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看袁世凯》
第15节

作者: 缘起缘灭皆是缘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5-26 10:37:53

  此战袁世凯居功至伟,表现堪称完美。在不利的局面下,勇于任事,敢于担责任;在运筹帷幄中,滴水不漏,面面俱到;在战场拼杀中,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最终扭转乾坤,一战定胜负。这一仗打出朝鲜半岛的十年和平,重新树立起了清政府在朝鲜的权威。过了十多天才得到北洋大臣回电:坚壁自守,以待调停。多亏当年没手机,有的话朝鲜提前十年就是日本的了。
  此战日本大使竹添进一郎也是擅自行动,但战机稍纵即逝,他已先下手为强,占尽天时地利。但他跟袁世凯唯一不同的就是心态,战场上求生者死,求死者生,竹添进一郎此战一直在后方指挥,提前就留了退路,最后还回日本当了个大学教授,袁世凯要失败了就直接战死了(回国也得治罪),破釜沉舟,没有给自己留任何后路(爱拼才会赢)。
  日期:2016-05-26 11:23:18
  清军当时在朝的三营兵力约一千五百人,朝鲜左、右两营约八百人。但袁世凯所统一营分驻马山浦,随其进宫的只有四哨。清军编制一营五哨,每哨一百人,每营五百人,考虑到吴兆有、张光前所部并未入宫参战,所以能听袁世凯指挥冲锋陷阵的最多也就四百人,还要分一部负责后防(战斗中日军就偷袭过后队)。加上外面看戏的,清军总共也就一千多人。在日本和开化党人控制的王宫中,有竹添带入的二百名日军和朴泳孝指挥的两营新军八百人,共一千人,要知道,朝鲜新军虽然收了袁世凯的黄金,但也不能全指望他们,这些人都是墙头草,要根据战局决定是落井下石还是助你一臂之力。所以从正面战场看,袁世凯一点优势都没有。

  日期:2016-05-26 12:19:09

  第三节 娱乐版块
  由于吴大澂(也叫吴大澄)、续昌两位钦差正在赶路,我们先等他们一下,看看花边新闻,放松放松,梳理一下袁世凯的业余生活。
  首先是人际关系,袁世凯在朝鲜的人际关系就不如事业那么成功了。不过也情有可原,毕竟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干的不好朝廷骂,干得太好同事骂,不温不火,四平八稳才是正道。而袁世凯在朝鲜就干的太好,好到上级领导吴兆有都成了反面典型。
  首先就是吴兆有,不仅是袁世凯这个下级擅权超越了上级,并且此时朝鲜人也只认袁世凯,把自己当花瓶。加上以关系为基础的淮军特别重视领导关系,不把袁世凯整臭万一把自己在战场上哭鼻子抹眼泪的丑态泄露出去还怎么见人,南部中法战争中表现不佳的同行还能官运亨通,自己在这朝鲜明明有功李鸿章还视而不见。此时日本正指控袁世凯,吴兆有趁机落井下石。
  日期:2016-05-26 16:31:50
  其次还有吴长庆,吴长庆虽然是武官,,但却号称一代儒将,其子吴保初也位列“清末四公子”之中。吴平时也文质彬彬的,跟竹添进一郎更是经常性以文会友,虽然他去世的比较早,但吴氏遗族对袁的评论,几乎全是负面的。他们认为袁对他们的延陵公是忘恩负义。──吴长庆于壬午之变中曾“打赤膊、持大刀、翻越韩国宫墙……(别看人家长得文秀,下手可够狠),真是功莫大焉。谁知其后小小的奸臣袁世凯,在中堂(李鸿章)之前进谗言,化功为过,被斥退回籍……云云。”

  甲申政变时吴长庆已经病死在金州(大连)了,没有赶上这场对袁世凯的批斗会,并且是去金州加强海防应对有可能出现的法国海军,也不至于是化功为过,被斥退回籍等等。那为什么吴氏遗族对袁世凯的评价还那么低呢?因为袁世凯奸臣这话不一定是吴长庆说的,却是吴兆有、黄仕林等人说的。以前消息闭塞,全靠外出的人带消息,这几个当大官带回来的口信的对袁世凯不好,吴氏遗族自然就会对袁世凯有成见。

  日期:2016-05-26 16:43:07
  最后还有张謇,作为袁世凯名义上的老师,曾在给袁世凯的堂叔袁保龄信中评价:“慰庭(袁世凯的字)任事非不勇,治事非不勤,而时时夹杂着世故客气的做作,所以他的举动总达不到有学问人的标准,但论其才能,他当然是您家族中谢幼度(谢玄,曾在淝水之战中率八千人击溃了苻坚的百万大军)一类的人物啊;从军驻扎在动乱的国家,希望嘱付他谨慎从事。”
  首先要知道中国人说话的习惯是把好话说的过一些,把坏话说的轻一些。人家夸你呢,你得说不敢不敢,因为你本身就没达到。别人要说你坏话呢,你就得仔细反省反省,因为你还有更严重的问题,人家给你面子还没跟你说。
  其次中国人骂人的最高境界是先夸你,再骂你,因为这样落差高,更能烘托气氛。就跟这封信里说的一样,说:你很努力,但还是不行。(那就是骂人笨了)你很有能力,但时局不好(能力越大,闯的祸也越大)。
  日期:2016-05-26 16:55:45
  所以在信里可以看出,张謇先夸一句,再贬一句,打心眼里压根就没瞧的上袁世凯。
  张謇没瞧的上袁世凯主要还是因为张謇认为作为自己的学生,应该有文人的气质,而袁总达不到有学问人的标准。不过袁世凯也不用为此太伤心,张謇第一次见到孙中山的评价就是“未知涯畔”(没谱青年)。只能说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日期:2016-05-26 17:17:53

  所以说当吴兆有拉拢众人弹劾袁世凯的时候,张謇也慷慨赴约,联合朱铭盘(就是他向张謇推荐的袁世凯),张詧[chá](张謇的三哥,这兄弟俩的名字真是难写),摆起老师的架子,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斥责袁世凯(刚才那两人负责签名喊加油),口气十分严厉。在信中,张謇故意不叫袁世凯的字“慰亭”而称之为“袁司马”(就跟对着孙悟空叫弼马温一样),说:“别后仅收到你的一封书信,想必是袁司马劳苦功高(第一句就来者不善),日不暇给也”(袁世凯真的很忙),意在提醒袁世凯只是一个营务处会办,如何能妄自尊大,竟然凌驾在总办吴兆有之上(袁五品,吴二品)?接着,张謇又说,你既然是吴兆有的会办,在觐见朝鲜国王的时候就应当让吴兆有走在前面(打仗时怎么不冲前面);处理朝鲜事务的时候,也应该把吴兆有的职衔放在前面(人家只认袁世凯),如何事事任性,威福在我,凌蔑一切?你这是凭势力震慑人、靠权诈来处世吗?(脾气不好的听到这句就动手了)在信的结尾,张骞更是毫不客气地说:“此讯不照平日称而称司马,司马自思何以至此?若果然复三年前之面目,自当仍率三年前之交情,气与词涌,不觉刺刺,听不听其司马自酌之!(我不认你,你得认错让我认你)”

  日期:2016-05-26 18:08:47
  这封信大约2700字,太长了我就不给全文了。袁世凯要认真的读一遍,首要就要先被骂上半小时(知识的力量,文人骂街就是猛)。
  其中有个小插曲:信中还把袁世凯比作一个反面典型:妄称钦差的左宝贵。左同志现在已经被追认为民族英雄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