无数次奔波于川、渝两地跪求智者,总算摸到了破译的门槛。

  四川博物馆藏有一柄铜戈,是1972年11月在郫县出土的,上面铸有一行文字和一组巴蜀符号。重庆博物馆也藏有1973年在万州出土的另一柄铜戈,同样铸有文字和符号,研究人员早破译了这种文字。
  欣喜的是,<巫门符箓>上的文字和符号,与铜戈上的一模一样,而且更多。学者们的学术成就不用花钱可以查到,载于学术期刊<文物>1976年7期和10期,很容易找到。
  只要有触类旁通的灵感,不难弄懂救命的符咒,如果不是这样,罪孽深重的我活不到现在,也不会有这篇忏悔录了。
  我能从昏迷中醒来,石娲说是死而复生,是她和父王、哥哥用巫门奇术向天地祈求,才保住了我的性命。但她画的图案与我印象中的场景相反 一一 明明是从天而降,她却画成把我从地坑中拔出来。
  继而忆起吴晓君父母去的那座城,分明是从小听<聊斋>里描述的鬼城,那是位于地下的冥界,她这样画,貌似有点道理。
  传说中的鬼城在我们巴渝境内,离我所在的城市并不远,因为是无神论者,以前从没在那里留下过脚印,对石娲用巫术救我一命的说法,用科学知识武装了头脑的我,但凡超自然的东西,压根儿就不相信!

  残留在脑海中的印象,科学的解释叫"幻觉",而幻觉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当不得真!无疾而亡,是死于绝望。我本是自寻死路,半道上改变了主意,不想死就死不了。我不是不知道感恩,说句心里话,我是被石家人害惨了!
  日期:2017-08-22 14:21:45
  炊具用铸有铭文的青铜鼎,调味只有盐、梅。这些,小学历史课本上都有,对石娲这群人的来历,我相信他们是古代巴国的后裔。
  吹嘘巫术神奇,实在不敢苟同!既然如此,为何会弄到国破家亡的地步?为何龟缩龙缸两千多年,把自己弄成这副"类猿人"模样?
  在这洞穴的正西方向,靠洞壁供有一尊真人大小的石像,手执铜戈身披铜铠,面朝位于东方的枳城。石娲侍候我饮过羹汤,搀扶着我去跪拜石像,言称这就是保住石氏一脉的太子石龙。
  我看过不少诸如<三国演义>之类的小人书,那上面绘的武将真叫威风凛凛!如今的影视剧里,武将的铠甲也养眼,哪象石龙的铜铠,整个一铜环扣锁成网状,软耷耷的披在身上,既不威风,也不凛凛。我在心里哂笑:"就这副熊样,不亡国才叫没有天理了!"

  前些年在博物馆里,看到一副明代的铁铠,才知道这种铠甲叫连环锁子甲,是真正用于战场的防护装备。我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明白自己在无形中被误导了。试想一下,块片状的铠甲箍在身上,犹如钻在金属套子中,你怎么能不受拘束的去作战?
  拜过石龙的神像,石娲表示,这里是巫力雄浑的地方,是为了救我,恳求父王恩准,才把我移过来保命的,如今术成,还是速回公主宫为好。
  破除封建迷信活动,是当年人人动手的事儿,伟人说过: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味道?我知道这是她整天忙活的地方,对那些褐色粗陶罐很感兴趣,央求石娲揭开几个罐子让我瞧瞧。她轻轻摇着头示意:我不懂巫,怕对我有妨害。
  我此前就搞清楚了,吴晓君正由生父石磊传授神判术和祝由术,这两种巫术,是古代君王必习之术。神判术和祝由术是口传心受,识百药于山野,用不着这种洞穴。
  石娲是公主,按成例学习的是蓄蛊术和养鬼术,这两种巫术必须有存放巫物的地方。冥冥之中,仿佛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好奇害死猫!"
  人的好奇心是动物之最,正所谓无知者无畏,我本来就不相信这一套,了解它才能揭穿它,何来死亡?
  她免不过我的恳求,扶着我回到石榻上,小心翼翼捧来一个罐子,揭开盖子让我瞧。乍一看吓了我一跳一一

  一只淡金色的肉虫正在罐子里大快朵颐,什么蜈蚣、蝎子、隐翅虫和毒蜂之类的许多虫类,杂七杂八全都被它活活嚼碎,吞入了肚中。养得这肉虫肥肥胖胖,长逾半尺,唬得我倒抽一口冷气。
  当我弄懂了石娲的讲解,才知道这就是神秘恐怖的"金蚕蛊",除了养蛊的咒语没提,几种养蛊的办法,她都绘出图来加以示意。
  什么是养蛊术?从字形上看这"蛊"字,就是将虫子放在一个容器里。
  金蚕蛊就是让被巫力控制的蚕,去啃食各种毒虫,巫者取其粪便为蛊物。这蚕不能用桑蚕,要选长有红脊刺的雄性槲蚕。槲蚕亦称柞蚕,以柞树叶为食,多为黑脊斑,红脊斑的少之又少。
  解释一下:柞树也称槲树或橡树,也有叫山毛榉的,与巴渝民间说的青冈树是一个树种,所谓"栗橡子"是它的种子。

  施蛊手段一般是放在饮水或食物中,无色无味,可以取人性命,也可以让人罹患怪病,痛苦终生甚至遗祸子孙!
  蛊毒的凶恶程度,取决于施蛊者使用什么咒语,要化解需要相应的咒语,正所谓有矛必有盾。看到她煞有介事的模样,我忍不住嗤地一声笑道:
  "公主何不在我身上试试?反正你有化解的咒语噻。"
  她莞尔一笑,飞快地用褐土在地上勾勒出比翼鸟和连理枝,又画了一只蚕宝宝,随后用褐土在比翼鸟上重重地划了个大大的叉,扔掉褐土,双手摊开,泪珠儿也"吧答吧答"掉了下来。
  我虽然不爱她,免不了有点小感动,就算是装模作样,也要给她抹去泪水,因为还要听她继续吹龙门阵。
  面对她养的这只所谓的金蚕,我认为是一只老母虫。巴渝人口中的老母虫,就是昆虫学上的蛴螬。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