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儿——读透大汉三代帝王心史》
第21节

作者: 飘雪楼主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一次,李良没有再选择沉默,而是选择了爆发。他带着自己的随从快马加鞭地追上了赵王的姐姐,然后就是一顿乱砍。可怜赵王的姐姐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到阎王那里报到去了。
  杀红了眼的李良知道自己再也没有回头路可走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朝赵王府杀去。很快,赵王武臣就成了李良的刀下鬼,邯郸城也被李良占领。随后,李良开始疯狂地屠城。好在张耳、陈余两人耳目多、反应快,才及时逃出城来,免于血光之灾。

  日期:2016-03-14 16:33:04
  张耳、陈余并没有一味地逃,一出城,他们就开始现场征兵。因为两人在军中威望甚高,加之逃出来的士兵对李良的暴行颇为恐惧和不满,于是,他们很快就聚集了一万人马。
  拥有兵马后,张耳、陈余没有马上找李良算账,而是找到一块安心之地——邢台——从长计议。随后,他们又找来一个叫赵歇的人。这个赵歇不是一般人,他乃原赵国王族的后代。张陈两人把他找来,不是闹着玩的,而是请他当赵王。
  聪明的张陈两人之所以这么做,原因有二。首先,他俩是外来客,不是赵国本地人,不足以服众。其次,枪打出头鸟,武臣的惨死就是证明。
  总之,找这个赵歇来,是张陈两人寻找傀儡做挡箭牌的需要,而这一招,他们显然是跟第三路大军周巿学的。如此安置妥当后,张陈二人正打算请李良过来喝喝茶,没想到他却自己送上门来了——李良不可能坐视张耳和陈余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瞎折腾而不管啊。结果,以逸待劳的张陈二人将李良痛扁一顿,逼得他率军退守邯郸城,不敢再出来作战。
  总而言之,第三路大军在内讧发生后,自相残杀,还没等章邯来,已经四分五裂,难成气候了。

  至此,陈胜寄予厚望的四路大军,两路全军覆没,两路各自为王,形势一落千丈。而这时的章邯在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的支持下,全力反攻陈胜的革命军。
  此消彼长,从这以后,陈胜的革命军兵败如山倒,没有人能抵挡不可一世的章邯。面对不断传来的噩耗,陈胜顿感大势已去,而陈郡又不是能坚守的固城,所以他只能选择退兵。当初种下的孽因,此时结下了苦果。
  日期:2016-03-14 17:35:02
  退兵是陈胜保命的关键之举,但就在这个要命的时候,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方向性错误。
  他没有选择投奔部将秦嘉,而是选择往自己的家乡一带退去,而秦军早已在那进行了重点布防,只等陈胜自投罗网。

  但是,秦军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因为有一个人抢先一步了结了陈胜的“故乡梦”。这个人就是庄贾。
  庄贾只是陈胜的车夫,是个小人物。原本默默无闻的他却不甘寂寞,不走寻常路,用一把刀把革命先驱陈胜送上了西天。
  那么,作为陈胜专职司机的庄贾为什么会拿自己的主子开刀呢?追根溯源,还是陈胜自己造的孽。
  陈胜在待客、用人上都存在严重失误。种种失误搅和在一起,很快就让革命将士们寒了心,这其中就包括庄贾。

  庄贾是陈胜革命军最早的追随者之一。也正是因为这样,陈胜才将他视为亲信,做自己的“专职司机”,同时兼“私人保镖”。然而,就是这样的亲信,陈胜却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平时对他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当奴隶一样使唤。对此,庄贾的心自然很受伤。
  而此时,在逃亡的路上,陈胜因为一夜之间从天堂掉进了地狱,心情自然糟糕透顶,于是他把所有的怒气都撒到了庄贾身上。
  面对陈胜不断的责骂,庄贾心中蹿起一股无名怒火。对他来说,这股火埋藏在心底多时了,以前一直压抑着、强忍着不让它爆发,此时眼看大势已去,而陈胜却依然如此嚣张,庄贾内心的新仇旧恨便一起烧了起来。
  日期:2016-03-15 13:42:56

  于是,他利用高超的赶车技术,把大部队远远甩在了后面。行至一偏僻处,庄贾假借车子出了故障,骗陈胜下车,然后趁机一剑刺穿了他的心脏。
  时间定格在公元前209年。陈胜自己种下的因,再次结出了恶果,彻底把他送进了万劫不复的地狱。
  陈胜的随风而逝,也宣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革命以失败告终。短短六个月的光景在历史长河中如白驹过隙,定格成了永恒。
  历史进程,不论百年,还是千年,甚至万年,均是由一个个“果”标记的。因果之间,果易见,而因易藏。后来之人,知果易,知因难。但因只是史实的一部分。史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把一个个“果”堆放整齐,拆析明白,更在于捋清因果关系,通过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因为很多时候,看不见的和不知道的东西,会比显而易见的东西更有价值。
  说回来,退出历史舞台的陈胜也不用黯然神伤,用四十五度角仰望星空,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只不过是最快出局的革命先锋、铺路人罢了。
  “天下无道久矣”,这声叹息,显露出陈胜的愤然和不安,也让后人去思去想:这是一个终点,又是一个起点。值得一提的是,陈胜死后,他的侍臣吕臣集结陈胜的残余部队,杀死了投降秦朝的庄贾,为陈胜报了仇、雪了恨,并将他好好安葬。这或许是对这位雄心勃勃的英雄最后的慰藉吧。
  日期:2016-03-15 19:11:56
  第四章
  后继有人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太公兵法》

   进退两难的刘邦
  就在陈胜的张楚政权兴起、扩张、挣扎、灭亡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刘邦也没有闲着。他忙着处理两件事。
  第一件事:家中事。
  攻下沛县不久,刘邦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刘邦的老母亲去世了。
  老母亲对刘邦一直疼爱有加。此时刘邦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暂时按兵不动,回家办丧事。刘邦这么做,大家都很不理解,就连萧何也连声叹息,认为刘邦应该以大局为重,继续革命,这样会延误战机。然而,一向善于听取属下谏言的刘邦,这次却一意孤行了一回。

  本着“一切从简”的原则,当了沛公的刘邦在母亲的丧事上并没有大操大办,而是做到了有礼、有节、有序。当母亲下葬时,刘邦泪如雨下,磕头如捣蒜,磕得头破血流也不停歇。众人都被他感动了,纷纷摩拳擦掌,表示要支援刘邦的革命事业。
  第二件事:革命事。
  匆匆安葬了母亲,刘邦得接着带领部下干革命了。他当下要做的,就是清除自己所在的沛县四周的威胁。当时沛县四周有四座城:丰邑、胡陵、方舆和薛县。
  刘邦思来想去,首先把目标对准了胡陵。原因是胡陵离沛县最近,本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原则,必须尽快拿下,才能铲除其对沛县的潜在威胁。
  可是一攻城,刘邦的军队才发现,他们根本拿胡陵没办法。因为胡陵守军一听到刘邦在沛县搞革命的风声,就加强了防范。刘邦的队伍刚组建不久,士兵缺乏训练,将领缺乏实战经验,一切都处于摸石头过河的阶段,所以连攻数日,非但毫无进展,反而损兵折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