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扶君上青云》
第5节

作者: 正行天下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忍辱负重,堪当大任。襄子的忍辱负重在两件事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是晋出公九年(即公元前466年),智瑶与赵襄子一同率兵包围郑国京师。智瑶让襄子率先领军攻城,襄子却用外交辞令推脱让智瑶出兵,能言善辩的智瑶此时愤怒地骂道:“小子,说你长得跟猪一样,还玷污了猪的名声。就像你这么胆小怕事,懦弱无能之辈,我真搞不懂赵简子是不是眼瞎呀,立你为继承人?呵呵,真是天大的笑话!”我们想象一下,襄子本身出身卑微,再加之长相可能也不帅,相比智瑶的“高富帅”,他应该算是“矮穷矬”了吧。但再怎么着智瑶也不能当着众下属的面这样辱骂襄子吧!这太让襄子下不了台阶了吧!换做谁也不能就此罢休。可这时的襄子怎么做的?他微笑着说:“哈哈,你说对了,我就是猪了,我就是胆小怕事,怎么着吧?我想一个像我这样的继承人,对赵氏宗族并没有什么坏处罢!”啥意思?就是说你歧视我、侮辱我,甚至不给我面子,这都不是事,我不但不反驳,而且还乐意接受。常言道:“人不要脸,天下无敌”,说的还真对!

  第二件事是四年之后,智瑶与赵襄子再次一同讨伐郑国。智瑶在酒桌上带着几分醉意向襄子猛灌酒,遭襄子拒绝,智瑶竟将酒杯扔到襄子脸上,当时襄子的官兵都要求杀掉智瑶以洗刷耻辱。我想换做谁也不能就此罢休,你说你劝酒就劝酒,还强灌人家,把襄子当马桶呢?不同意就拿酒杯打人家,这算什么人呀!也太过分了吧,太欺负人了吧,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这时的襄子仍旧冷静地安慰他的官兵说:“兄弟们,不要冲动嘛!主君之所以让我做储君,很重要一点,就是看中了我能忍辱负重。今天如果连这点鸡毛蒜皮小事都忍不住,那我不是辜负主公希望吗?”是的,襄子很有自知之明,在一些不涉及原则问题上,他选择了容忍,选择了“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所以也就很大程度地避免了一些无谓的祸端。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因一点鸡毛蒜皮小事而大打出手,最后搞得头破血流,甚至致伤致残、身陷囹圄,想想又是何必呢?“小不忍则乱大谋”,想想赵襄子的忍让,想想韩信的胯下之辱,再想一想越王勾践低三下四品尝吴王夫差的粪便,我们受点委屈吃点小亏又算得了什么?“匹夫见辱拔剑而起,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学会忍辱负重,才能堪当大任。
  二、胆识过人,不畏强敌。襄子在非原则问题善于妥协忍让,可在大是大非面前又表现的很坚决很勇敢,即便对方再强势再可怕也敢于当面拒绝,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代价。话说公元前455年,智瑶假借晋侯之命,巧以恢复晋国霸业为由,先后向韩、魏、赵三卿索取一百里的领地时,韩康子和魏桓子明知这是智瑶有意在削弱他家,但不敢与之争锋,遂如数交出。而赵襄子却不愿俯首任智瑶摆布,加之往日与智瑶有隙,新仇旧恨相加,便非常坚决地回绝智瑶使者说:“你们智伯算老几?我们这里土地是先人的产业,哪能他说要就给?做梦!”我们看看,韩魏二人是迫于智瑶势力才委曲求全割地求和,而襄子却不怕事。其实襄子何尝不知道拒绝智瑶的后果,何尝不清楚智瑶的为人,又何尝不明白以自己当时的实力根本无法跟智瑶PK,然而自己仍然不做“随风倒”,敢于说NO,敢做“出头鸟”,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这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更是一种可歌可泣的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他在赵氏子民面前树立了很高的威信,赢得了广泛赞誉,也为后来联合韩魏扭转乾坤战胜智瑶奠定了民心基础。

