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志:八百年老坛》
第55节

作者: 卢江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作为一个局外人无法理解周公为什么写出这么一首离题千里,又让人“回味无穷”的诗。“局内人”成王心中另有所思:谁是猫头鹰?谁是那可怜的小鸟?你给额说清楚!他只是心里想想而已,嘴上并不敢说什么,“王亦未敢训周公”(《鲁周公世家》)。“未敢”二字道尽少年天子成王心中的苦楚与无奈,康熙对鳌拜的忌惮也不过如此吧?成王当政之后对周公的戒备也就可以理解了。(160)

  日期:2017-02-01 10:45:38
  至于周公为什么写了那么首不靠谱的《鸱鸮》,我怎么想都想不通,只能说他得意忘形了。忘形了,人性深处的阴暗就现形了。周公确实有得瑟的本钱,“三监”搞定了,唐国搞定了,奄、蒲姑搞定了,淮夷、徐夷、熊和盈也都消停了,波涛汹涌的江湖风平浪静,周公站在船头看风景,意气“疯”发完全可以理解。深沉如周公尚且如此肤浅,何况我等?如果把周公比作行淫的妇人,我们有资格向他投去石头吗?

  天下安宁了,接下来成王要搞个国家级的工程建设:营建东都洛邑。《周本纪》和《竹书》都提到了这一著名历史事件,东都洛邑因为是成王监制的,故谓“成周”。成王让谁负责建造洛邑?大家肯定都猜是周公,不过猜错了。《周本纪》里说“(成王)使召公复营洛邑”,《竹书》里则是“召公”加“康叔”:“召康公如洛度邑”,没有周公什么事,但周公有办法刷存在感。 
  古人盖房子一定要占卜,何况建立都城这样的“大房子”,卜卦自是少不了。“多才多艺”的周公尽管记忆力和厨艺都很一般,但占卜算是其技术强项之一,他曾经为武王的身体卜告过,结果武王的身体还真的很快就好了,然后很快就死了。其实卜宅、相宅诸般事宜,召公已经带领风水师、阴阳师和拆迁办完成,召公还特地写了《召诰》,发表在著名“杂志”《尚书》上。《尚书》真的很杂,天文地理、治水、法律、治国、打仗、名人轶事无所不包,时间跨度逾千年,不定期出版,该老牌杂志的作者门槛极高,不是对写作水平的要求,而是作者身份的辨识度:王以及顶级王公,除了贵还是贵,有钱没用。(161)

  日期:2017-02-02 11:03:25
  周公劝成王要慎重些,最好再卜一卜才稳妥。周公说得很有道理,现代的任何科学报表、统计数字都需要第二甚至第三方独立核查才能发表,周公就要做那个第二、三方。成王找不出反对的理由,只得由他去,于是周公也像召公一样,率领风水师、阴阳师和拆迁办把召公的程序再走一遍,《周本纪》里说“周公复卜申视”即指此事,“申”与“复”意思相同,表示再卜、再看。
  周公的班子可能是召公用过的那套班子,复查的结果与初勘的报告吻合:大吉,于是开始建城。其实,无论是召公还是周公的卜与视都是在走过场,洛邑必须要建立起来,不许不吉。因为建洛邑是武王生前的宏伟规划,成王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如武王之意”。
  根据《召公》,周公在复查的第三天,在南郊祭天,用了两头牛;第二天又在城中祭地,用了一头牛、一只羊和一头猪。第七天周公挑了甲子时辰诏命殷的老百姓(庶殷)及各路诸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什么要挑“甲子”呢?因为甲子在六十干支中排第一,喻示新邑新气象,周公很擅长搞这些文学色彩强烈的明喻或者隐喻。
  “庶殷”只有力气,于是别无选择成了建造洛邑的主要劳力。周召二公一声令下,“庶殷”
  赶紧甩开膀子干了起来。《召诰》云“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丕”是大的意思,“丕作”就是大干快上。别告诉我“庶殷”是在“周德”感召下,自觉自愿投入到洛邑火热的劳动工地上,我也不信当年姬昌的灵沼、灵台是庶民们争先恐后赶来添砖加瓦的。
  周公为了证明洛邑有多么“如意”,发表了一篇严肃的调研报告,题为《洛邑是个好地方,天下中心在洛邑》,理由是四方诸侯来上贡,路程等距。周公的论点即论据,论据即论点,故而无懈可击。周公把他的报告整理后,换了文绉绉的名字叫《洛诰》,也发表在《尚书》“杂志”。(162)
  日期:2017-02-03 10:38:38

  司马迁说周公“做《召诰》、《洛诰》”,其实说错了,《召诰》的作者是召公,《洛诰》的作者是周公,让我们把召公的还给召公,把周公的还给周公。“洛邑中心说”成立的前提是必须要削去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等大片不规则的土地——这些土地面积远远大于以洛邑为中心的那块“中原”,你让千里迢迢由东北而来的肃慎情可以堪?他们走的路比河南周围的诸侯们可远太多了,凭啥说“四方入贡道里均”?洛邑中心说比亚里斯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说还要离谱。

  文王、武王再到成王,这祖孙三代建立了三座都城,分别是丰京、镐京和洛邑。洛邑动工后,成王把从殷商夺取的九鼎迁入城中。九鼎象征天下,足见成王对洛邑的重视。可奇怪的是,成王只是拿洛邑当做陪都,他的办公室在镐京,二百七十年的西周首都都在镐京,后来要不是出了大乱子,洛邑可能永远都只是个陪都。陪都又叫副都,用以弥补首都在地理上鞭长莫及的短处,震慑离首都较远的部落、诸侯,周朝之前一直就有陪都制,可以追溯到五帝时代,帝辛时都城在殷(即现在的安阳,殷墟所在地),陪都在朝歌,那里也成了他的陪葬之地。

  自周以降,陪都成了历朝历代的标配,除了政治方面的原因,还有私人原因,就像行宫一样,陪都就是个规模更大、配备更全的行宫。战国时,连诸侯都搞起了陪都,可见陪都制是多么深入帝王之心。
  洛邑破土动工时,有个姓何或者名叫何的贵族献给成王一只青铜尊为贺,这便是著名的“何尊”。何尊现存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尊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看起来体型不算小,但跟武丁王后妇好的司母戊大鼎相比简直轻如鸿毛——妇好之鼎重达八百多公斤!何尊造型庄重、大气,尊体上的饕餮纹精美绝伦,足见当时的青铜制作水准之高。何贵族的尊并非无偿奉献,成王本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原则,不拿贵族一针一线,“赐贝卅朋”,三十朋贝就是六十只贝壳,一朋即一对,“朋”的原始意思便是两只贝壳排排坐。我们以后形容俩人关系好不要说什么“好得像穿一条裤子”,此言粗鲁,改说“好得像一对贝壳”吧,显得文雅。(163)

  日期:2017-02-04 09:49:06
  何尊的史料价值远超过其炫酷的外形,它是第一件有明确纪年的青铜器(成王五年),其内胆底部的119字铭文(其实122字,3字残缺)证明了诸多古史所载不虚,其内容可与《召诰》及《度邑》互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