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末路 (细解与明亡有关的那些事)》
第35节

作者: Wubeif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2-15 16:34:22
  第四章 党争:夏、严之争(1)
  在进入到党争初幕时,我想就先稍微花一点时间给大家交代一下党争一些全局性的背景。
  明代中后期的党争可以东林党的崛起和阉党的覆灭为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说到东林党和阉党,我也要事先做一些澄清。

  这里用东林党和阉党的称谓,是为了尊重历史的约定俗成,而不再去计较这两个名词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现代政党在成立之初就一定要给自己起一个名字,比如说国民优先党,共和党等等。这一点与东林党及阉党完全不同,东林党也好、阉党也罢,最早都是他们的政治对手给他们起的名字。敌人给你起名字当然不是为了赞扬歌颂你,而是为了攻击诬蔑你,而试图诬蔑一个人的时候自然不会费尽心思地给你做种种严谨的分辨和厘清,只要看你不顺眼,就把你归入东林党或者阉党,让你百口莫辩。就像现在网络上的人动辄把别人称为五毛和美分一样,其目的都是为了贬低你,你自己认不认为自己是五毛或者美分反而不重要了。

  到后来,东林党由于听着还算顺耳,也被当时的相当一批人认为是清流和正义的代表,所以才开始有些人自称东林党人。而阉党呢,由于党名本身就难听,而阿附一个太监对于读过书的人来说都知道名声不好听,所以即便事实上是魏忠贤亲信的人也从来不会自称阉党。如果有人敢自称阉党,那首先魏公公就不会饶了他,要知道阉人本身就是对太监的蔑称。
  所以东林党、阉党这样的说法天生就有一定的不严谨性。尤其是明中后期党争愈演愈烈的时候,动辄指斥对方为东林党、阉党,以打击政治对手。结果导致被指斥为东林党、阉党的人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理想各异,追求不同。这些人往往并非自己主动给自己贴上东林党和阉党的标签,其实际政治取向、政治操守、政治品格也参差不齐。所以,东林党这三个字不能代表所有被称作东林党人的人。这句话有点拗口,但事实确实如此。

  不过,既然历史习惯已经存在四百年,我们再去纠缠这些个名词也没有意义,总不能每次都来个长长的名词解释吧?所以我后面仍然采用东林党、阉党的说法,只不过尽量不扩大解释,说东林党一般只专指东林党的核心人物,而阉党呢也只指阉党的核心人物,不是所有读书人都是东林党,也不是所有太监都是阉党。请大家理解。
  以东林党的崛起和阉党的覆灭作为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的话,明朝中后期的党争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东林时期;东林时期;后东林时期。
  有人说你这不是废话么……。 确实有点废话,但实在也找不到更好的名词来进行概括,与其生造一些似是而非的名词,不如就用这样偷懒的方式吧。
  这三个阶段的党争并不仅仅是一种人为的时间划分而已,而是内含着大明政治格局和党争性质的几次巨大转变。

  前东林时期的党争主要就是指嘉靖中后期到隆庆初年这段时间,这一阶段大明的政治格局是内阁权力持续上升,而内阁首辅也从内阁诸辅臣中超拔而出,成为当然的朝臣领袖,天下大事不只是关白内阁而已,而是关白首辅,其余辅臣包括次辅俨然首辅的曹属。这样的政治情势也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党争性质。那就是,以争夺内阁首辅为党争目标,以内阁首辅与其余辅臣的对立为党争形态,以内阁首辅和其余辅臣分别为各派首脑,朝臣们各自依附,互相争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党争基本上是比较单纯的内阁首辅之争。

  日期:2016-12-15 20:21:15
  “东林时期”则主要指从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神宗亲政到天启七年崇祯诛杀魏忠贤、清查阉党这一段时间,也是明代党争最为激烈的一段时期。东林书院的重修实际在万历三十二年,那为什么我把“东林时期”从万历十年算起呢。因为东林党就像我前面说的,不过是一个笼统的称谓。真正塑造东林党与阉党这种党争形态的政治变动是早在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之后就开始了的。
  明代内阁权力到张居正为首辅时达到了顶峰,内阁尤其是首辅非但力压群僚,也同时摆平了内廷和皇帝,出现了首辅势压天下的局面,称之为权相毫不为过。但凡事盛极而衰,我前面已经论述过内阁权力的来源并不合法,与明代祖制大相违背。而由于张居正压制万历长达十年,所以万历一旦亲政,非但马上开始清算张居正本人,也立刻开始削弱张居正所代表的内阁和首辅的权力,皇帝对于内阁权力的扩张从纵容到压制,态度自此一大变。

  而除了皇帝态度的丕变,还有来自部院的强烈反弹。前面我曾经说过,内阁在明代制度规定中从来都不是部院的上级,部院的尚书也从来不是内阁首辅的曹属,内阁权力的不断提升实际上就是在一步步侵夺部院法定的权力,部院只是迫于现实屈从内阁。因此,当张居正去世之后,神宗着手削弱内阁权力的同时,部院也瞅准机会开始反弹,首先就是六部之首吏部的反弹。
  吏部是六部之首,掌人事大权,其余五部的权力较早地就被内阁侵夺,内阁辅臣往往以兼领某部尚书的方式直接裁夺某部事务。而唯独吏部,在万历朝之前至少在法定意义上还没有被内阁公然侵夺权力,内阁辅臣也极少兼领吏部事务。但到了张居正掌权时期,终于把吏部人事权力也正式归于内阁之下,吏部尚书凡事需请示内阁,再无独立裁量一部事务的权力,俨然内阁属官一般。
  这样的政治格局当然是非常态的,因此张居正一死,再无人可以强力压制,六部之首的吏部最先反弹。万历十八年,新任吏部尚书宋埙即开始致力于摆脱内阁控制,恢复吏部在祖制成法中应有的地位。所以从此之后,吏部事务再不关白内阁,吏部尚书对于首辅也不再搭理,吏部尚书在路上与内阁首辅相遇也不再避让,俨然与内阁首辅同尊。内阁辅臣无法再干预吏部事务,这样的改变,自然是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因此日趋弱势的首辅也不敢如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