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解刘邦及汉初人物之谜》
第21节作者:
历史化学
日期:2017-08-02 18:23:24
干完这件既伤天害理又愚蠢透顶的事后,他们以为可以放心地进入关中了,没想到来到函谷关前,此关竟有军队把守,不让过关。守关的军队不是秦军,而是刘邦派来的。听说刘邦已经先于自己进入了关中并占据了咸阳,项羽大怒,立刻率兵杀进关中,没几天就到达戏(音西)水的西边,也就是那个以鸿门宴而闻名天下的地方。这里距离刘邦的驻军仅有四十多里。就在这个时候,刘邦手下有一个左司马叫曹无伤的,却悄悄派人到项羽这边来点火,说:“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原来的秦王子婴当宰相,并且要把秦国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项羽一听火气又腾地一下上来了,当即下令道:“明天早晨好好让士兵们吃一顿,然后给我打败沛公的军队。”在一旁的范增也趁机火上浇油,说:“沛公在山东的时候,贪恋财富,喜好美女,如今入关后,财物他没要,美女也不接近,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小。我派人去观看过他头上的云气,都呈现出龙虎的气象,五彩相映,这是天子的象征呀。要赶紧消灭他,不要失掉这样的机会。”大家不要据此认为范增有精准的预见才能。如果那样他早就去辅左刘邦了,还跟随一个注定要失败的项羽干什么?他没有那样的才能。他连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都没有。他所说的用意,显然就是要促使项羽赶紧杀了刘邦。
当时项羽有四十万大军,而刘邦只有十万人马。相比之下,项羽一方至少在表面上有绝对的优势。这也是范增力劝项羽攻打刘邦的原因。由于几乎近在咫尺,双方的冲突可以说,一触即发。然而,刘邦对这场正在逼近的灭顶之灾,却是浑然不知。但巧的是,他却因为项羽营中的一个人,而有幸免去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原来项羽的另一个叔父项伯和张良关系很好,这时张良正在刘邦的身边。项伯于是在当夜瞒着项羽跑到刘邦军中,偷偷地见到了张良,向他详细告知了将要发生的大难,想要叫张良和自己一同离开,不要陪着刘邦一起去送死。
张良听到此事后并不慌张,他从容地说:“我是为了韩王来送沛公的,现在他有难,我要是离去就太不仗义了,不能不向他说明。”于是张良转身就去找刘邦,并把项伯的话全都告诉了他。刘邦听后非常吃惊,他问:“为之奈何?”这该怎么办呢?张良问:“是谁替大王出了这个主意,而派兵把守函谷关的?”刘邦回答道:“一个不值一提的家伙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入关中,秦国的土地就可以完全归您所有了’因此我才听从了他的建议。”张良问:“请大王想一想,您的士卒能够敌得过项羽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了下来,过了一会儿说:“确实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张良说:“那就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又吃惊起来,问:“您怎么会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还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就和我有来往。那时项伯杀了人,是我救了他的命。如今有紧急情况,因此幸亏他前来告诉我。”对于突然出现的紧急情况,刘邦并没有慌乱,他的反应也很快,他问:“项伯和您谁年纪大?”张良说:“他比我年纪大。”刘邦说:“请您替我把他请进来,我要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招待他。”
刘邦的这种想法很聪明,这样就会立刻拉近他与项伯之间的关系。项伯是项羽的叔父,是项氏集团的核心人物,和他搞好关系,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项羽对自己突然产生的敌对情绪。
张良立刻出来邀请项伯,项伯也没拒绝就跟着去见刘邦。两人毕竟是熟人,一见面,少不了寒暄几句。接着刘邦就摆好了酒宴,向项伯祝寿(原文是“沛公奉卮酒为寿”见《项羽本纪》)。古代人们常借祝寿为名向人进酒或用财物赠人。刘邦除了给项伯敬酒和送上不少的好财礼外,为了把自己和项伯的关系搞得更牢靠,以便让他成为自己在项羽身边的一道有效保护屏障,干脆又与他结成了儿女亲家。这样做对刘邦来说虽有些委屈求人的味道,但却十分必要,可以说是为自己上了一道保险。现在我刘邦和你项氏家族已经结了亲,你项羽还忍心打自己的亲戚吗?这可是刘邦最早的和亲之策啊。无怪乎,日后刘邦对刘敬提出的与匈奴和亲的计策,想都没想就立表赞成。问题是,这个计策是刘邦自己想出来的呢,还是张良提出来的?由于《史记》没有明确说明,所以后人也就不得而知了。
日期:2017-08-02 18:28:29
刘邦用显得很委屈的语调对自己的这个亲家继续说:“我入关以后,对秦朝的财物一点儿都不敢动用。我查点了吏民后,就封存了府库,只等待项羽将军的到来,派遣军队把守函谷关,只是为了防备其他的盗贼和意外事情的发生。我日夜盼望着项羽将军的到来,又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对项羽将军详细说明我确实不敢背德反叛啊。”项伯点头答应了,他对刘邦说:“明天一定要早早亲自前来向项王认错,这样我才好从中调停斡旋啊。”刘邦也肯定地答应道:“是。”于是项伯就连夜离去。
回到军中后,项伯就把刘邦的话完全无遗地报告给了项羽,并送上了刘邦连解释带致歉的信函。接着他说道:“如果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又怎么敢入关呢?如今别人有了大功还要打击他,这是不仁义的举动,不如因此善待他。”项羽一听顿时泄了气,噢,你项伯私自跑了一趟刘邦的军营,回来后就说刘邦已经是你的亲家、咱项家的亲戚了。这仗还能打吗?就是打,人家早已作好了应战的准备,想收到突然打击的效果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何况一个能先打进关中的人,肯定也不是说打就能一下给打垮的人。再者,当时项羽屡经大战,之后又长途跋涉没有及时休整,其军队已处于筋疲力尽的状态,虽然人数上要远大于刘邦的军队,但战斗力也肯定大为不足,已经没有了泰山压顶的气势了,再加上粮草缺乏,真打起来恐怕也未必能有取胜的把握。关于这一点,作为一个将领项羽心中不是没有数,所以一经项伯劝说就接受了刘邦前来道歉的请求。当然有人也许会说,这下更好,项羽应该趁刘邦前来赔礼道歉时,将其彻底消灭,一切不都一了百了,岂不更好!但问题是,当时刘邦的认错和解释之所以能化解了项羽的敌意,就说明事先项羽并未处心积虑地要把刘邦置于死地,矛盾完全是由突发事件(之前的派人把守函谷关和之后的曹无伤的诬告)引起所致,这也是他为什么会一经刘邦解释就很快转变态度的原因。
一场对于刘邦即将到来的大难,由于项伯对张良的重情重意,就这样戛然而止。这事有点奇怪。刘邦差一点因为一个手下的背叛,而招致一场突然而至的灾难,转瞬间又因为项羽的营中也出现了一个“叛徒”,而化险为夷。真的很奇怪啊,因感情因素而左右事态发展的,也许只有在人类这种高级动物中才会出现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