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的那些人(外加金瓶梅)》
第31节作者:
天权国学社 日期:2018-02-20 16:35:07
魏延的反骨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反,马岱斩”的情节为人所熟知,不过现在很多为魏延喊冤犯案的文字,说历史上魏延并没有造反的意思,这个就是《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为了印证前面战长沙那段当中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的话,整个三国,投降的武将多如牛毛,怎么诸葛亮就认定魏延有反骨呢,难道就是相面看出来的吗?《三国演义》里很多文字都显得神乎其神,什么大风吹断旗杆就预示着有人劫营,夜观天象就知道敌兵劫粮,这些其实都有其背后的逻辑性所在,魏延的反骨也是。
作为降将,魏延和别的降将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别的降将的投降,要么就是山穷水尽,逼到那个份上了,自己人和敌人两头挤兑,不得不投降,比如张郃高览、再比如马超投降刘备;要不就是被人劝降,投了所谓的明主,其实就是更大更好的老板,比如徐晃,还有甘宁。无论哪种情况,这个武将都是被动的,有主动的也是因为有这样的诱因,感觉自己生存上有困难,寻找生路,凭着一种求生的本能,或者追求好生活的愿望,才投的降,比如宋宪魏续。
唯独魏延不一样,他第一次出场是在刘备携民渡江的时候。刘备带着老百姓来到襄阳城下,让刘琮开城门,这个时候刘琮这边已经决定投降曹操了,掌权的蔡瑁张允坚决不给刘备开门,同时让士兵往城下射箭驱赶刘备这部分人。这个时候魏延出来了,杀了守门的军士,打开城门,要放刘备进城。只不过后来大将文聘过来阻止魏延,两个人一场好杀,刘备又不地道,把魏延扔在那儿不管,他蔫溜了,魏延只能逃跑,投奔长沙太守韩玄。在韩玄那儿,又遇到关羽带兵来取长沙,关黄对刀。关羽和黄忠惺惺相惜,结果韩玄不干了,要杀黄忠,又是魏延杀了韩玄,救下黄忠,开城投降刘备。
您看,两次魏延都是在帮刘备的忙,第一次本来在荆州官当得好好的,曹操来了跟着投降,也不失荣华富贵,魏延偏要为那会儿居无定所,到处逃难的刘备出头,结果弄得自己成了丧家之犬。在长沙,他要不杀了韩玄,打开城门,关羽取长沙还要费一番周折。本来魏延在长沙的做法很多武将都做过,抛弃小老板投降大老板,但有了前面襄阳的事情,在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可以看出魏延就是一门心思要保刘备,并不是投机行为。这一点上他和赵云一样,但诸葛亮却要杀他,为什么?
我觉得问题就在于襄阳城下魏延对刘备施以援手的行为,和赵云不一样,赵云是保不成器的公孙瓒,一直到他死了才另外寻找主人,遇到刘备。魏延是明明做着荆襄九郡的官,待遇前途都不错,因为觉得刘备好,虽然那会儿刘备很落魄,但还是主动向刘备靠拢,他是在主动选择老板,独立思考的结果。而且他独立思考考虑的不但是物质生活,而是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从精神层面来判断自己应该保谁,他有自己的理念,而且一旦旧主和自己理念不合,他立刻能动刀子。诸葛亮怕的是这个,对于统治者来说,武将不需要太多的精神追求,只要知道谁对自己好就行,最多就是桃园三结义的哥们儿义气,而这些激发出的归属感都还是被动的认知,就是老板对我好,我就忠于他。而魏延这个又上升了一个层次,需要老板和自己理念相合,这就很要命了,老板没法判断,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又思考起来,认为老板的理念和自己不一样了,那么他就有可能又跟这个老板翻脸。所以我觉得,诸葛亮说的这个反骨,其实就是武将独立思考的能力。
日期:2018-02-21 16:28:15
更要命的是,即便没有再反叛的想法,武将一旦喜欢独立思考,他就有他自己的判断,对上面下来的命令,就不一定有绝对的服从,而自己做判断对于执行层的武将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习惯,很可能会影响决策层的全盘部署,魏延的死就是这样的情况。
关于魏延之死,《三国演义》基本上是照搬《三国志》的记载,只是罗贯中先生进行以一些修饰和加工,人物的对话更为生动,文学性更强。
当时是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他临死安排魏延断后,大军撤回蜀中。当时诸葛亮就感觉魏延有可能不服从这一命令,告诉身边人,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别管他,其他人撤回来。费祎去魏延的军营传命令,魏延果然不打算服从安排听指挥。他跟费祎说:“丞相死了是死了,该发送发送,但没必要撤军啊,我还能带兵打败魏军,现在杨仪掌管所有军队的调动,我能听他的吗?”费祎为人机灵,一听魏延这口风,就知道他不可能按照诸葛亮的安排行事。费祎骗魏延说要回去跟杨仪说,让杨仪把兵权都给魏延,他就跑了。回到那边一说,大伙就按照诸葛亮的遗命,大军撤回去,把魏延扔那儿不管了。
魏延一看就急了,带着兵先撤下来,断了主力部队的归路。然后魏延和杨仪都上书中央,告对方的状,说对方造反。刘禅把蒋琬、董允这批人找来商量,大伙都保杨仪,觉得是魏延的问题。那边商量着,这边魏延也没闲着,带兵就进攻杨仪,跟自己人动上手了。但杨仪派出大将何平对着那边的士兵喊话,要团结不要分裂。结果魏延的士兵一听,全都不打,各自散去了。魏延没辙,带着自己的儿子跑了,最后被马岱追上砍了脑袋。结果后来后主一调查,发现魏延没有造反的意思,就是和杨仪有矛盾,两个人一直不对付,诸葛亮一死,他们就闹内讧,造反是没有的。
这就是魏延之死的整个过程,很多人为魏延翻案的依据就是后来的调查结果显示魏延并没有造反,而且杨仪这个人为人也不怎么样。魏延的脑袋送来之后,杨仪踩着人头说:“孙子,你还闹杂吗?”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而且后来杨仪不服蒋琬接替诸葛亮,认为应该是自己接班,就跟费祎念叨,“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在诸葛丞相死的时候我就带着兵投降魏国呢。”结果费祎往上一汇报(费祎也有意思,他总告密,谁还都愿意跟他聊心里话),杨仪贬官为民。然后杨仪还不老实,造谣传谣,捏造举报信,想搞掉蒋琬,结果蒋琬没搞掉,他被抓了,最后自杀。
说魏延冤的依据就是这两个,一是他确实没造反,二是他的对头是个小人,但魏延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他是没造反,但是他先是自以为是,不服从上级的命令。你毕竟是执行层,执行是第一位的。要是谁都觉得决策层命令不对,自己就不执行,那这个集团就乱套了。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都惦着主事,就离完蛋不远了。魏延就是这个问题,你独立思考可以,但向前一步,付诸行动就错了。而且魏延不但自己不服从命令,还主动挑起内讧,先向自己人进攻,这就是犯罪了,而且绝对是死罪,所以魏延后面的结局并不冤。无论杨仪为人怎么样,在这件事情上他没有什么问题,最多就是后来对魏延人头的态度有点过头而已。
所以我的结论就是,魏延确实没造反,但是死的也确实不冤。
魏延的独立思考,还有一件很著名的事情,就是那个子午谷之谋,千百年来争论无数,下一段咱们也来聊聊这个。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