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宝鉴解红楼:红楼梦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第28节

作者: 正气歌声
收藏本书TXT下载
  帘栊悄悄控金钩,不识多人何处游。留得小红独坐在,笑教开镜与梳头。
  红罗绣缬束纤腰,一夜春眠魂梦娇。晓起自惊还自笑,被他偷换绿云绡。
  人户愁惊座上人,悄来阶下慢逡巡。分明窗纸两挡影,笑语纷絮听不真。
  可奈金残玉正愁,泪痕无尽笑何由。忽然妙想传奇语,博得多情一转眸。

  小叶荷羹玉手将,诒他无味要他尝。碗边误落唇红印,便觉新添异样香。
  拔取金钗当酒筹,大家今夜极绸缪。醉倚公子怀中睡,明日相看笑不休。
  病容愈觉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慰言今日较差些。
  威仪棣棣若山河,还把風流夺绮罗。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

  生小金闺性自娇,可堪磨折几多霄。芙蓉吹断秋風狠,新诔空成何处招。
  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疴续红丝?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总使能言亦枉然。
  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日期:2017-03-24 20:29:36
  贾宝玉为什么会褒女贬男(一)

  贾宝玉曾有一句非常出名的话,是关于男女观的:
  子兴冷笑道: “万人皆如此说,因而乃祖母便先爱如珍宝。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移了!”(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这里的“水作的骨肉”值得商榷,甲戌本、己卯本、梦序本、蒙古本、南图本、戚序本,都是“水作骨肉”,古本系列卞藏本、梦稿本、列藏本都是“木作骨肉”, 庚辰本改为木字,曾经有人说木作骨肉被红学耻笑。
  但通过前面笔者的论述,作者其实是很讨厌“水”的,因为“清”属水。而作者是崇尚“木”的,因为明清之际,不管是明朝最后两位皇帝还是南明诸帝以及一些亲王,都是“木”字辈,这里其实应该作“木”字,《癸酉本石头记》上也是“木”字。经过前面的分析,尤其是对《葬花吟》的解读,“癸石”还是相当可靠的,所以这里应该是“木作的骨肉”。

  不管是“水做的骨肉”还是“木做的骨肉”,宝玉这句话的中心意思都是“褒女贬男”。有人说这是作者思想进步的表现,因为古代社会是一个宗法制的社会,女子处于从属地位,在家族中是没什么地位的,重男轻女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作者大胆提出这样的观点,当然是很了不起的。
  然而,笔者认为,不管是重男轻女,还是重女轻男,这样的社会都是不正常的 !
  历史上“重女轻男”的思潮也不是没有过,比如唐代著名诗人在《长恨歌》中这样写道:“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长恨歌》中的“重女轻男”是写皇帝爱好女色而误国的故事,并不是正常社会的情形。)
  为什么白居易会这样写呢?这是因为,杨家因为出了杨玉环这样一个贵妃,鸡犬升天,连杨国忠这样的废柴都做了宰相,姐妹都被封为国夫人。这也让别的许多家庭眼红,指望能出一个杨玉环式的人物,带动起整个家族。
  同样的话,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杜甫也讲过。杜甫在《兵车行》里这样讲过: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 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兵车行》里的“重女轻男”,是因为战争的缘故,同样不是正常社会的进步思想。)
  杜甫这里的“重女轻男”显然也不是正常情况,而是因为战乱。如果生男儿的话,很可能去服兵役,极有可能战死沙场,而生了女儿,还可以嫁给邻居,虽然可能会守寡,但好歹还能活着。
  不管是白居易的“不重生男重生女”还是杜甫的“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都是极端的、不正常的现象,是特殊历史情况下的特殊情况,并不能说明是进步思想。
  真正进步的思想,应该是像明代中后期的李贽所提倡的“个性自由、官民平等和男女平等”,因为男人和女人,有的只是性别上的不同以及因此造成的社会差异,在人格上应该是完完全全平等的,单纯是褒扬一方而贬低另一方都是不好的,而“重女轻男”出现的一定是极端的、不正常的现象,那么《红楼梦》中是不是也这样呢?

  (提倡“童心说”的李贽,提倡男女平等,这才是真正的进步思想。)
  其实我们只要知道《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就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了!
  在满清征服中国的过程中,杀戮无数,无数仁人志士愤起反抗。反抗的主体当然是男子,由于处于从属地位,女子的反抗得远不像男子那样的激烈。
  自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至1664年(康熙三年)的四十六年间,有名有姓背明降清的“贰臣”,只有一百三十六人。这一百三十六人中,还包括吴梅村和钱谦益这样的根本不想为清廷效力的人。

  但是,死于抗清殉明的忠臣孝子,却多达三千七百八十七人。这个数字,不是明末遗民杜撰,而是乾隆清政府《胜朝殉节诸臣录》的官方统计数字(胜朝,是指被灭亡的明朝)。
  中华忠烈,真是不绝如缕。所有这些人,或为封疆大臣,或为布衣文士,国难之时,他们皆临危不惧,挺身赴难,百屈不挠,杀身成仁。这些人中间有史可法、阎应元、李定国、陈子龙、夏完淳、左懋第、张苍水……每一个光辉灿烂的名字背后,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能说他们是“浊臭逼人”的吗?
  可以这样说,反抗清廷的中华英烈,绝大多数都是男子。正是因为这个精神贵族团体的覆灭,能够存活下来的,大多都是一些贪生怕死之辈。
  这些人目睹英烈们的顽强抗争,然而他们却不敢和英烈们一起抗争,和清廷作殊死搏斗,而是选择了苟且偷生,内心十分不甘的做了清廷的顺民。他们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做了异族的奴隶,心里能没有丝毫的波澜吗?
  而女子由于属于从属地位,没有这样的思想包袱,反而显得心安理得。
  两相比较,绝大部分的男子都是猥琐不堪的,这些贪生怕死之辈,这些苟活于世的、做了异族奴隶的男子,难道不是“浊臭逼人”的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