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里于是更沉了。马靶走远了。父亲看看她,说,你不要自己失去信心。他不懂的。你只要好好学习,哪个地方都可以考上大学的。
孩子点点头。可是孩子的泪水都快流下来了。孩子那个时候没有想到怀才不遇这类的话,孩子只是觉得有些委屈。那种委屈的感觉只有一个没有机会上战场的将军才会有吧?她觉得自己的背后,似乎总插着一面纳首归降的白旗。
孩子那个时候也不明白重点和非重点其实只是一些人一些心血来潮的话。那些话就决定了这些学校的命运,当然包括那些从教的老师,也包括类似孩子这样大的其他孩子们。
因为大部分孩子,即使是上了这个学校,也本身对自己不抱什么希望的。没有希望的时候人们很容易沉沦,就像人,看不到曙光的时候大多是在眼睑后面睡觉的。
所以,这个地方在孩子的眼里,完全不是她理想的地方。理想对于一个孩子有多重要?那大约是像骨架吧:那是支持着他们的姿态塑造着他们的形体的质实坚硬的东西。
虽然,也许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骨架。
到这里来的学生,也仍然是孩子,所以他们玩起来很开心。问题是他们就只顾玩了,上课的时候几乎也是。很多老师根本不再维持课堂秩序,一味地听之任之了。
所以,这个在操场的角落里,守着自己,回顾自己理想的小孩子,心里才会有这么深的失望。
日期:2016-04-04 16:54
第八章 解将此地唤阳山 2
而其实,沉寂并不是孩子的性格。她性格里那沸腾的活跃和天然的开朗,曾经那么显著和出众。
人说孩子们的天性是快乐的。其实连人本身都是求乐的,而况一个孩子?
但是,有什么开始沉淀下来,仿佛是河流的底层,那些曾经在阳光下闪烁的金沙。不知道这些沙粒之中,有多少日光的温暖,也不知道这温暖,可不可以抗拒那千年万年沉寂在水底的清寒。
可能,其实每个人都有两面。
可是孩子是过早的面对了。怨不得人。她安慰自己的父母,说,我的学校挺好的,真的。
一个人的懂事和快乐,就这么在十六岁的时候,第一次,出现了离分。她悄悄地将自己的过去埋在心底,在寂无人时拿出来把玩。回忆开始以百媚千红的姿态,出现在她长长短短高高低低的梦里。
太早了啊,如果这算是“怀旧”的话。
不过班里也并不全部是贪玩的人,很多孩子还是用功的。但是在漫卷的风里很难有不为所动的树木,尤其是小树。
孩子终于感受到那种巨大的落差了。如果一个人曾经对自己充满饱满的希望,而今突然觉得前途渺茫……
幸好她还喜欢书。
一个人可以将心绪捻成丝,融入文字的时候,是在串掇心事,也同时是在创造——关于自己的——历史。
孩子躲在书里。她试图走进去,贴近那些人物,看清楚自己哪一点像他们,他们哪一点,像自己。这样就有了伙伴一样,年龄长幼身份高下,她发现其实别人的故事都有线索,但是她的,却突然一扭一挣,就断了。然后就弯上了现在的路。
这不是她选择的路。她不得不在上面走,但是她发现自己远比之前执拗了:之前她好像从未有过这样的心情,譬如,偏偏不想干什么——偏偏不想听老师讲试卷,而宁肯在抽斗里放上一本小说,尽管时而要故作无事,抬头扫一眼黑板。不想记笔记,而偏偏要在笔记本摊开的纸页上,画出老师们的速写。课堂,有一段时间,折磨她!
有一首歌里是这样唱的:我不属于这里,不属于天堂。
但是她想说的其实是,我不属于这里——我本该属于天堂!
孩子并不捣乱。但是她顾自地沉浸在自己的活法里面。她也说不清楚这算什么,算是一种模模糊糊的反抗吗?我没有要求过的一切,为什么会就这么落到我头上?
孩子是聪明的,再加上老师讲的也不快,所以她并不觉得功课很吃力。可是对于争上游的愿望突然消弭了,她几乎忘记了,那个关于燕园的梦想。
毕竟还是孩子!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她已经和同学们日渐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她也忘记了自己刚刚来此的时候,在操场的角落里,那次远远的逃离了。
孩子本质上是骄傲的。一个成功的孩子往往会如此。而这种骄傲经常以自尊的形式体现出来,而如果,她突然由于失落而敏感,那么容易受伤的,反而是她的自尊。
受伤的自尊很容易就变成骄傲了:骄傲其实薄如蛋壳,虚弱地遮住水质的内里。
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骄傲的,直到有一次,语文课。
其实语文是孩子最擅长的科目,因为对于文字的喜爱。有些东西确实就在骨子里,与生俱来。她对于其他的科目的成绩,大都随他去,戏水中游概不落第而已。而对于语文,她却十分在意。也许是因为习惯将自己的心事付诸笔墨,也许是感觉到在这黑白之上,人们可以有面对自己的时候那种片刻的真实和简单吧!语文课于她而言是享受,而她所知道的那些东西,对于她的同学们而言,似乎遥不可及。
也许,她对于这个课没有那么自信或者过高的希望就好了。
那大概是高一开课两个月之后吧!有一天,大家发现语文课时讲台上站着的不是慈祥和蔼的崔老师了,换成了一个看上去三十多岁的男老师。
孩子起初并没有引以为意。因为崔老师不是一个个性鲜明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老师,她上课的时候按部就班一板一眼,认真而绝少创意。孩子对于语文老师并不挑剔。她跟着她们的思路走,但是同时又驰骋想象在其中添加很多老师或许涉及不到的东西。
讲台的那位老师说,崔老师因为身体原因,可能会休假一段时间,而他将代替崔老师给他们讲高一的语文。
然后他自我介绍说,自己姓潘。
就这样开始上课。似乎迅速得有些唐突。潘老师的声音很动听。穿插编排课程材料的方式又不太一样。不知怎的,孩子开始有一种不服气了,因为她好像觉得,听这个人的课,比听其他教过她的语文老师的课,都要吃力。
而这个潘老师课文讲得差不多之后,突然话题一转,谈到了大家的学习劲头和学习状态。他说,其实,每一个地方都有出色的人,每一个学校都有出色的学生。
一位科学家说过,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才具并且充分地利用、发挥它们,那么这些才华对于他,便是毫无用处的。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一个人在什么地方处于什么地位,而是要了解自己,懂得自己所关注,喜欢的东西,以确立自己的志向,并且,逐步地实现它!否则,到最后无论牢骚还是怨天尤人,都是没有用的!
潘老师接着说:我的话,尤其是想说给那些曾经很优秀,很出色的同学听的。你们只有短短的经历,那甚至算不上是历史。所以既不能证明你聪明,也不能证明你成功!
孩子突然,就感到受伤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