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宝鉴解红楼:红楼梦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第55节

作者: 正气歌声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4-21 09:07:35
  “恪谨忠贞”的魏忠贤——凤姐影射魏忠贤的意义
  王熙凤是有很着很典型的双重性格的,如果用一个《三国演义》的人物来对应的话,大家都会想到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的人生格言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行事麻利果断,心狠手辣,毫不心软,是个典型的奸雄;但曹操的另一面却是才华横溢、治世能臣,惜才如命……也正因为如此,读者对曹操这个人物是既恨又爱,恨之欲其死,爱之又欲其生。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也有着和曹操一样的双面性,三国演义里说曹操是“有权谋,多机变”;周瑞家的说王熙凤“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曹操和王熙凤都喜欢笑,但通常都是心眼太多,笑里藏刀,其歹毒也是让人不寒而栗。
  秦可卿托梦时就说王熙凤是脂粉堆里的英雄。

  早期红楼梦点评家涂赢的《王熙凤赞》头两句是“凤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十个字是乔玄评价曹操的。
  晚清小说家、批评家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回批》里称王熙凤是“曹孟德的女儿、李林甫的妹妹”:“背理而行假仁假义谓之奸,逆理复礼敢作敢当谓之勇。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李林甫蔽明君以行黯政……王熙凤委实是曹孟德的女儿,李林甫的妹妹。”
  当代红学家王昆仑说,“读《三国演义》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读《红楼梦》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王先生的话很形象地点出了读者对王熙凤的态度。
  而在《癸酉本石头记》第一百零八回的情榜后面,对王熙凤有段考语:“王熙鳳——治世之能臣,貪酷之奸雄也。一生好強,家敗又無力回天,自省自怨,適足為後人寶鑒。”也很形象地点出了王熙凤类似曹操的双面性格。
  (凤姐和魏忠贤都具有曹操的双重性格。)

  王熙凤的心狠手辣、见钱眼开,作者是毫不避讳的,非但如此,还着力描写她这在方面的种种劣迹;但另一方面,作者委实也对王熙凤的“才”大加赞赏,对凤姐一人打理诺大个贾府的能力赞赏不已。
  凤姐身上的这种双重性格的矛盾性,并不奇怪,因为其影射的对象——历史上的魏忠贤也有着同样的双面性,对魏忠贤的评价也有着极为不同的双面性。
  魏忠贤是忠,还是奸;是贤,还是恶?最有发言权的是朱由校、朱由检俩兄弟,因为大明江山是他们朱家的。
  明天启七年,朱由校病重时 “召见阁部、科道诸臣于乾清宫,谕以魏忠贤、王体乾忠贞可计大事”;临死时,让魏忠贤宣召朱由检入宫,“上病亟时,召皇弟信王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宫为托,及委用忠贤语。既崩,忠贤自出迎王入。”(《明史�6�1宦官传》)。朱由校临终嘱托朱由检是: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要求弟弟登基后继续重用魏忠贤。

  这“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八字是值得人们深思的。“恪谨忠贞”说明魏忠贤是忠于大明朝的,而且能以国家大计为重。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着个人私情。毕竟魏忠贤在他们父子最为艰难的岁月里对他们不离不弃,对其忠心耿耿,和他一起对付难缠的东林党人,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在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场上,所表现出来的深明大义和远见卓识。

  平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这也难怪,他毕竟只是一只“凡鸟”,并无太多的学识修养,一切只凭自己的性子来;但从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不徇私情、果断罢免宁锦一战中畏缩不出的袁崇焕,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国家、讲求原则的。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层能力、这种魄力、这份功绩,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

  但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等到崇祯帝继位后,他忌惮魏忠贤的势力,非得除之而后快,而东林党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纷纷落井下石,弹劾魏忠贤。在天启一朝,虽然魏忠贤权势薰天,但在皇权的威严之下,也只有被动挨打、束手就擒的份。人们把所有的罪过全部推给魏忠贤,魏忠贤很快就走上了人生的末路。
  (崇祯帝上台伊始,就铲除了魏党。)
  朱由检即位的时候,虽然国内的难民和关外“金”(当时国号还没有改成“清”)人还没有形成致命威胁,但都是蓄势待发,稍不留情就会形成致命威胁。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像魏忠贤这样富有处理军国大事经验和把握动荡时局能力的“能人”来独当一面。魏忠贤毕竟是见过大风浪的人,其驭人手段和办事能力都不是东林党人那些书呆子能比的。或许无法扭转大明国势日衰、积重难返的败亡趋势,但起码不至于在短短十几年内就坍塌崩溃。

  但崇祯帝为了整饬内政和平息民愤,更是为了能迅速地独掌大权,借着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势彻底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
  尽管崇祯帝志向远大,立志要做一个尧舜一样的圣君,他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年轻继位,从来没接受过哪怕一天的治国的教育,以至于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急于求成的性格,在最高权利的催化剂之下,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充分说明了崇祯帝的不成熟和不理智,将原本并不算很坏的局势推向了万丈深渊。

  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帝不得不频繁地调整官员的任命,在位十七年间他竟然换了十七个刑部尚书和五十个内阁大学士,这也充分说明了崇祯帝内心的焦燥不安和急于求成。这种让人噤若寒蝉、如履薄冰的高压态势,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帝只好培植私人势力,又重走了一遍当年老哥天启帝走过的道路,重新起用大批太监,但再找一个像魏忠贤这样忠心耿耿而且有着大才能的人,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了。最终,明朝只能是走向衰亡。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帝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太监曹化淳终于说了句实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朱由检终于领会到了皇兄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于是他命人秘密将魏忠贤的遗骸收葬于香山碧云寺。
  (在东林党人的辅佐之下,崇祯帝最终走上了亡身亡国的道路。)
  朱由校和朱由检两兄弟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却得出同一个答案,历史有时真的很会开玩笑。
  而那些迂腐的东林党人又是怎样的呢?东林党人的守辽,每年要耗去国库九百万两白银,几年下来就耗光了明朝的财政。这些以倡谈儒学为己任的东林党人,也不过是一群擅长空谈、治国乏术的文人儒将,呈上来的奏章大多大话、空话连篇的愚腐之见,纸上谈兵之奇谈怪论,国事无补的道德文章。而且朝中党争加剧,相互攻讦,彼此掣肘。
  李自成进兵北京的时候,国库亏空,朱由检向朝臣们借钱,可他们个个都没有了平时激昂高亢的爱国词。是他们真的没钱了吗?绝不是!李自成一进京,通过暴力手段从他们身上就收刮到白银七千万两!他们是宁可国破,也不肯出钱,平时一个个标榜自己“忠君爱国”,到了关键时刻,他们出卖起主子来比谁都狠!而且他们也没有远见,只要群策群力,拿出钱财来稳固一下局势,大明本可以不会那么快亡的。但他们以为向新主子献媚可以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殊不知新主子往往会更狠,对待这种两面三刀之人往往会往死里整!

  同样的情况,在弘光朝廷覆灭的时候也是如此,东林党的领袖钱谦益非但没有以死报国恩,反而献上了降表,跪迎清军占领南京城。
  历史偏偏给人们开了个玩笑:大明没有亡在魏忠贤那帮流氓无赖的手中,偏偏亡在这帮自以为饱读贤圣之书、治国有方的腐儒手中,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