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宝鉴解红楼:红楼梦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第60节

作者: 正气歌声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4-26 21:47:44
  作者为什么要嘲讽李纨
  贾兰和贾菌兄弟之所以能够考中科举,是和其母亲李纨和娄氏的教育分不开的,她们两个在“国破家亡”之际没有选择叫儿子加入反抗的队伍,也没有教诲儿子坚决不为仇人效力,反而一门心思地教育儿子去读书仕进,为异族政权效力。尤其是贾兰得以高中第七名,这和李纨的悉心栽培是分不开的,正如贾兰所说“儿子那日进了考场,见了题目,恰好是母亲以往教过的,故也轻松应对,考中了第七名。贡举将考中的卷子奏闻,皇上一一的披阅,看取中的文章俱是平正通达的,独见儿子的文章别出心意……”(第一百零七回 史湘云诉前尘旧梦 贾宝玉淡后事今生)。

  如果说只是读书考试仕进,这还算情有可原,毕竟贾兰和贾菌这些人除了读书别无所长,只有这条安身立命之处。但紧接着他们兄弟又做了一件让作者很为痛恨的事情。
  贾兰勤勉为官,几次被上头提拔,又几次被小人嫉妒诬告又罢黜了。贾兰、贾菌在官场起起浮浮总没有起色,心里未免郁结,两兄弟在府里商议道:“若这样下去,必有落魄回返之日,官场昏暗,都是拿银子去收买上头,咱们那有这个闲錢,必将遭殃。幸好西北边疆有叛贼造反,咱不如向圣上请命,去沙场剿灭叛军,也可论功行赏,不比在这里苦熬强些?”两个皆上书给皇上,要亲赴沙场,为国效命。君王读了奏折,龙颜大悦,分了两路人马叫二人到边疆剿匪去了。贾兰、贾菌奉旨谢恩,马不停蹄赶往边疆,指挥兵士奋力抗击叛贼,屡获成功。圣上大喜,将二人官级加升,也非一时之事。

  贾兰和贾菌二人为了荣华富贵也算是拼了,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可谓孤注一掷!本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竟然主动请缨,亲上战场。这里的所谓的边疆叛贼,其实是指那些不甘愿被异族征服的宁死不屈的华夏英烈!满清入关,对各民族的统治都是异常的残酷,各民族都纷纷揭竿而起,这也造成了清廷统治的动荡不安,一时之间似乎有摇摇欲坠之感。如果此时国内的反清活动进一步活跃的话,满清就会捉襟见肘,无法面对了。但每次到了这关键时刻,总有一些人甘心为清廷服务,率军和自己的同胞撕杀起来,为清廷最终在中国立足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里,兰菌二人显然即是影射的这类人。

  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李纨对“功名利禄”的向往和对儿子的良苦用心。在追求功名利禄的旅途中,李纨是成功的,她也成功地得到了朝廷的封赏,成了诰命夫人。而这正是薛宝钗穷其一生想要得到的东西。
  李纨一向十分的低调,如同“槁木死灰”一般,这和宝钗的处处显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纨从来不把“功名利禄”放在嘴上,宝钗却到处讲个不停,作词说要“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去”,也因此还和宝玉弄得很不愉快。为什么李纨最终“成功”了,而宝钗却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呢?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李纨和宝钗都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李纨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因为儿子是自己所生,本就有一股天然的亲情纽带,加上从小培养他读书仕进的思想,使得这种想法在他心里已经根深蒂固,贾兰从小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当然会一门心思地努力向上爬了;宝钗面对的是一个本就和她离心离德的一个成年男子,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形成不可动摇,所以不管她怎么劝告怎么强迫都是无济于事的!

  从《红楼梦》全书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对功名利禄是持批判态度的,这也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气节和坚定的立场。但坚持这种理想的人往往都过得很惨,甄贾两宝玉都成了乞丐,卫若兰死于非命;而许多丧失了气节和立场的人却得已步步高升,做了大官,除了兰菌兄弟之外,还有金荣和门子等人。
  作者对那种为虎作伥的行为很是痛恨,自然也就希望他们得到报应了,雨村和宝钗被发配到了宁古塔悲惨地死去了,而李纨也没享受到几天的荣华富贵就离世了。对此,作者可以说是极尽嘲讽之能事。
  李纨受宠若惊,抛了破袄寒衣,带上珠冠,披了凤袄,胸悬金印,头戴簪缨,八面威風坐了轿子进宫谢恩去了。一时哄动全城,无人不知,无人不羡。谁知李纨回家后不到一月就一病而亡,空使世人嗟叹。
  贾兰见母亲病故,哭的寻死觅活,将母亲隆重葬了,又把些金银珠宝作了陪葬,哭道:“生前没有让母亲过上好日子,驾鹤去了也多孝敬些錢财让母亲在那里花。”可叹李纨一生如冰似槁,无端获得爵位,又倏忽死去,身为举国笑,又是何必。(第一百零八回 情不情僧遭逢穷途 幻中幻境展演情榜)
  许多读者都说作者对李纨持这样的态度有点苛刻了,一介女流在乱世之中,其命运就如同浮萍一样飘落,无法把握。身为女子,她也很难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要求每个母亲都像岳飞的母亲那样深明大义也是不现实的。这当然没错,所以作者还算比较厚道,给李纨安排了一个善终的结局,这样的结局比起宝钗要好过太多太多了!
  读到这里的时候,笔者不由得想起了民间流传的“洪母骂畴”的故事。
  清人刘献庭笔记《广阳杂记》记载洪承畴入北京后,从福建接其老母来京。其母见此叛降逆子,挥杖大骂:“汝来迎我,将使我成为旗下老婢吗?我要打死你这恶人,为天下除害!”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人根据这段记载,创作了京剧《洪母骂畴》,里面的洪母将承畴骂得是体无完肤,尤其是这一段,真是大义凛然,十分的解气:
  我大明忠良臣世代不尽,开国公常玉春;保京都的于兵部;御倭寇的戚继光;袁崇焕、李如松、邓子龙;你的爹爹洪宗岱,抗敌碧血洒征程,英烈忠魂震乾坤。到如今郑成功兴师厦门,驱胡臣操兵将虎跃龙吞。天道无情且休论,人心不死浩气存。谁似你屈膝投降天良丧尽,不忠不孝、无情无义、无国无家、无父无母、无妻无子、无众无亲、卖国求荣、利欲熏心、认贼作父的无耻人!
  只可惜这种记载和京剧曲目,不过是文人小说耳和后世的一种虚构,无非是宣泄忠奸大义罢了。真实的历史事实是,顺治四年(1647年)洪老太太被洪承畴接到南京,母子欢聚。而后,老太太一身清朝贵妇装束,乘船回闽地享福,五年后才病死。这和传说中的洪母坚决不认洪承畴,乘船在湖面上为家是完全不同的。
  真正看不起洪承畴的亲人只有他的三弟洪承畯,他在其兄洪承畴府第近旁的庙宇牌匾上大题四字“大无莲心”,讥讽其兄对明朝“大无良心”。
  (“洪母骂畴”的故事只是虚构,并非历史事实。)

  明末清初之际,中华之所以那么快沦亡,清廷之所以能够立足,贾兰贾菌这样的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兰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具高洁、清雅的特点。古今名人对它评价极高,被喻为花中君子。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
  很显然,贾兰是没有这样的品质的,因为他是“假”的“兰”,并非真正的君子“兰”。这世上的伪君子何其多也,他们个个饱读圣贤之书,却不明白人间大义,不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间至理,却选择了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真是可耻可叹!
  (兰花号称“花中君子”,贾兰是“假的兰花”,并非真君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