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倒不很多,多是玉,值得留意的是“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我不希望人们挖来挖去破坏山水,一个黄土高原就够了。“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莹为席。”鸟身龙首的神是个什么样我想不出,但我想应该能与人交流,换言之,可能会讲话,哦……打住。下面看南次三经山系。起点是鹊山山系的实际终点,是今天一个叫川岛镇的小地方,该是属于广东台山吧。终点是今天的江西井冈山遂川县。经中的佐水即今之赣江,南次二经中称为滂水。
经文提到的矿产都是金玉,细致描述了生物的则有下列经文:
“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有鸟焉,其状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曰令丘之山。 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谷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上艹下咎],可以血玉。”
说的是什么小伙伴们自己想吧。雘,字典解释为红色或青色可作颜料的矿物,我表示怀疑,我认为《山海经》里的雘是说可染色的植物,譬如板蓝根。理由在中山经的一段文字中,后面再说,况且雘这字带了个草头,就该和植物有关。
日期:2017-08-30 13:38:44
说完南次三经,到南次二经了。其山系已属中原地带,起点紧接西山首经华山山系端点,在今天河南的灵宝县,一路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终点到达今天浙江宁波的北仑区。
重点说一下南次二经。其记录空灵的笔法有点像北次二经的风格,主次分明,言简而有神来之语,颇有大家风范,看着赏心悦目,思之意趣无穷。逐段聊下经文吧。
南次二山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既然《山海经》的原始资料是产生在夏朝,经文中提到县、郡县,可见郡县制度早在夏朝便已有了,并非秦始皇独创,他只不过是重新划分了郡县,恢复了夏朝的一统局面。狸力说的应该是猪獾,又像是狗獾,两者地域分布和生活习性很相近,小尖爪(距)都很善于挖洞,长的也像,区别只是一个猪鼻子叫声像猪,一个狗鼻子叫声像狗,“其状如豚”“其音如狗吠”,估计回来报告的人一个说的猪獾,一个说的狗獾,但分明像是说同一种动物,聪明的先人就这么记录了,哈哈。狸力是实写,写鴸就有点发挥想象了,“见则其县多放士”,明显将鴸与帝丹朱联系起来了,丹朱可不是形同被流放了吗?这是对他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啊!长右应该说的是某种猿猴,喜欢逐水而居,其颊毛甚丰且长,故“其状如禺而四耳”,耳朵多了并没个用嘛。长右亦是实写,写猾褢则又体现了记录人的想象力和人文情怀,根据打探人回来的报告,他其实并不认为猾褢是兽,那很有可能只是逃避劳役的奴隶,成年累月躲在山中,披着野猪皮,满脸胡须没个人样,甚至话也说不出(也可能被割了舌头),只会咳,因此他是这么记的,“见则县有大繇。”,用“县”字而不是用“其国”以及其行文上的特色,似乎说明记录人原来的身份该是个官员。夏朝能掌握文字的人怕是很少数,无外乎贵族、祭司和官员。商朝的先民原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少数民族,用的是甲骨文,乃是一种简化的民间俗体文字,当商王成汤赶走夏桀之后,并没有继承和使用夏朝的官方文字,他们觉得那笔画圆润还复杂,太难刻。野蛮战胜文明也是常有的事。文字嘛,实用多于美观,商贵族也只用在占卜国家大事中,日常生活里那是用不着的,识字的没几个嘛。其实夏文字是比甲骨文更进步的。周人在夏时使用夏文字,商时估计还在使用,天高皇帝远,商也管不着,当周武王把商纣灭了,建立周朝的时候,周天子又恢复并且使用了夏朝的官方文字,因此周篆不怎的像甲骨文而像疑似的夏篆。夏朝当然有文字,史记有云:“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若夏无文字,怎会“贡赋备矣”,又怎会有《禹本纪》和《山海经》?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 ,多金玉。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至于具区,其中多鮆鱼。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其中多黄金。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此羽山不知是否与鲧被杀之羽郊有关,以后看吧。蝮虫是泛指昆虫。瞿父之山为今之武当山,浮玉之山为今之雪峰山,具区为今之武汉地区,成山为今之越城岭,“四方而三坛”,四方是说其陡峭,三坛是说其形状,像三个坛,观图可见。会稽之山似为今之九嶷山又或在其旁,不知是否禹杀防风氏的会稽之山。夷山为今之罗霄山。观经文有几处记录人的情绪似乎不大高涨,记录很是简单,也许他认为没什么值得记录吧。仆勾之山为今之九岭山,“无鸟兽,无水”是不大可能的,应该也是说鸟兽少,水不多,而“其下多草木”,又怎会少了鸟兽,我更相信此条记录有情绪化的成分。咸阴之山的记录亦是如此,“无草木,无水。”其为今之幕阜山,形容的多少有些过分。看得出记录人一路上的情绪大起大落,此时心灰意冷,可能他想家了。真是多情善感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