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末路 (细解与明亡有关的那些事)》
第2节

作者: Wubeifa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四、崇祯非亡国之君。这一点基本为人所公认。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难,这在同情弱者的中国是个感情加分项。如果明亡在天启手上,我想为明亡而惋惜的人可能就要少一些。根据现代的一些研究,明末的小冰河期被认为是导致一系列天灾,进而加速明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发现就更让现代的人觉得明朝的灭亡在某种程度上是非战之罪,崇祯倒霉至极,因此也更值得同情。
  日期:2016-11-19 19:50:11
  当然明亡的特殊性不止以上几点,但我想上述几点已可基本解释大部分人对于明亡一事感兴趣的原因。
  啰嗦了这么一大通,其实无非也就是想告诉大伙,明亡确实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历史事件,我个人也对它很感兴趣,因此也在这里借天涯的宝地跟大伙聊一下与明亡有关的那些事儿。
  以纪年方式从头到尾描述明朝历史的书籍和帖子已经不少,我无意于这么做。这里想以一个个专题的形式,把能想到的与明亡的有关的事件与大家一起细细捋一遍。在捋的过程中,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在自然也就轮番出场,而又不至于把帖子写成前人的拷贝。
  下面开始正文:
  日期:2016-11-19 19:50:57
  1. 党争(1)
  明亡于党争的说法从明亡那一天开始就不绝于耳。党争对于帝制时代政治生态的破坏性之大也为大家所公认,党争也毫无疑问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明朝的党争在中国历代来说应该是最为严重,品质也最为低下的。明朝的党争和现代民主政治的政党竞争固然是完全不可相提并论,就是与唐的牛李党争、宋的新旧党争相比也都要严重、低劣许多。唐代的牛李党争虽持续四十年,一会牛党上台一会李党上台,动不动就把对方的人全部贬谪,看似热闹无比,但其破坏性远不能和明代的党争相比,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一说李宗闵)为首的李党实际上都依附于宦官,不依附于宦官的士大夫根本在唐末的朝中无立足之地,更不要说结党。因此,牛李二党在唐末的政治圈内实属二流政治势力,是宦官所豢养的两条狗而已,与唐末宦官势力所引发的一系列政治动荡相比,牛李党争虽算不上是茶壶里的风暴,也只能算是狗咬狗的级别。而且,牛李的党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时士大夫集团内新旧势力的交替和消长,其背后是自魏晋以来所形成的门阀世族政治,和以科举入仕的庶族地主政治之间的争斗。因此牛李的党争并非简单的意气之争和权力之争,可以说某种意义上也是方向和路线之争。宋代的新旧党争至少在前期大体是政见之争,在王安石和司马光在世期间,新旧争斗也大体围绕是否支持变法而展开,和如今的政党政治稍可比拟。所不同的是没有民意的测验,两党自始至终都认定自己是正义,而对方是奸邪,在宋代严苛的儒教氛围下,正义与奸邪完全没有调和的空间,甚至连接触都不行,这和现代的两党政治可以调和协商是无法相比的。本来中国帝制社会存在一个终极的仲裁者:皇帝,在两方闹得不可开交之时,他可出面调解或制止。事实上中国所谓的明君也都深谙此道,很好地扮演了仲裁者的角色。奈何,神宗陛下急于革新,竟至纾尊降贵,以皇帝之尊亲自下场拉偏架,裁判做了运动员,这就导致皇帝再难良好地履行“仲裁”这项重要的帝王责任,使得新旧党争趋于激烈而不可调和。在王安石和司马光相继去世之后,北宋的新旧党争也终于沦为排斥异己的权力斗争。尽管在后期沦为权力斗争,但是宋代的士大夫本身受朝廷优待,没有动辄丢命的危险,所以党争并不算血腥,与明朝的党争之残酷不可同日而语。

