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看袁世凯》
第5节

作者: 缘起缘灭皆是缘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5-13 08:22:03
  第二年,也就是1876年秋,袁世凯回老家乡试(考举人)落第,这时他已经17岁了,他的生母刘氏和嗣母朱氏合伙张罗给他娶了一位于家的小姐为妻。完婚后袁世凯再回到北京读书,这时袁世凯的堂叔袁保恒到河南赈灾,把袁世凯也一同带去。在北京之时,为了锻炼袁世凯的办事能力,袁保恒特意指派袁世凯处理一些杂务,而袁世凯的办事能力令袁保恒十分满意。这次去河南袁世凯也不负所望,在赈灾期间表现出相当强的办事能力,工作热心,颇有优异的表现。但好景还是不长,1878年袁保恒在任期内病死在开封。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从1874年到1878年4年间,袁世凯接连失去了继父,生父,堂叔,我们很难体会当时只有19岁的袁世凯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我只能说,袁世凯会更加成熟,也会更加珍惜他身边的人。
  日期:2016-05-13 11:23:30
  袁世凯非常重孝道,最亲近的父辈都不在了,他只能把所有的心意都用到母亲上。对他的嗣母刘太夫人、本生母刘太夫人,只要条件允许,袁世凯必定晨昏定省,很能讨老太太的欢心(慈禧太后肯定很喜欢他这一点)。另外,据袁世凯的女婿薛观澜回忆说,袁世凯非但对继母极尽其孝,对继姐也是极为尊重。袁世凯的继姐年轻的时候,还没出嫁未婚夫就病死了,成了三国演义中所说的望门寡,最后也终生未嫁,平日则凛若冰霜,永无笑容,就算袁世凯日后当了大总统,每次向姐姐请安也不敢坐下(不是不敢,是尊重)。

  日期:2016-05-13 12:23:41

  虽然督促袁世凯读书的袁保恒去世了,但袁世凯依旧决定走科举这条路,一来为光大门楣,二来为完成长辈的遗愿。他继父袁保庆为官多年,自然也给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家产,此时捻军也平定了,于是袁世凯搬出袁寨,定居在陈州(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开始了一段文人诗酒的生活。袁世凯此时财力雄厚,他出钱出场地,组织了两个文社,一个叫“丽泽的房”,另一个叫“勿欺山房”。由于袁世凯不仅家世好,并且仗义疏财,还见过大场面,很快就将自己的品牌打响,成为当地的名士,就连当时陈州知府吴重熹也因“雅爱其风采”,亲自约袁为诗酒之友。除此以外,袁世凯还有一个外号“袁书呆”。为啥有这个外号呢,第一可以看出袁世凯读书的确很用功,并爱收集兵书;第二请用河南话大声朗读试一试,袁世凯跟袁书呆的确很像。

  日期:2016-05-13 16:25:34
  当时尚未发达的徐世昌在淮宁县(1913年淮宁改叫淮阳,应该就是一个县的)任知事治理文牍,也慕名前来拜访袁世凯,参加文社。
  当时徐世昌比袁世凯年长4岁,按记载当时见面的场景是:袁世凯见徐世昌青衣敝履(没钱穿的土),虽边幅不修(理解,其实我也这样)却神采飞扬(精气神好);谈吐间,显露出勃勃雄心(跟袁世凯一样)与满腹经纶(这个比袁世凯强些),赞道:“菊人,真妙才也!”(说话态度一定由衷诚恳)于是,袁世凯跟徐世昌成为换帖兄弟。当袁世凯了解到徐世昌准备赶考却为钱发愁的时候,便大方资助。后来徐世昌成为袁世凯最重要的谋士,大概相当于张良的作用。

  日期:2016-05-13 16:28:05

  袁世凯资助给徐世昌100两银子,这点钱与袁世凯日后的出手根本就没法比,但却成为了袁世凯收益最高的一笔投资。这是为什么呢。
  送礼的学问:在中国送礼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还真不能小看。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纵观袁世凯的一生,袁世凯非常善于送礼,送礼也非常成功,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礼不送则以,一送就要送的惊天动地,让收礼者一辈子也忘不了。要给徐世昌这100两银子,要琢磨徐世昌是个穷小子,志气还很高,直接把银子丢给他他肯定不要。所以第一要表现出钦佩徐世昌,意思是我要给崇拜的偶像尽力的感觉:第二要跟徐世昌结为换帖兄弟,拉近距离,咱兄弟之间不分彼此:第三比较实在,给钱,不是直接给,而是先赞扬徐世昌学贯古今,今番必定中举,兄弟我看好你呦。徐世昌一想到钱,微微一心疼的时候就替他说话我知道兄弟你手头不宽裕,穷家富路,我也不忍心你路上受苦,特备薄礼50两(路上应该10两就够了),但考虑到你是兄弟两人,变成100两。你要不收就当我是外人了。最后要让徐世昌感受到,全书社这么多人当中,我袁世凯就最看重你了,

  这几招一出,徐世昌就算交定袁世凯这个朋友了。
  日期:2016-05-13 22:20:41
  虽然袁世凯把书社办的有声有色,但这个肯定不计入科举考试总成绩的,1879年,20岁的袁世凯第二次参加科举依然落第。袁世凯一怒之下把所作的诗文付之一炬,发誓不再进科场了,决定换条路走,并撂下一句狠话“大丈夫应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郁郁久困在笔砚之间,蹉跎了岁月?”(清朝版的班超投笔从戎故事)
  因为1905年袁志凯联络张之洞等人上书《请废科举折》,而这个折子也最终废掉了科举。所以后人都说袁世凯当年科举不中怀恨在心。以我看来,如果1879年袁世凯科举不中,于是怒而上书请求废除科举,那还真可以说是怀恨在心。但是那份折子是1905年上的,26年之后的事情了,当时袁世凯已经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了,到那个位置上的人,已经不再单纯从一己好恶来做事情了,而是从国家,个人利益方面来做事了。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自己26年前讨厌的事情现在还剩多少恨了。并且一起上书的张之洞等人还是进士出身,总不能说张之洞也是过河拆桥吧。袁世凯一直认为道德乃立国之本,西学乃强国之策,到袁当大总统时,兴办教育时除了西式的现代化教育外还不忘在小学课本里加上《孟子》。至于上折废科举时袁世凯内心中是否真还残存着一丝恨意,我也不好说,只能说,就算还有点恨意,也是微不足道的,不是他上折废科举的初衷。

  日期:2016-05-13 23:23:37
  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跟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还不一样,简单来说,科举制度选拔的是官,现在公务员考试选拔的是吏。如果你能考中进士,那么恭喜你了,你已经有资格去当县长了。不要小看这个县长,虽然级别上只是个处级干部,但是集县长、县委书记等正职为一身,兼职县里面的公丨安丨、税务、财政、住建、交通、城管等局的一把手,总的来说,这个县里就你一个人是官,其他的都是吏,还有不入流的。不过去县里当个土皇帝还不是最好的,如果成绩靠前,进入了庶吉士,就可以成为皇帝身边的人,从事起草诏书,教育皇子等事,成为高级领导身边的秘书。对于当时的大众屌丝来说,是一条咸鱼翻身、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竞争力可想而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