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人类思想史(真诚、有料、易懂)》
第30节作者:
island 日期:2017-08-30 09:34:31
新儒学的宇宙论
周敦颐(1017—1073年)是第一个讲宇宙论的哲学家,他也是宋明理学的开创人。据说,周敦颐从某位道士手里得到一张图像,他把图像改画,用以说明宇宙演进的过程。这个图像名为“太极图”,他对太极图用了一篇很短的文字进行说明,即《太极图说》。仅读《太极图说》,便足以了解周敦颐的宇宙论思想。
《太极图说》是对于整个世界图景的简洁论述,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从文字上看,《太极图说》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宇宙万物如何形成,二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周敦颐认为,“无极”在“太极”之前,而太极是阴阳乃至万物产生的根源。虽然他没有对无极和太极进行准确地解释,但“无极”无疑意味着先于天地万物的某种无形的存在,大概更多的是某种精神性的东西。人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存在物,是最有灵性的生物,周敦颐的宇宙论图景明确了人的这一地位。并且,他认为天地人之道,都是圣人立法的结果,这就将人的地位进一步突出了。
周敦颐的第二篇重要著作是《通书》,在其中,他解释的“无欲”和道家所讲的“无为”,以及禅宗对“无心”的解释是差不多的。他认为,圣人和一般人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既然如此,那普通人就可以通过学习来成为圣人。周敦颐认为无欲而静是圣人设立的,作为人的存在和行动的前提,无欲近圣,学习的过程就是明白做人的标准而切实贯彻的过程。
在新儒家看来,如果人没有私欲,他的内心就如同一面明镜,能够时刻反照镜子前的事物。当人心里没有自私的欲望时,他对外界刺激的自然反应是直截了当的,就是所谓“动直”。人在“动直”状态时,内心就是正直的,大公无私的,不会厚此薄彼。
这就是周敦颐提出的成圣方法,它接近于禅宗所倡导的“率性而活,率性而行”。
另一位讲宇宙论的哲学家是邵雍(1011—1077年),他和周敦颐一样,在形式上借鉴了道家,用以对儒学的改造。邵雍根据《易传》以“太极”为世界第一原理,并用“数”来解释易象。他同样也是用图解的形式来说明他的原理。
在邵雍的主要著作《皇极经世》中,他说:“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这跟《易传》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意思是一样的。不过,他明确地用数来描述这个过程,以此更为严整地表达了汉代以来的象数之学。而且,他对整个宇宙的日月星辰、虫鱼鸟兽等等进行了数目运算,并构造了世界生成发展和毁灭再生的年表,为世界构造了一个“数”的图式。并且他认为,数的图式是来自于“心”的,事物的图式先于事物而存在,并决定事物。
根据《皇极经世》中的详细年表,世界由生到灭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是129600年。现存世界的黄金年代,即尧的时代,已经过去,至于现今的世界,相当于剥卦,这是万物没落的开始。
邵雍关于宇宙来源的理论,完全是从他的图中演化出来的。他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细致、联想力最丰富和最会画图的人了吧。
第三位谈到宇宙论的哲学家是张载(1020—1077年),他同样是从《易传》中发展出宇宙论,但所持的却是另一种观点。他的学说是以“气”为本的,这个“气”的观念在后来新儒家的宇宙论和形而上学思想里,越来越居于重要的位置。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也提出了“气”是世界的本体元素,与张载的“气”有些许类似的地方。
在张载看来,太极就是气,气是万物的本源,万物的生成和消灭是由“气”的聚和散导致的。气是动的,意味着矛盾和矛盾的统一,就是“太和”。“太虚即气”,太虚之气作为万物的本源,既是万物存在的本体,又是万物存在的法则。“太虚”是指气的本体,“太和”是指宇宙的混沌统一的状态,太虚和太和的基本意思是一样的。太虚不是绝对的真空,它只是宇宙处于气散的状态下,人凭肉眼看不见而已。
张载还着重讨论了气、心、天等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性二重说,即人性分为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张载认为,人的本性源自气之本性,即天地之性,而天地之性进入气聚集成形的身体后,被其束缚,则为气质之性。不过,人虽然为形体所束缚,但天地之性本身不会被形体所遮蔽,人的气质之性也可以通过它来通达天地之道。
