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解刘邦及汉初人物之谜》
第23节作者:
历史化学
对于这番义正词严、入情入理的铿锵话语,项羽当然是无法回答,只好对樊哙说:“请坐。”樊哙于是就随张良就座。自知理亏的项羽也很难再说什么。被突然搞蒙了的范增,一时间也卡了壳似的傻呆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就这样,这场不说不笑的宴会,在大家的沉默之中陷入了尴尬。看到如此的场面,刘邦的心中更是没谱,生怕一不小心又让自己陷于被动。不行,我得离开这里。想到这里,于是刘邦借口上厕所,把樊哙一起叫了出来。张良一看也赶紧起身跟了出来。作为谋士他这时寸步也不能离开刘邦。过了一会项羽让当时还跟随他的陈平去叫刘邦。刘邦心想,我还敢回去吗?
出来后的刘邦对樊哙说:“现在离开,没有告辞怎么办?”樊哙说:“干大事就不应顾及小节,尊行大礼就不应在乎小的责备。现在人家是刀板,而我们只是人家刀板上的鱼肉,还告辞什么!”是啊,樊哙说的对。人家都要杀你了,你还跟人家客套什么。现在人家要的是你的脑袋,不是你的客套。好吧,那就让张良留下来做告辞工作吧,反正他有项伯这个铁哥们保着,再说范增也不是冲着他的,估计不会有事。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刘邦回答说:“我带来了一双白璧,想要献给项王;一对玉斗要送给亚父,但他正在发怒,所以我没敢献上,现在您替我献给他们吧。”张良回答说:“好吧,我会办好的。我送你出了楚营再来向他们告辞。”其实项羽怒气一消,也就早已没有了杀心,再加上刘邦委曲求全似的解释,和樊哙的一番掷地有声的大道理,更让项羽明白是错在自己,是自己对不起人家刘邦。你说,自知理亏的项羽,哪还有什么理由会去杀一个本来就对他有功的人呢?《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在记载此事时就说“项羽亦因遂己,无诛沛公之心矣。”因此,即便一个残暴凶狠的人,如果没有什么事会挑起他杀人的欲望,一般是不会动杀心的。所以,刘邦根本没有必要慌慌张张地逃跑。试问,如果刘邦真的在项羽眼里,是他砧板上待宰割的鱼肉,他还能让你跑吗?他会立刻骑上他那匹日行千里的乌骓马,追上去把刘邦和他带来的那几个人一起给叽哩喀嚓地杀掉。
日期:2017-08-02 18:46:21
不过,当时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中刘邦是想不到这些的,就是想到了这些他也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去做赌注。就算项羽已无心杀自己,可是毕竟还有范增那个老东西,不是想方设法要谋害自己吗?谁知道这个老家伙还会想出什么损招来,看来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张良难道就没有看出其中的道道吗?有可能看出也有可能没看出。就算看出来了,反正刘邦已经被刚才项庄舞剑的那一幕给吓得不得了,你再让他像个没事人似的坐在那里喝酒,可能吗?当然也可能没看出来,因为处在极度紧张极度恐怖的氛围下,就是再稳健的人也难免会慌神,慌了神就会丧失理智,从而也就不会做出正确的判断。何况张良也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难免会犯人所会犯的过失。所以身处那种场合,张良就是再稳重,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宋·苏洵《心术》)的绝对淡定。不管怎么说,走!脱离开险境就是最正确的做法。
为了不让项羽的人发现自己逃走,刘邦扔下自己的坐车和百十号随从,独自骑上一匹马,让樊哙等四个人携带兵器一起徒步随行,跑出项羽的大营后,就抄近路往回跑,看看身后并没有什么人马追来,这才放下了点心,感到不向人家打个招呼,就不辞而别确实有点不礼貌,日后再相见也不好交待。于是刘邦勒住快马对张良说:“现在从这条小道到达咱们的营中不过二十里,你估计我已经到了营中后,再回到项羽那儿代我向他告辞。”为什么要让张良等着自己回到军营后,才去向项羽做告别工作呢?因为那样刘邦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做好布署应对项羽来犯的工作。
张良估算着刘邦已经回到营中后,就转身回去又来到项羽的帐中向他致歉说:“沛公喝得有些多了,不能亲自前来告辞。所以他派臣下张良给大王献上白璧一双;给大将军送上玉斗一对。”项羽问:“沛公现在在哪里?”张良回答说:“他听说大王想要责备他的过错,就不好意思走了,现在已经回到自己的营中了。”项羽一听,刘邦之所以不辞而别是因为怕自己要责怪他的过错。这句话本身无疑给正感理亏的项羽一个台阶下,所以他就是有点气一下子也就顺了,当然也就接受了刘邦献上的礼物,并把它们放在座位上。不然,他会把刘邦的礼物给扔到地下。本来在道理上项羽就已经先输,因此在鸿门宴上也无法理直气壮,所以对刘邦的不辞而别既不好发怒,也不好责备,只好听之任之。
而范增就气得不得了,他接过玉斗把它们扔到地下,拔出剑来砍碎了这一双宝贝,然后骂道:“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了,我们这些人现在已经成为他的俘虏了。”
从鸿门宴上我们可以看出,项氏集团里除了范增以外,当时并没有谁想要杀害刘邦。就连那个被范增临时找来的帮工项庄,也只是应付应付差事。等樊哙一闯进来,他也就撒手离去。虽然这之前,有刘邦的手下曹无伤派人到项羽这里来诬告刘邦,但是项羽能接受有杀死叔父之仇的章邯的投降,并封其为王,又怎么会不接受刘邦的道歉和解释,而与其和解呢?何况之前这两人并无过结,而且关系甚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曾结拜为兄弟的地步。你说,如果不是到了非翻脸的地步,谁会杀谁啊?再明显不过的是,我们从司马迁的描述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急里急外地决心要除掉刘邦的,其实就只有范增一人而已。如果真的再有另一个人也决心要杀刘邦,那刘邦的小命恐怕就难保了
日期:2017-08-02 18:49:41
因此,我认为历史上这场有名的鸿门宴,其实并不像后来人所认为的那样,是项羽怀着什么不良动机的一种居心叵测的安排。对于项羽来说,他只不过是想把这场宴会办成一个和解与消除误会的宴会。倒是范增想要趁此机会达到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是想利用刘邦的人头,来掩盖由于自己的愚蠢和无能,而给项羽造成的未能第一个入关的重大过失。
范增的这个错误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当陈胜死后,项氏叔侄的反秦势力不但成了主力,而且叔侄俩也成了这股势力的核心领导。然而范增提出的建议,不是让叔侄俩更加巩固其核心地位,而是放弃掉,供手让给一个牧羊小子——原楚国君主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他的逻辑是:“陈胜的失败是应当的事。秦国灭亡了六国,其中楚国是最没有得罪秦国的一个国家。自从楚怀王进入秦国被扣留而不能返回,使得楚国人直到今天还都同情怀念他,因此有个楚南公说:‘楚国就是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人’。如今陈胜首先起事,但他却不拥立楚王的后代而自立为王,所以他的气势才不会长久。现在您项梁在江东起事,楚国各地将领都蜂拥而来争先归附您的原因,是因为您家世世代代都有人做过楚国的大将,想到您会再立楚王的后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