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轶事:古国后裔一一这群人为什么被误认为类猿人?》
第9节

作者: 巴山牛_渝
收藏本书TXT下载
  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必须在每天太阳即将冒出来的前一刻,摆出乌龟蹬沙的姿势,对着太阳吐纳气息,闭上眼睛摒弃杂念,让师傅容貌表情占据整个心灵。要连续四十九天太阳照到你的身上,差一天都要重新来过。而且,心不诚、志不坚、意杂乱也不灵,练了白练。
  他说,这可以理解为修巫的根基,以后在施展巫术请神禳灾时,师傅的容貌会自然而然印在心里。正所谓不思量,自难忘。

  说来简单,实则不易,不说别的,光是那七七四十九天日出就难碰到。我挠了挠头,嗔怪地笑着问道:"你不够朋友,诓我吧?据说你七、八岁就成了孤儿,咋个学的?"
  他憨态可掬的笑了笑,不好意思地说:"我家本来姓巫,祖上都是靠这个......这个手艺吃饭,我是胎中带来的,算是血巫吧,用不着这规矩的。"
  听他把"巫"说成手艺,我暗自好笑,他把自己说成"血巫",血脉相承的说法有破绽!他自己都承认是大青猴的儿子,与靠巫吃饭名义上的老爸有什么血缘关系?
  并非是有意揭伤疤,也不是不讲兄弟般的友情,我接受的是唯物论教育,封建迷信是唯心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即便这雨是他祈下来的,不是歪打正着,也只是雕虫小技。
  当年的我年轻气盛,对什么事儿都要争个输赢,是不会放过这个破绽的。对我的追问,他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解释不了,反复说祈雨的巫术,的确是从小耳濡目染,无师自通。
  他说服不了我,我也没有捡根针当个锥,反正信不信是我的事。忽然想起刚才他祈雨之前,非要我去偷队长家涮锅竹刷的作法,百思不得其解。忆起李队长对他的态度,虽然我对祈雨半信半疑,还是担心他暗中使坏,拿我当了棒槌,免不得问个明明白白。
  "这个呀?没什么影响。宁知青难到不晓得队长娘子姓雷吗?“
  他说,用巫术祈雨,必须要用雷姓人家使用过的涮锅竹刷为术引,而且必须偷来,不能让使用者本人晓得,不然不灵。咱这村里只有队长娘子姓雷,如果有男人姓雷,偷雷家涮锅竹刷,效果更好。
  我问他为什么要将竹刷烧了,这是不是法术的一部分?他抬眼瞅了我一下,回道:”不是,我是怕被李和平发现了会整我。老爸......“  

  见他硬生生把话咽了回去,想必是惹不起那一队之长,俗话说"不怕县官,只怕现管!" 生活中确实是这样,吴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据他说,在他小时候,李和平与他家关系最铁,几乎天天晚上都要来家里串门子,听老爸摆龙门阵更是乐呵呵合不拢嘴,当了队长起初几年也常来。后来不知为了什么,竟然成了仇人,老爸的坏分子帽儿,也是拜托他所赐。
  李姓是龙河大族,占了山民七成以上,不但龙河大队的大队长和七个生产队长都姓李,公社干部也有两个姓李的。
  "四类分子"经常被批斗,他娘亲又出过那种不可对人言的事儿,在第一次被挂上破鞋斗争的当天深夜,就跳了龙河的深潭......
  过了三载,在他七岁那年,因为他被村办小学拒之门外,老爸又急又悲一病不起,拖了半月,殁了......
  我确实站不稳阶级立场,居然陪着他掬了一把热泪。

  日期:2017-07-29 10:34:17
  由于下乡只有几个月,加上路途不便,当年春节,我没回城里过年。队上放了半月假,在大雪覆盖了山野的寒冬腊月,吴晓君领着我去掏野兔洞,收获甚多,倒也不缺年夜饭上的肉食。
  开年后,一切又按部就班的转动起来,高寒山区春天来得迟,春耕尚早,垒大寨田呗!在全国农业搞一刀切的当年,这是个劳民伤财的苦活儿,除了摊薄工分价值,并不多产粮食。
  这天一大早,我到公社粮站去买供应的口粮,地宝粮站紧邻公社联合诊所。所谓"联合",是在组建人民公社取代乡镇政府的同时,把辖区内散布在各村的医者,集中组织在公社所在地乡场上行医,这就是如今乡镇医院的雏型。

  需要说明的是,那个年代的巴渝乡下,西医几乎没有,联合诊所的医生,多是清一色的中医。中医以前并不叫这名儿,鸦片战争被别人轰开国门,西方医术进来后,为了区分两种截然不同的医疗方法,才有中医这叫法的。
  "医"的繁体字,左"医"右"殳",下面用"巫"字垫底,"殳"为竹杖,明确无误告诉我们,医与巫有关。
  的确是这样,中医属于祝由门下,祝由术源于巫门。"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手法,在古代,这种手法叫祝说病由,是由巫者来完成的一一
  <史记》>载:"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以祝于神,成王病乃痊。" 周公是大巫,著有众所周知的<周公解梦>。
  <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闻古之治病者,唯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也。"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祝由治病的巫术古已有之,行术者通过祝说病由,从而使病邪解除。

  <禁经>受禁肿法中说:"五日旦,即作禹步法,闭气握固,若治病时,作想此手作热铁,义想前人病如雪,手到病即散。治病时若病人头上有浮肿,不得顿治使尽即伤人,当留少许明日更治。" 所谓"禹步"是什么,不再赘述。
  巫门有筮测疾病之术,卜辞中诊断最灵的,莫过于对妊娠和产期的推断。预测生男生女的"清宫图"衍于<易经>,而<易经>中还有关于"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的描述,这些都是对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始终抹不掉"巫"的痕迹。
  日期:2017-07-30 17:49:37
  随着年代更迭,源于巫门的医术日渐精湛深奥,中医在各个时间段的代称也有所不同,尽管称谓有别,都脱不了一个"巫"字,因为医者亦是巫者。

  第一个代称是歧黄,这个名儿来源于<黄帝内经>,这是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人们称<黄帝内经>为歧黄之术。自然,歧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第二个代称叫青囊,现在知道这名儿的不多,它的来源与三国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曹操杀害前,为报答狱吏的关照之恩,曾将医书装满一青囊送给他。华佗死后,狱吏离开监狱去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第三个代称是杏林,据有关资料,三国的东吴,有位名医叫董奉,他隐居在江西庐山,附近山民闻名求医,董奉不收取钱财,要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人们便称中医为杏林。
  第四个代称为悬壶,传说河南汝南方士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汉竿杆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没人后,老汉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汉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里面的人住琼楼玉宇,享用美酒佳肴。费长房即拜老汉为师,修仙了道。数年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师傅授予他治病鞭鬼的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