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看袁世凯》
第16节

作者: 缘起缘灭皆是缘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信写得非常难听,全文含讥带讽,骂人不带脏字,这已经不是出于师生之谊的劝导(张謇应该觉得袁世凯还不太够做他学生的才这么说),而是为吴兆有等人出气了。袁世凯接到信后也气的七窍生烟,不过袁世凯还表现出了风度,不理张謇(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没有回信再骂回去(想骂也骂不过)。
  日期:2016-05-26 19:03:58
  这也是袁世凯的另外一个优点,不爱吵架。从后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袁世凯不是一个理论家,而是一个实干家,能不吵架就不吵架,实在不行就动手。甲申政变就是实证,斗口没用,不如直接动刀子。不过从此之后张謇和袁世凯便结下梁子,双方互不理睬近20年之久。

  从张謇的角度来看,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自己本身又是名门(他这一代有点偏寒门了),摆摆架子,教训袁世凯一顿,虽然过了些,但一定让他摆正自己的位置,日后夹着尾巴做人。
  从袁世凯的角度看,状元给自己当老师自然够格,但当时虽然自己是2次举人没中,别看后面张謇叫南通状元,当时已经是5次举人没中(还多3次),以师礼事张謇是吴长庆要求的,自己当时也是给个面子,又没正式履行拜师仪式(大家都是平级的秀才,所以不会正式拜师)。我从8岁起老师就已经是举人了,后面还有进士,大家都是秀才,面子上叫你老师,结果你还得寸进尺,不仅想当我老师,还想像当爹教训儿子一样教训我。并且整个事变过程中你都不在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语录)。

  日期:2016-05-26 19:24:24
  袁世凯虽然跟张謇关系不好,但还是能豁达的说:“天下翰林真能通的,我眼里只有三个半,张幼樵(张佩纶,李鸿章女婿)、徐菊人(徐世昌)、杨士骧(袁世凯门人),算三个全人,张季直(张謇)算半个。”(《笑傲江湖》里任我行也这么说)虽然袁世凯与张謇结下梁子,互不理睬,但还能如此评价张謇,由此可见,袁世凯的气度的确不凡。
  日期:2016-05-26 20:40:29

  不仅如此,张謇从5次乡试落第的秀才,到华丽的变身为大清状元的过程也很传奇。张謇直到1885年第6次乡试才中的举,跟以往落榜不同的是,本次因为张謇家中有人当考官(孙云锦),根据回避制度,张謇从竞争惨烈南京考场转到了相对轻松的北京考场(顺天府),如同现在江苏考生去北京参加高考一样(当年的高考移民)。运气来了真是挡都挡不住,此次乡试,翁同龢(晚清名人)又对张謇青眼有加,虽然只是个副主考,但他从来就没把自己当副职看,坚持要把张謇由第六名提拔至第一名。主考潘祖荫自然不满(拿我当空气啊),经过一顿口舌之争,最终把张謇定为第二名(官大一级压死人),张謇也看到了状元的曙光。

  日期:2016-05-26 21:10:35
  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坎坷的。1887年张謇会试不中,1890年翁同龢把孙叔和的试卷误认张謇的,张又没中,1891年翁同龢误以陶世凤卷为张謇卷,张还没中,1893年翁同龢又误认刘可毅的试卷,张謇就是不中(这办事能力,张謇估计都怒了)。
  直到1894年,估计翁同龢也不好意思了,痛下决心,不再遮遮掩掩,霸王硬上弓。先把张謇的名次从第11名改为第10名(前十名才有殿试资格),殿试时又直接命翰林院修撰黄思永坐着等张謇交卷。张謇交卷时,黄思永发现张謇答题中有一个空白的字,于是“黄即取怀中笔墨,为之补书。”(作弊工具随身带,估计是个老手了)当黄老师刚为自己的机警松了一口气的时候,突然又发现一处书写错误(估计黄老师当时内心都有点崩溃了),张謇将一个“恩”字单独抬头,前面缺了一个“圣”,好人做到底,送佛上西天,黄老师趁人不备又给张同学给补上去(这轻车熟路的,高手啊),然后直接交给翁同龢。不过也不能怪张謇同学太粗心,要考试的时候有个监考老师全程搬个凳子坐你面前瞪着你,搁谁谁受得了啊。

  日期:2016-05-26 21:50:08
  当时改卷有八名大臣,张之万排名第一(在本书的刺马案里跑过一回龙套,就是曾国藩的前任钦差),翁同龢虽然排第四,但他是光绪帝的老师,显然他早已把自己当老大看了。匆匆评阅之后,便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并迫不及待向光绪帝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本来应该是男一号的张之万居然变成了路人甲,张之万很生气(但后果不严重),于是名义上的老大张之万跟心理上的老大翁同龢互不相让,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只能让真正的老大--光绪帝出面决断。到这里就没什么悬念了,光绪帝还是听他老师翁同龢的,所以张謇终于众望所归的成为状元,修成正果(九九八十一难啊)。张謇中状元的这一天,“日记中也没有显示出兴奋之情。”(已经被涮了4回,又闹了这么档子的事,还能兴奋的起来吗)

  日期:2016-05-27 09:01:41
  吴长庆和张謇不仅跟袁世凯的关系不太好,并且跟李鸿章的关系也不好。我们先梳理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吴长庆、吴兆有都属于淮军,也是合肥人,并且都姓吴,在以关系为基础的淮军里,他们俩就算不是近亲,也是远亲,不是远亲,也得认亲。而张謇呢,作为一介文人(当年还是秀才)居然在吴长庆的军中备受尊敬,声望很高,原因很多,我也不一一列举了,我就说最重要的一句:他是吴长庆的姐夫。袁世凯我们也都知道了,他的继父是吴长庆的好哥们,“沾亲带故”中别人都是沾亲,而袁只能算带故。俗话说:疏不间亲,所以当大家要吵架的时候,袁世凯肯定是少数派。

  日期:2016-05-27 10:57:04
  1882年壬午兵变后,张謇向李鸿章上《朝鲜善后六策》,提出为了国防需要,加大对朝鲜的管理力度,并给出了标准答案,分上、中、下三策:其中上策是废掉朝鲜国王,把朝鲜从清朝的朝贡国变成清朝的一个省。中策是保留朝鲜国王,但设监国摄政,不让国王主政,让朝鲜成为清朝的傀儡。下策是维持现状,督促朝鲜改革,让朝鲜继续当中国的下级,成为战略上的盟友。
  李鸿章平时收到的建议非常多,工作也很忙,如同今天向名人写信一样,或许等半年都等不到回音。但张謇写信时雄心勃勃,等不及李鸿章的回复就跟别人讨论去了,结果张树声(壬午兵变时李鸿章母亲病逝,李回家处理丧事,张树声代理直隶总督)之子张华奎从张謇处抄录《朝鲜善后六策》,并且在京官中散发讨论,成为当时热门话题。不仅是翁同龢等要员看到了,连慈禧太后都知道了(搁今天看,爆炸性的娱乐头条新闻都没这威力),并向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垂询。还没等李鸿章看到《朝鲜善后六策》,这篇文章已经是满城皆知了。这犯了越级汇报的大忌,或许李鸿章还能不拘小节正视这篇文章,但这篇文章偏偏又得到了李鸿章的死对头翁同龢的大力赞扬,这更让李鸿章无法忍受了。翁同龢大力支持的东西李鸿章当然要反对了,于是指斥《朝鲜善后六策》为“荒诞不经”、最终搁置不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