  日期:2016-11-19 19:55:10
  明朝的党争可以说开始于嘉靖朝,而决定了明朝党争特色和成色的事件则是“大礼议”事件。“大礼议”的核心内容是“议礼”,所议的礼实际上是“皇统”,说白了就是嘉靖皇帝应该认谁为法统意义上的爹,也就是嘉靖皇帝原生的爹还究竟能不能继续享受爹的待遇。这样的争论在今天的人们看来,首先是莫名其妙,爹这种东西也是可以随便换的吗?其次还是莫名其妙,一帮统治精英耗费数年的时间就争论这个?还争得脸红脖子粗,好像在争论什么影响人类未来的大事一样。但在当时的明朝士大夫集团看来,这件事情就是影响人类未来的大事。如果不能把谁是嘉靖皇帝的爹这件事情理顺,那人类也就和禽兽差不多了。而这辈子以苛察、明断、敏感、刚愎自用而著称的嘉靖也绝对不可能在管谁叫爹这件事情上随便低头。事实上,嘉靖皇帝在御宇的四十五年时间里基本上都不知道妥协二字怎么写。为什么说“大礼议”事件决定了明朝党争的特色和成色呢,下面来细细地讲述一下。

  日期:2016-11-19 19:57:25
  朱厚熜以藩王之子,在明代犹如政治囚徒一样的身份,骤然登临至尊,可以说是没有半点政治根基的。和皇太子往往拥有东宫旧部势力不同,朱厚熜在政治意义上基本上是孑然一身来做皇帝的。杨廷和等人之所以在朱厚熜还在北京郊外时就开始发难,提出要朱厚熜以皇太子即位的方式从东华门入宫,其目的不可能是为孝宗皇帝多争取一个儿子那么单纯。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杨廷和等人肯定有从封建礼法维护大宗的角度出发,但更大的意图应该还是政治方面的。如果世宗接受以皇太子即位的方式承继大统,那至少可以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新皇帝本人并非圣聪之主,而皇帝身边也无良辅,他们或者是看不透这个安排的后着,或者是看透了也不敢在没有根基之时就反抗整个以杨廷和为代表的旧执政集团。而无论是皇帝本人庸常,还是新君身边没有可靠的班底,这对于已经任首辅十年,刚刚摄政了三十几天的杨廷和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这里要稍微说一下中国帝制时代宰执官员心目中的理想皇帝形象。

  日期:2016-11-19 20:03:23
  什么是理想的皇帝?这个问题在老百姓、一般官员、宰执官员那里得到的答案可能会完全不同。在大多数老百姓看来,勤政、明察、精力旺盛、对官员严格、对百姓仁慈的皇帝是理想的皇帝。对一般官员来说,对士大夫礼遇、舍得开工资、不苛察、能纳谏、仁厚的皇帝是理想的皇帝,大宋的前几位官家,尤其是仁宗陛下大概是最接近这一类理想皇帝的人选。而对宰执官员来说,理想的要求就又不一样了。礼遇对于宰执官员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至少在清朝之前,宰执级别的官员是不需要太纠结这个问题的,尽管历代皇帝对宰执官员的礼遇越来越差,但到明朝为止还是称得上礼遇。开工资这种事情对于宰执来说基本上是浮云,除了自己生性节俭不爱钱财的,历史上的宰执从未有过经济上的烦恼。至于不苛察与能纳谏,如果皇帝能做到自然最好,如果做不到,对于宰执来说也不甚紧要。从汉代开始,宰执一级的官员就没有随便说话的权力,所谓谏诤从来都是中低级官员的专利,而且很多时候台谏官员的所谓进谏在宰执们看来都是幼稚而迂腐的,“台”针对百官,“谏”针对皇帝,面对台谏系统时,宰执们往往和皇帝一样头大。这些人在嗡嗡地刺激皇帝的同时,也从来不会放过宰执们。那么对于宰执而言,最理想的皇帝是什么样的呢?我想归纳起来就是一个词:“神像”。金光闪闪,神性十足,让人可以顶礼膜拜,虔诚地团结在他的周围,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作出圣明的仲裁和判断,但又绝不轻易显灵插手人间俗务。这样的皇帝是宰执们最爱的。如果一个皇帝可以做到像后主刘禅一样,有“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觉悟,那对于宰执们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了。拿现在的政治术语来说,就是“虚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