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看袁世凯》
第57节

作者: 缘起缘灭皆是缘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9-01 11:00:10
  但甲午战争中,吴大澂也倒霉了,不过说起来也是吴大澂自己作死。1894年,就在大家都纷纷躲着不敢去前线的时候,时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主动请缨带兵作战(不作就不会死)。吴大澂虽有一腔热血,但理想解决不了问题,不会打仗就是不会打仗。虽然有袁世凯提醒,但第一次上战场的吴大澂根本无法节制手底下湘军、淮军、楚军这些多头部队,最终吴大澂兵败东北,被革职。戊戌变法时,维新派又给他加了一条永不叙用(可能因为他是翁同龢的好友)。

  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吴大澂不计个人生死,不计成败得失,只怀一颗报国之心,身处安逸之地也未敢忘忧国,不愧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革职之后,吴大澂的生活渐渐困顿,开始当老师,卖字画,卖自己的收藏品,1902年吴大澂去世,他的好友翁同龢也特地送来挽联:
  文武兼资,南海北海;
  汉宋一贯,经师人师。
  横批:一卧沧江
  吴大澂去世时他的亲家袁世凯已成为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吴大澂也应该为自己的投资眼光感到满意。如果当年吴大澂不上战场改买股票的话,说不定能成为中国版的巴菲特。

  不过吴大澂不知道,他最平生引以为豪的一件事:从沙俄嘴里抢回了图们江的出海口,日后却被俄国人修了一座跨海小桥,直接堵上了大型轮船的路,这要让吴大澂知道,他非得气得再活过来。
  日期:2016-09-01 19:53:52
  袁世凯结交的第二个大人物就是盛宣怀。既然说到了投资,那自然不能缺少这位清末首富,当年最专业的投资人。自从甲申政变后,李鸿章就非常的看重袁世凯,领导看重的人我要更看重,专业投资人盛老板自然不会错过这个难得的商机。盛老板决定,全仓买入袁世凯这只潜力股。
  盛宣怀比袁世凯大15岁,他的父亲是李鸿章的密友,也有传言说盛老板是李鸿章的干儿子。总之,盛宣怀比袁世凯至少高着一辈,袁世凯写信也称呼其为“杏翁老伯大人阁下”。不过盛老板既然下决心要全仓买入,自然也买的透透的。盛宣怀向袁世凯表示,我不做你的长辈,我要跟你做兄弟。袁世凯自然诚惶诚恐,盛老板再发绝招:“世俗的朋友之交无可取之处,我所寻求的是道义之友。”看到这句话,袁世凯也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受宠若惊。经双方仔细盘查上三代的履历,实在没啥交集。没冲突就好,双方正式义结金兰,袁世凯对盛宣怀的称呼也改成了“杏翁仁兄世丈大人”。袁克定对其的称呼也从太年伯改为了大伯。

  此时盛宣怀正兼职驻烟台的东海关道,东道主袁世凯也热情邀请盛老板来朝鲜拓展业务。前面也说过,袁世凯非常照顾盛老板的生意,还欺负朝鲜小弟让其给盛老板免租金。对于盛老板来说,租金这些小钱都是毛毛雨,关键在于袁老弟的态度。袁世凯对盛宣怀的事尽心尽力,盛宣怀自然也会更加照顾袁世凯。
  日期:2016-09-02 12:28:27
  袁世凯行走官场,最大的困难就是他不是科举出身,别人都有老师同学的,袁世凯只能孤军奋战,于是袁世凯又迈上了漫漫的拜师路。
  第一位是吴长庆,吴长庆也是袁世凯的第一个伯乐。也有传说袁世凯是吴长庆的干儿子,但在白纸黑字的信件中,袁世凯对吴长庆确实以老师相称。1884年吴长庆死后,袁世凯给了1000两银子的葬仪。1000两银子有多少?1881年,袁世凯投到吴长庆的军中,吴长庆给袁世凯开了一个令人眼红的高工资:每月10两银子。袁世凯一共从吴长庆处拿了3年的工资,虽然后面工资涨了,但加起来都不一定够1000两。

  但是吴长庆的孙女,孙中山的英文秘书,章士钊的老婆吴若男对袁世凯的评价不高,不过评价再不高,吴若男也没说袁世凯对吴长庆有任何不尊敬。
  第二位是续昌。续昌露脸很少,只在甲申政变后,赵大妃葬礼时去过两次朝鲜。但在当时,袁世凯在上级部门总署里只跟一把手李鸿章比较熟,跟其他的人都不熟,而续昌又兼职总署大臣,袁世凯也非常想跟他搞好关系,所以再次拜师。
  与袁世凯其他几次失败经历不同的是,这位续昌同志出身蒙古八旗,官也不大,学历也不高,只是个监生,自然也没什么有本事的人愿意拜在他门下。不过更重要的是,续昌是个蒙古汉子,没汉人那么多讲究,你情我愿的事情,还矫情个啥劲啊,于是袁世凯顺利拜师。
  后面续昌死后,袁世凯特地嘱咐其堂弟把葬仪汇到续昌家中,并特定叮嘱尽量不要派人去送,以免续家孤儿寡母的还要给赏钱。人都死了还这么讲究,可想在续昌生前袁世凯肯定更加恭敬。
  日期:2016-09-02 21:01:18
  师源广进的袁世凯也有损失的时候,前面提过的张謇就是一个重要的师源损失。不过十年之后袁世凯跟张謇的关系就非常好了,但张謇的儿子张孝若对袁世凯还是没什么好感。在他1930年的著作《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里,描述在1882年壬午兵变后,袁世凯就已经目空一切,对张謇说想自己取代高宗自己成朝鲜国王。这个说法我总感觉可信度不高,因为当时袁世凯在壬午兵变后刚刚从无品升到了五品,前面还有好几个一、二品的大员顶着,很难轮得到他。并且袁世凯是靠甲申政变才竖立起自己在朝鲜的权威的,而甲申政变前张謇就离开朝鲜了,并且张孝若描述的是他负十六岁时候的事。

  抛开拜师路上的这些不愉快经历,袁世凯继续在拜师路上艰难的前行。1895年1月,李鸿章被免去了直隶总督,东北战场由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坐镇山海关指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