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是齐国统一了六国?假如齐国统一六国,历史会不会不一样?》
第20节

作者: 曼妮伊斯内衣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3-15 08:35:06
  假如你具有张仪、苏秦、白起、屈原、孔子、孟子那样的才华,能复一国也能倾一国。
  当今世界你最愿去辅佐的国家领导人是谁?
  普京治下的俄罗斯?
  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安倍治下的日本?英国女皇治下的大英帝国?
  沙特阿拉伯王国?

  默克尔治下的德国?
  还是留在中国?
  其他各种国家,比如韩国?
  比如新加坡?
  比如澳大利亚?
  日期:2017-03-15 17:13:02
  孟子为什么要在齐国,而张仪为何选择去了秦国?这里面是有原因的,张仪一开始认为楚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而去齐国,那边的人才济济,齐威王本身就非常有大战略头脑,而楚国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而楚国的人才相比中原来说是不够的,秦国呢,商鞅变法才过了二十年,其实六国是不太清楚秦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日期:2017-03-17 07:50:50
  齐闵王上台后齐王就全面废弃了儒家的大战略,孟子退休专心写作,而其他儒家大师则皆归隐,大师旬子后面有一个文章非12子,里面对慎子是十分不满意,也对孟子有微词,为什么?
  齐国在这最关键的时候,人才突然都离去,留下一些什么人?
  秦国最早的战略意图就是远交近攻,与齐国修好共同发展,各自带小弟,一起消化强国,这一点两个国家的默契度非常高,而且双方在对待赵国、魏国、韩国、楚国的默契是最高的,双方的不同点是燕国、中山国、宋国、卫国这些周边小国的处理上,齐国一开始占优,齐国和楚国结盟实力强过于秦国,最后秦国和魏韩联合打击了齐,齐又和魏韩联合打击了秦,几次攻防战,齐国换了王,而秦国在季君之乱后,昭王用楚系外戚和应侯等一干人臣,结果也只是劳师伤民,没有能一统天下。韩非子曾给秦王写过一本书,秦始皇一开没有看,韩非子被杀之后,始皇帝才有时间看这本书,看过之后,大叹自己错失天下大才。

  韩非对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有一个评价:“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而张仪以秦殉韩、魏。惠王死,武王即位,甘茂以秦殉周。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侯越韩、魏而东攻齐,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应侯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故乘强秦之资数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不勤饰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

  为什么很多厉害的人物不去齐国,反而会想着要去秦国,齐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人才很多,孟子在齐国培养了大量的儒家弟子不说,还有其他各家也有大量的人才在齐国。但这些人才或者他们的弟子都去了秦国,借用秦国的强盛来实现了自己的个人恩仇。
  昭王即位,楚系外戚想要搞自己的番地,从秦国搞显然是不合适,那么穰侯就看中了宋国,怎么让宋国被灭,而又不落到齐国之手,秦国的策略应该是反间计。
  想要得到宋国的不仅是穰侯,孟尝君自己也未尝不想得到,孟尝君在齐任相,借齐国的强大一度让天下震慑,攻楚攻秦皆成功,但齐同样寸土未加,什么好处没有,孟尝君自己个人是得到了大量的钱财,这些钱财为其养士提供了足够的粮食。在其封国薛快速发展接近了齐都的规模。在假仁假义上,齐闵王肯定不是孟尝君的对手,这也是为什么齐闵王不喜欢儒家的原因。
  齐闵王当然不希望自己的齐国被孟尝君拿着当枪使,从而使他们成为当时首富。
  美国是今天的世界第一强国,其国力强盛但却被各个家族所利用,比如布什家族任总统期间攻击了中东,使布什家族的财富巨额增加,但美国的国力却被大大削弱了,对于美国的很多家族来说,动用国家公器为自己谋取私利是第一等大事。
  日本的财团也是一样,今天日本的财富大多数集中在几个大财团手里,这些大财团,一切以财团利益为指针要求国家制定各种方针,所以牺牲谁,不牺牲谁,其实他们无所谓。齐国的孟尝君就是齐国第一家族,其代替齐闵王也只是时间问题。

  宋国在战国时国力还是不错的,经济上有一些成就,精于做生意,卖酒、做各种小吃,陶都有点像今天的东京,人多而富,宋王偃是个有抱负的君王,在位时间又长,所以宋国老百姓的生活却是不差的。拿今天世界各国比较,这个宋国就好比经济能力强的法国或者日本,说得更准确一些有点像是瑞士,一开始中立,后来变得非常有野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