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掘墓人---司马懿的奋斗》
第12节作者:
子非嘉澍
这个时候的司马懿的忍耐在一点一点的失去,表情也越来越凝重,终于在某一刻突破了临界的状态,他准备杀人了。
诸葛亮那个着急啊,现在别说跟司马懿打了,连面都见不上,只能喊话。终于熬到不能再熬的时候,诸葛亮下令撤军。
日期:2017-09-08 18:30:53
诸葛亮终于要走了,司马懿把众将叫来开会。众将对司马懿说,归师勿遏。但是司马懿一反常态,命令张郃亲自带兵去全力追击蜀军。张郃愤怒了,这是明显的公报私仇。穷寇勿追,而且这还是号称用兵如神的诸葛丞相,不是战败只是粮草无法为继长期的鏖战,不可能没有防备。
但是愤怒归愤怒,军令如山,况且,理由是那么冠冕堂皇无法辩驳。
果然,蜀汉在一个山谷中埋伏了伏兵,张郃率领的魏军死伤无数,张郃也被射中,不治身亡。
司马懿一定是心情舒畅的等来了这个消息的。作为魏军主帅的司马懿在此战中不寻求与诸葛亮正面接触,一直躲在暗处观察这个第一次碰到的据说神一样的对手。跟你打消耗,看你有什么办法。事实证明,诸葛亮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用兵如神,坚城攻不下来就毫无办法。终于坚持不下去了,那好,让张郃去追击。如果诸葛亮撤退中慌不择路被张郃大有斩获,那不错,功劳自然有我司马懿的一份;如果败了,甚至张郃死了,借蜀国人的手杀了这个倚老卖老的名将,也是极好的。
冠冕堂皇。
排名仅次于司马懿的战功赫赫的名将张郃死了,死于诸葛亮的伏军,但更应该说是死于司马懿之手,他的翻云覆雨手。不要去争什么是非对错,有时候无所谓对和错,是非面前领导的面子更重要,轻则被穿小鞋,重则人头落地。在张郃以自己的老资历训斥司马懿畏敌如虎的时候,司马懿就已经投来了向遗体告别的目光了,在他眼里,从那一刻开始这个人就已经死了。现在,环视猛将如云的魏军,再也找不出一个能和司马懿匹敌或者叫板的所谓名将了。此刻的司马懿,我猜他希望能像《功夫》里的冯小刚那样对着人群肆无忌惮的嘶吼:
还有谁?
中军账下,噤若寒蝉。
此战之后,司马懿已经看透了这个被《三国演义》吹成神鬼一样的卧龙丞相,其评价很简单,多谋而少决。意思就是说,想法很多,但是犹豫不决。
日期:2017-09-12 09:32:08
14、 困兽之斗
真实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普通人,可能能力比一般人强,但依然是一个普通人,也会恐惧也会不知所措,也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平心而论,如果条件对等的情况下,让诸葛亮带10万让司马懿带10万在平原打攻防,胜负不好说。但是司马懿手握更占优势的兵力和机会的时候,我们发现,诸葛亮作为一方统帅,办法不多。对于胜负,我想诸葛亮心里也是有数的,但就这样一次次的北伐,一次次输的更惨。
有一句歌词放在这里形容现在诸葛亮的心境非常合适,不甘心,不放手。
让我们看看北伐的年表。
第一次北伐,228年春
第二次北伐,228年冬
第三次北伐,229年春
第四次北伐,230年秋
第五次北伐,231年春
第六次北伐,234年春
看出什么了么?
第一次到第五次,228年到231年基本上每年都要北伐一次,而第六次北伐,隔了三年。唯一的解释是,面对一个他越来越觉得无望的事情,心冷了。234年,这个读起来很顺的年份,大权独揽同时又心力交瘁的诸葛亮知道,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了。在这一年,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强打起精神,再次踏上北伐的路,他活不了多久了,他自己非常清楚。但是活的长或者活的短,跟梦想比起来又算什么呢。魏国,承载着曹操一生的梦想,也埋葬着无数魏国英烈的尸骨。然而,诸葛亮依然要不顾一切地毁灭他。因为,蜀汉,也承载着他自己一生的梦想,也埋葬着无数蜀国英烈的尸骨。不论是魏国,蜀国,吴国。没有正统之分,也没有什么奸邪之分。在三国这场乱世,几乎所有人都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活,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斗。
这就是那个乱的像一团麻的时代,这个时代没有对错,只有胜负。
活下来,就是正义。
在这三年里,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始终还是会来的。因此,他丝毫不敢懈怠,他从魏国的四方不断移民到关中开始进行屯垦兴修水利,加强战备。
234年,青龙二年。诸葛亮再次联络了他的老哥们,孙权,请东吴再次牵制魏军。如果说曹操和刘备论天下谁是英雄的时候,可以说是天下三分。但是到了魏明帝曹睿的青龙年间,庞大的魏国已经像个巨兽一般把蜀吴两国分别挤在两个墙角,任何一方已经无力单独发动对魏国的战争,必须两边同时动手才能牵制住这个庞然大物。
日期:2017-09-12 10:41:24
15、最后的北伐
话又说回来,蜀汉的这次北伐确实让司马懿有些措手不及。
因为在司马懿还在考虑这一次诸葛亮会选择哪一条路出祁山的时候,蜀汉的十万大军已经站在春寒料峭的褒斜谷的北口了。走出斜口,蜀汉大军面对的是渭河,沿渭河向西是陇西,沿渭河向东是眉县,然后是长安。如果蜀汉能够横跨渭河在陇西和长安之间站稳脚跟,就相当于把魏军一分为二,而由于这次出其不意的北伐其实蜀汉是有这样的机会的。但是是应该向西攻上邽威胁陇西还是向东攻眉县意图长安,或者就直接渡过渭河抢占地利,这些战略意图应该在决定北伐之前就想清楚了,但是从后来的事态看似乎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军队在斜谷口陷入了沉思。一连几天根本没有任何动作,一直到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河,背水与蜀军对峙。诸葛亮的优柔寡断和凡事以稳为上的毛病使他再一次贻误了战机,兵者诡道,战机稍纵即逝,没有人有耐心等你把所有问题都想明白了然后再有所动作,如果说命运的天平曾经倒向过诸葛丞相,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
再看看魏国主帅司马懿的作为。
渭河与秦岭之间是肥沃的冲积平原,如果蜀军全取渭河南岸,就可以就地屯田从而不存在粮草的问题,从而反客为主,这也许是诸葛亮敢于在此沉思一定要找出一条万全之策的原因和底气。司马懿决定一定要想办法把蜀军赶回汉中,起码不能让他舒服的在渭河南岸扎下来,于是他召集众将,渡河,背水扎营。
这就是传说中的背水一战。
背水扎营是自陷死地的兵家大忌,一旦作战失利敌军攻入大营将退无可退。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历史上韩信也曾经背水扎营大破项羽。魏军占据渡河后,司马懿下令大营沿渭河一字排开,任凭诸葛亮百般挑战就是坚守不出。
司马懿的这一招,看似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防守,但是其实阴损无比。首先在渭河南岸与蜀汉对峙,使其不能全力屯田,其次不论蜀军选择向东或者向西都要沿着秦岭一字行军,从而将侧翼暴露给魏军,蜀军将极其危险。再有,一旦蜀军向东或者向西行军,魏军主力可以直接从斜谷进入直接攻打汉中,攻其必救,那么蜀汉梦有可能一战亡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