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一个大坑,不知何时能填平》
第32节

作者: 猪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6-20 16:24:20
  果然,刘表刚在荆州站稳脚跟,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底,被袁绍打败退回南阳的袁术就派孙坚攻打襄阳,企图夺取荆州。刘表派黄祖在襄阳以北的樊城、(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邓县之间阻击。(今河南省邓州市)孙坚打败黄祖,然后乘胜追击包围襄阳。刘表派黄祖夜晚偷偷出城召集兵马增援,回城时又被孙坚截杀,黄祖兵败,逃窜到襄阳城外的岘山。孙坚追击时也许是求胜心切,也许是战马太快,竟然远离部众,单马行岘山,结果被埋伏在竹木里的黄祖士兵暗杀,年仅三十七岁。(一说孙坚为刘表另一部将吕公士兵所杀。此载于《英雄记》,而该书将孙坚卒年都记错,似不可信。仅此书载孙坚死于石头砸伤,其余都记为流矢所中,亦可证此说之误)身为统帅,孙坚如此轻率地单马追敌,是其胆大包天的性格特征造成的。孙坚一生,可说是成也胆大,亡也胆大。非常遗憾的是孙坚这种特质一丝不差地遗传给了孙策,父子二人,都因胆大轻率而死。

  孙坚为长沙太守时曾举荐长沙临湘人桓阶为孝廉,(今湖南临湘市)桓阶因此被朝廷征召为尚书郎。孙坚死时,桓阶正好回家为父守丧,就大胆上书刘表,请求收取孙坚尸体为其送丧。这也是当时门生故吏对举主府主表示忠诚的通例,如果不这样做会受到社会的指责和鄙夷。刘表也被他的义举所感动,就准许其收尸送丧。孙坚的侄子孙贲收拢孙坚余部投奔袁术,袁术表其为豫州刺史,接替孙坚并掌管其余部。孙贲扶送孙坚的灵柩葬于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曲阿街道办事处)

  日期:2017-06-20 16:25:25
  顺便谈谈孙坚的功过是非。陈寿、裴松之都称赞孙坚有“忠壮之烈”,是“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的忠臣。现在许多人也接受这个评价。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孙坚的忠臣之名,来自于讨伐董卓的英勇和清扫整理汉室宗庙、平塞汉室陵寝的忠义,特别是后者,一直为忠臣烈士津津乐道。这是孙坚攻入洛阳后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政治收益。

  确实,孙坚是反董联盟中最为坚决和勇猛的人,可以说是讨董第一猛士。反董联盟人数不少,但真正出兵攻打董卓的,只有曹操和孙坚两支部队。曹操汴水之战铩羽而归后再无进攻之力。孙坚则多次与董卓军交锋,阵斩华雄,挺进大谷。驱董卓、破吕布,占领洛阳。分兵出函谷关,至新安、渑池间,拦截董卓退路,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战果。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会发现孙坚起兵反董后的一系列行为并不是十分纯正,仍然有为自己谋取势利的嫌疑。首先,逼死王睿、杀掉张咨的行为让人难以理解,孙坚在得知袁绍派周颙替代自己的豫州刺史时曾“慨然叹曰:‘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他在逼杀王、张二人时,为什么没想到他们二人也是“同举义兵”的战友呢?他们又该与谁共同努力讨贼呢?其次,孙坚在得知周颙进攻豫州后,立即停止对董卓的军事行为,返回豫州保护自己的领地。这和曹操在得知张邈、陈宫叛迎吕布时,立即从徐州战场撤退,回军争夺兖州的性质一样,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使自己有能力在群雄并起之世里割据一方。最后,孙坚一直依附于袁术,甘愿为袁术东征西讨。也许有人会说此时的朝廷已名存实亡,孙坚已经没办法为朝廷效力了。看起来这是个理由,但如果与其他州牧进行对比就知道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荆州刺史刘表、徐州牧陶谦、兖州牧曹操,包括后来孙坚的儿子孙策都有过对朝廷的供奉,起码在礼仪上保持着对朝廷的尊崇。而孙坚从来就没有这样的举动,哪怕仅仅是礼仪上的行为。其清扫汉室宗庙,祭祀汉室祖先,平整汉室陵寝的行为更多的是为自己谋取政治利益,不然为什么要迎合当时盛传的图谶学说臆造出一个“汉传国玺”的故事,为自己今后称王称霸留下一个天授神权的理由。因此,孙坚和其他诸侯一样,都是想趁乱割据一方,希图自大的军阀。在那个特殊时代,稍有实力的州牧郡守都会先求生存,再谋发展。孙坚的行为,也是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

  日期:2017-06-20 16:26:26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