  三、体恤百姓,深得民心。智瑶在遭到襄子拒绝后,怒火冲冠,遂联合韩魏家兵攻打襄子,赵襄子见形势不利,决定退守以避敌锋芒。可是,退到哪里去呢?家臣建议,长子(今山西长子)城垣厚实,修整完好,距离不远,可以据守。襄子说:“民罢(疲)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意思说当地人民前期因修缮城池早已经疲惫不堪,如果再在那里死守,恐怕民心不稳。接着又有人建议退到邯郸(今河北邯郸市),理由是那里仓库充实。襄子说:“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意思说仓库充实是因为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当地人民已经被剥夺压榨的苦不堪言了,再让人家浴血守城,怎么会与自己同心协力?所以他最后决定,还是去晋阳吧,一来是先主赵简子早先就嘱咐过;二来那里的地方官员尹铎(此字念dúo)对待百姓政策放得比较宽松,老百姓必定能团结一致和衷共济,原文是:“其晋阳(今太原市南晋源镇一带)乎!先主之所属(嘱)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从这段对话我们看出,襄子在自己有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先考虑到百姓疾苦,长子城刚修起来怕老百姓太累了,邯郸城前期交税太多怕老百姓负担太重了,没办法只能选择去晋阳。当然选择晋阳的理由也考虑到了百姓,因为当初赵简子派尹铎过去赴任时就交代过要减轻赋税,给百姓减轻负担,从而赢得了民心,也必然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其实襄子父亲赵鞅也是一个既有远见又善于体恤百姓的人,也正是因为他们父子的体恤百姓,处处关心百姓的疾苦,才有后来在智瑶引水灌晋阳城,城中变成一片汪洋,灶膛都成了青蛙的家园,吊起锅子来做饭,百姓饿得交换子女以当食物吃,就这样老百姓仍旧没有背叛襄子的想法,原文是“沉灶产蛙,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依然协助他坚守城池。这就是体恤百姓所取得的效果,这就是“得民心”的好处,所以我们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这个理儿。(待续)

  日期:2016-10-14 12:49:31
  四、足智多谋,临危不乱。襄子的足智多谋,从三件事上可以看出。一是在谋取代国一事上。襄子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因有了这层姻亲关系,襄子到夏屋山(今山西代县东北)邀代王相见,代王毫无戒备前来赴会。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手下埋伏,斟酒的人在行斟时,趁机用斟酒用的铜勺刺杀了代王及其从官。代王一死,赵军随即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并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襄子的姐姐当时哭得死去活来,最后拔下发笄(此字念ji,是古代用来插住挽起头发的簪子)自杀而死。读到这里大家一定感觉赵襄子心也太狠了吧,竟然连自己的姐夫也不放过,太没人性了吧!其实不然,一来是赵鞅在位时早已有了吞并代国计划。襄子年轻时赵鞅曾考察过几个儿子,说恒山有一宝,其他儿子都没有寻到,只有赵襄子“找到了”,他说凭恒山的险要地形可以攻取代国,赢得赵鞅的称赞。这说明什么?说明代国早已成了威胁赵氏版图发展的威胁或障碍,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必须将它拔掉方能消除隐患。其二,在古代,姻亲关系往往是建立在政治基础上的,是为政治服务的。比如东晋谢安为了巩固政治地位,挖空心思与各大权贵建立姻亲关系;再比如四大美人之一号称落雁的王昭君为何出塞等等。即便放在现在,我们也常看到亲戚在利益面前常常大动干戈,以致闹上法庭的事也比比皆是。所以什么亲情呀、爱情呀、友情呀包括其他一切情在利益面前往往成了一张白纸,为了利益,他们会翻脸不认人,会争得你死我活,古往今来,这已是司空见惯。其三赵襄子当时也是以大局为重,为了整个家族利益才牺牲个人利益的。基于以上原因,襄子的谋取代国虽是大义灭亲,然其智谋也仍值得称赞。第二件事,智瑶联合韩魏带领家兵大军压境时,赵襄子不但没有慌乱,反而冷静地分析了各个守城的利弊,并充分考虑了老百姓的疾苦和感受,才决定按父亲临终之嘱,退守晋阳,以地利之险,克敌疲之短,相机再战的。第三件事是晋阳之战。智瑶兵困晋阳后,襄子凭地利与人和的优势,与敌周旋一年有余。后来在被晋水灌城的危机关头,赵襄子派张孟谈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了韩魏两家倒戈。襄子又趁夜派出军卒杀死智瑶守堤之吏,决开河堤,反使晋水倒灌智瑶军中,三家里应外合才打败智瑶。以上这些无不显示了襄子智慧的光芒。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