由于世间万物有了“气”这个共同的本源,万物都是气的聚散变化,张载就得出一个结论:万物是一体的。因此,人与他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从根本上说都是一体的。那么,人们就应该服侍乾坤如同服侍父母一样,应当看待世人如同自己的兄弟一样。人为社会大众所做的事情,同时就是为宇宙、父母所做的事情。这便是一种博爱精神了,而且强调了人的责任。人活着,就应该尽一个社会成员、一个宇宙成员应尽的责任,死亡来临时便可以安息了。
日期:2017-08-30 12:37:37
程朱理学
进入北宋到公元11世纪下半叶,新儒家分成两个不同的学派,分别以周敦颐的两个学生,即程颢、程颐两兄弟为创始人,他们被称为“二程”。这是一对“龙兄虎弟”,虽然学术观点不一致,但在政治上,他们都反对王安石的变法。
弟弟程颐创立了自己的学派,由朱熹集大成,史称“程朱理学”。哥哥程颢创立了另一个学派,由陆九渊和王阳明完成,史称“陆王学派”或“心学”。程氏兄弟是宋明理学的真正创立者,实现了新儒学的复兴,意义重大。但是,朱熹和陆九渊两个学派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激烈的学术争论,两个阵营都有自己的粉丝,双方各种斗法、辩论,却谁都不能说服谁,往往不欢而散。
程颐的“理”的观念,是受了张载和邵雍的直接启发。张载用“气”的聚散来解释万物的生灭,这个理论有一个缺陷,就是无法解释万物为什么分成不同的门类。程颐的“理”的观念便是针对这一点而提出的。他认为,我们所见宇宙的万物,不仅是“气”聚集而生的,还因为其中有它各自的“理”。花之所以成为花,是因为它的“气”按照花的“理”而聚结,于是便生成为花。
这就相当于古希腊哲学家们所讲的事物的形式和质料的区别。“理”是事物的形式,“气”是事物的质料。比如我们用陶土捏一个碗,陶土是制作这个碗的材料,而碗的形状和样子则是碗的“理”。我们是依据“理”的形式,用陶土(也就是“气”)来捏成一个碗的。光有物质材料,缺乏碗的“理”,我们就不能制作出一个碗,可能捏出来的是其他的东西,成为废品,那就不能用了。
程颐逝世22年后,朱熹(1130—1200年)出生于福建。朱熹在中国学术史上,常被称为朱子,带“子”字的称呼是对这个人学术地位的最高表彰。他不仅学问渊博,而且留下了大量著作。程颐开创的理学到朱熹而完成,朱熹成为这个哲学体系的领袖,影响了中国思想界达六百年之久。虽然朱熹受到心学的挑战,但程朱理学始终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派。
朱熹的理学,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型论”有高度的相似性。理是永恒的,在具体事物存在之前,这些事物所对应的理便已存在。朱熹认为,在理和气的关系上,“理”决定“气”,理气的结合则构成天下万物。任何事物都离不开二者,理是产生万物的本质根据,气是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在这里,朱熹把张载视作世界本源的“气”,作为第二性的亚层次,地位降格了。“气”和宇宙总则的“理”,联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这个理气统一体里,“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
世界被一分为二,理代表的是形而上的世界,就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型世界”,而气代表的是形而下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理是永恒的,永恒是超越时间的,而气的世界是有时间的,所以理和气之间并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毕竟一个在时间之外,一个在时间之内。
每类事物都有它的“理”,这个理便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终极标准。那么,整个宇宙也必定有一个至高的、无所不包的终极标准,它是一切“理”的概括。这个“理中之王”被朱熹称为太极。朱熹还认为,太极不仅是宇宙万有之理,同时还内在于每一类事物的每一个个体之中。每个具体的事物,不但有它个别的理,还有太极的整体之理。所谓“一沙一世界”,太极无所不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