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儿——读透大汉三代帝王心史》
第18节

作者: 飘雪楼主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3-07 09:28:58
  看着、摸着、感触着,陈胜的“亲友团”很快就打消了初来时的腼腆和拘谨,开始变得活跃大胆,说话也口无遮拦起来。于是,陈胜当年的好事、坏事、糗事、鸡毛蒜皮的事、不堪回首的事……统统都被他们说了出来。
  一传十,十传百。很快,陈胜的陈年旧事就被传得沸沸扬扬。陈胜眼看自己的隐私被公之于众,威严受到挑战,自然恼怒不已。
  陈胜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那个当年和他一起耕田的伙伴,因为直言不讳地评价他“夥涉为王”而被处死了。
  杀一儆百。陈胜可能也是出于这个考虑,才“含泪”斩杀了自己当年最亲密的伙伴。如此一来,那群跋山涉水而来的“亲友团”开始人人自危。谣言非但没能被压制下去,反而愈演愈烈。
  紧接着,陈胜的岳父兼“亲友团”团长不堪舆论压力,来了个不辞而别。他临走之前还撂下了一句话:“怙强而傲长者,不能久焉。”意思是凭借强势而骄傲自大的人,是不会长久的。
  随后,亲友团的其他成员也不甘落后,纷纷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很快,陈胜的亲友团就变成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或许在陈胜的亲友团全部离开时,他的悲剧命运便已注定。要知道,“英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一日成就的。英雄来自平民。没有芸芸众生,英雄便失去了立足的沃土。感也,叹也!
  日期:2016-03-07 11:22:17
  第三,用人的失误。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陈胜的用人,那就是“重小人,轻贤人”。
  前面说的张耳、陈余便是一个例子。他们二人一片忠心,力劝陈胜缓称王;陈胜非但不听,还把二人“雪藏”不用。恨屋及乌,张耳、陈余推荐的孔鲋尽管出身名门,具有经天纬地之才,但陈胜只是以太师之礼敬他,真正到孔鲋想给陈胜出“金点子”“银策子”时,陈胜却全当耳旁风。
  面对陈胜的盲目进军,孔鲋建议他要立足自身谋发展,不要脱离实际。陈胜非但不以为然,反而嘲笑道:“儒者可以与守成,难与进取。”意思是说孔鲋只适合当守成的儒士,而不能当进攻的将军。对此,孔鲋大失所望。虽然他本着“忠臣不事二主”的原则,没有弃陈胜而去,但从此不再出一谋一策,最后落得“卒与(陈)涉俱死”。悲也,哀也!
  与此同时,陈胜重用朱房为“组织部长”,掌管革命队伍中的人事调动。任用胡武为“纪检部长”,专管革命队伍中违纪违法的人员。结果他们假公济私,排除异己,残害忠良,任人唯亲,导致革命队伍乌烟瘴气。
  对此,陈胜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长远来看,他的这种做法寒了革命将士的心,为后面的众叛亲离埋下了伏笔;从短期来看,其弊端直接体现在了陈胜派出的四路攻秦大军的命运上了。
  日期:2016-03-07 15:09:37
  说是配合,但陈胜却给张陈二人派了一群领导:一把手武臣(将军),二把手邵骚(护军,相当于参谋长),三把手李良(副将)。而张耳和陈余的职务是左右校尉(相当于队长)。
  面对陈胜冷酷无情的打压,张耳和陈余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两人很快便达成了另立山头的共识。
  当时陈胜只拨了三千军马给他们,显然提防之心很重。但是,对张耳和陈余来说,三千人马足矣。

  他们对武臣提出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每到一处,他们都先派人拿着喇叭去各个山头喊话,大肆渲染暴秦的罪行,极力鼓吹革命的美好。这些舆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多地方甚至没动一刀一枪,便打开城门归降了。
  于是,这路大军势如破竹,很快攻克了原赵国都城邯郸。队伍规模也迅速壮大。
  眼见地盘和兵马都有了,张陈二人开始劝武臣自立为王,并且说出了两大理由。
  日期:2016-03-07 18:34:19
  第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连陈胜这个草根中的草包都能摇身一变成了王,更别说武将军您了!您不知比陈胜强百倍千倍,岂能再受庸人的指挥和摆布?
  第二,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我们以前劝陈胜不要称王,是因为革命才刚刚起步,没有根基。而现在,我们已成功收复赵地,建立了不朽功业,是时候称王称霸,走上人生巅峰了。如此绝好机会摆在眼前,如果不好好抓住,只怕追悔莫及啊。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称王的将军不是好将军。原本就暗藏野心的武臣一听这番话,心动了,并且很快付诸行动——单方面宣布复辟赵国,自立为赵王,封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李良、陈余为大将军。
  接到武臣“大逆不道”的消息后,陈胜很震惊。他刚刚失去了“亲友团”,现在又失去了“将军团”,他能不震惊吗?
  陈胜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大手一挥,就要派兵去“镇压”。在这个节骨眼上,上柱国蔡赐赶紧出来劝阻。
  “咱们现在的敌人是暴秦,而不是区区一个武臣;而且革命刚刚起步,最忌讳窝里斗。为今之计,您不如派人恭喜武臣,承认他的赵王身份。”
  陈胜采纳了蔡赐的建议。来而无往非礼也,武臣在得到陈胜“认可”的同时,也“认可”了陈胜。于是,赵国和张楚结成同盟,尊陈胜为盟主。
  日期:2016-03-09 11:51:43

   79楼好象漏了一段,补上全段
  大秦王朝的最后一张王牌
  在陈胜的布置下,第一路大军由吴广统率,目的是攻克大秦的中原重镇荥阳,从而彻底打乱秦军的阵脚。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陈胜一厢情愿的想法。此时的秦朝虽然腐败,但对荥阳的防守却丝毫不懈怠,派出的守将乃是大秦丞相李斯的宝贝儿子李由。
  都说虎父无犬子,李由可不是吃素的。吴广大军抵达前线后,虽然兵力胜过秦军,但无论是在素质上,还是在武器装备上,都与秦军差距甚远。再加上秦军倚仗地利优势,双方你攻我防,谁也占不到半点便宜,算是打了个平手。

  第二路大军由武臣统率。这路军虽然人数少,是辅兵,但也是奇兵,实力不容小觑。
  张耳和陈余被陈胜打入“冷宫”后,一直心有不甘。这一次,他们毛遂自荐,信誓旦旦地表示愿意带第二路大军冲锋陷阵。然而,当时的陈胜根本没有考虑让他们俩挂帅,但见二人如此执着,又不忍心直拒,于是手一挥,说了句“去吧,我会派人配合你们的工作”。
  说是配合,但陈胜却给张陈二人派了一群领导:一把手武臣(将军),二把手邵骚(护军,相当于参谋长),三把手李良(副将)。而张耳和陈余的职务是左右校尉(相当于队长)。
  面对陈胜冷酷无情的打压,张耳和陈余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两人很快便达成了另立山头的共识。
  当时陈胜只拨了三千军马给他们,显然提防之心很重。但是,对张耳和陈余来说,三千人马足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