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那杯茶,战国这碗酒》
第60节

作者: 南柯月初
收藏本书TXT下载
  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献公将都城从位于秦国西部的雍(今陕西凤翔)迁到了秦国东部、地近河西地的栎阳(今陕西西安阎良区之武屯乡)。献公迁都一方面是向国人表明他要夺回西河之地重振秦国国威的决心,另一方面是要摆脱奴隶主聚集的旧都雍的束缚,为新政减少阻力。
  政治上整了两件大事之后献公又转手去搞经济
  前408年秦国才开始实行初租禾。注意那个“才”字,为什么要用这个字呢,因为鲁国在前594年就已经实行的类似的“初税亩”,由此看出秦国不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而是一开始就跑反了。

  日期:2017-04-19 21:16:18
  什么叫初租禾?就是按照土地占有者实际占有的土地面积,征收农作物实物税。这项制度的实施,就是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占有者对所占土地拥有所有权,使大批占有私垦田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成为土地的合法主人。上面这段有点酸涩,解释一下,什么意思呢?过去在奴隶制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天子大权旁落后,被分封的诸侯就成了土地的实际拥有者,他们再把土地一层一层的分封下去,于是就有了一大批奴隶主的诞生,他们控制着土地,控制着劳动力,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进入战国以后,因为战争的需要,过去的土地粮食产量已不能满足大规模战争的需要,所以国君开始有意无意的鼓励开荒,但是迫于奴隶主们的压力,一直无法给这些新兴地主一个名分,也就是他们开荒出来的土地在法律上是不合法的。所以为了调动生产积极性,老秦这才推行这个政策。遗憾的是他这个国君本来就是奴隶主们拥戴的成果,自身的阶级局限性,让他无法彻底不妥协的推行改革,所以他才叫新政,而非变法。

  秦国的初租禾在东部边防地区推行得比较顺利,在奴隶主聚集的以雍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则受到了很大的抵制。没办法,为了不触动统治根基,只能“一国两制,分而治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经不再适用封建社会的需要,怎么说呢,制度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奴隶虽然地位低下,但毕竟是人,亲听亲看真感受,在地主那干,自己是自由民,不用挨鞭子,不用被买卖,地是自己的,一年到头有个盼头,只需要给地主交公粮就可以开开心心的过春节看春晚。但是在奴隶主这边,起得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干得比牛多,吃的比猫少。不患寡而患不均,于是奴隶纷纷外逃。出于对劳动力和土地的争夺,地主与奴隶主的矛盾越来越大。但由于奴隶主贵族势力庞大,因而地主在与奴隶主的争斗中常处于下风。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劳动力积极性高产量大,老秦自然是支持地主了,所以他一点一点的平衡双方的势力。秦献公在夺取政权后,从地主中选拔人才担任国家大臣,允许地主和自耕农从军,使他们靠立功获爵。这就使地主和自耕农能够通过合法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政治需要。

  讲改革内容是比较枯燥的,但这是历史史实,不说又不行,毕竟是秦孝公的老爹,大家还是要给点面子的。
  秦献公六年(公元前379年),蒲、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进行管理。
  秦献公七年(公元前378年),秦国初行为市,开始对工商业进行规范管理,抽取营业税。初行为市与初租禾为秦国的国库带来了大量的收入,国家的经济实力倍增。
  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为户籍相伍,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如果有人犯法,实行连坐。因而人人自危,互相监督。
  老秦像一头老黄牛一样埋头国内的改革,隐忍的数十年,一心一意谋发展,秦国的国力多少有一点改观。但这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实现的只有一个目标——收复失地。河西之地就像一根钉子,扎在几代老秦人的心头,如果你要问:“不就一块地吗?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无法正面回答你,答案你可以去问岳飞,去问文天祥,去问每一个中国人我们为何要收回香港澳门,台湾。拿回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还需要理由吗?
  但秦献公没有马上出手,不为别的,就为那个承诺,只要魏武侯在世,秦国绝不与魏国为敌,纵然这个时代充满了欺骗,即使一生中 我多次撒谎 却始终诚实地遵守着 一个看似可笑的诺言。因此,那与正直的心,不能相容的世界 再也没有饶恕过我!
  前370年,魏武侯带着他一生的错误离开人世,他虽然犯了很多错误,但不可否认,魏国在他带领下至少还是在走上坡路的。所以我就不落井下石的踩上一脚了,毕竟,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谁对谁错,孰是孰非,我们这些不曾在那个时代流过血的人,又怎么能妄加评判呢。

  魏武侯的死就像点燃了火药桶,秦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献公下令秦军攻魏,夺取了秦国的故土河西地,深入魏境到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六万。
  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国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大败魏军,俘虏魏相公叔痤,攻取了庞城(今韩城东南)。俘虏了那个赶走了吴起的魏国丞相公叔痤。
  后来,又放了他,因为当初他流亡魏国的时候,公叔痤待他不薄。老秦还真是的有恩必报的人,有感恩之心的人,运气都不会差。这个公叔痤要是留在秦国。最多是浪费粮食,但他被放回魏国后,果然不负众望,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帮助魏国犯下了第三个错误,放走了第三个人。他的名字叫卫鞅(后来的商鞅),意外,对秦国来说,真是太意外了,没错,历史就是这样,历史就是无数个意外组成了不可改变的事实。

  前362年,也就是在“少梁之战”结束后,这个为秦国人民奉献了一生的秦献公,寿终正寝。
  对他如何评价呢?秦献公,一个尴尬的明君………
  初为太子,十岁流亡,被驱逐出境二十九年,重登大宝后想改革造福百姓,谁知保守势力太强,所以只能不断的妥协不断的平衡,最后搞出来一个半吊子新政。说实在的,秦献公是一个明君,但他不是一个有作为的明君,他励精图治想要变法强国,但是很可惜,他学的那些东西都是从魏国抄的皮毛,甚至有些东西都是中原各国百年前玩剩下的,感觉献公新政类似于中国清末的洋务运动,一味的模仿,你可以造出来骨架,皮肤,肝脏,甚至造出血液循环系统,但永远造不出灵魂。当然,他的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他的新政削弱了奴隶主的势力,为商鞅变法做了热身,收复河西之地,少梁之战打出秦魏二十年的和平,不要小看这二十年,正是这难得的真空期给后来商鞅逆转乾坤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所以说,他一生的奋战,是值得的。

  嬴渠梁用白布为他的父亲拉下帷幕,同时为旧时代画上句号。站在栎阳城楼上,望着破碎的山河,仿佛一个声音喷涌而出:“从今往后一万年,你们都会记住这个名字——嬴渠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