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暗黑录》
第17节

作者: 老资格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另外再请求东翁提供两个技艺高超的铁匠过来支援。”
  朱清狐疑地看着王巨。
  王巨也无奈,元黑子手艺也不错,不过想铸造上等夏国剑那是跟不上了,不要说对复杂的淬火工艺的理解,即便叠锻元黑子都无法做到精益求精。而且为了提高速度,元黑子带了好几个徒弟,这是好事,但必须手把手教,元黑子一人忙不过来。
  至于朱家的铁匠会不会学到,那可能,那个核心技术是在那个密封窑。
  朱清弄不清用意,但还是点头答应。
  “这把剑先留下,让我们借鉴几个月,以后归还给东翁可否?”
  “没问题。”
  “那就这么约定了。”两人击掌为誓。
  “小哥,你跟我来。”朱清将王巨带到外面,外面站着一个清秀的青年,十六七岁:“他是员外的二郎君。”
  日期:2015-10-07 16:33

  “见过朱二郎。”
  “见过小郎。”
  “员外的意思是想让二郎君在你家呆上一段时间。”
  “他呆在我家?”王巨指着朱俊的华服,不由大笑。
  “小郎莫笑。”朱清道。
  王巨看着这两人,心想,这个东家还真有这个超前的想法啊,试探地对朱俊说:“我家很苦的。”
  “我不怕苦。”
  王巨哭笑不得,不怕苦,好吧,那就让你吃吃苦。
  “那样啊,你随我来。”
  王巨将朱俊带到河滩边。
  “我朝虽弱于武功,不过连续四代人君都算是治主。翻看史书,象我朝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多是开国前三代人君尚能守住天下,往后就不行了,至于中兴之君更为罕见,只有汉宣帝能全始全终。人君如此,权贵富豪人家同样如此,为何?”
  日期:2015-10-07 17:13
  “这个我知道,贞观十二年唐太宗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说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则说,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失之于安逸也。”
  书呆子嘛,学问不会差的,朱俊马上用了一个典故回答。
  “为何失之于安逸?”

  朱俊语塞了。
  “创业者从无到有打下的基业,因此知道珍惜,而继承人轻易的得到基业,得之易,便不知道珍惜。这就是魏征所说的意思。我的父亲早早战死在沙场,生活困难,为了生存,不择手段。故东翁看中这一点,想让你跟在我后面学习一些变通之术,以后便于继承家业。但是二郎,我比你还小了好几岁,哪里知道什么做人治学的道理。你看看这片庄稼,快到收割之时,它们就是我种的。”
  这片庄稼有豆子,有高梁,还有一些山药,大约十来亩田左右。
  春天时王巨在二叔与其他村民帮助下,草草翻耕出来,然后撒下种子,平时偶尔来担担水灌溉,或者施肥锄草,然而因为力气不足,等于是刀耕火种一般,基本指望老天赐予一些收成了。
  所以长得不大好。
  不过若全部收割下来,也能获得一千来斤粮食,能维持一家三人的口粮。
  “得之易无法改变。”

  朱清在边上不由笑了起来。
  日期:2015-10-07 17:49
  这也是事实,难道以后东家将家产捐助出去,然后让两个少爷白手起家去创业吗?
  朱俊嘴角不由一撇,虽然他读成了书呆子,但也不屑让一个蛋大少年来指手划脚地教导,只是畏惧父亲的威严,不得不来这个苦地方。
  “也不是没有办法,为何汉宣帝成为自古以来唯一一个真正的中兴之君?”

  宋仁宗在文治上做得也不错,不过西北打得太窝囊,还不及后面的那个早年赵佶,并且晚年的赵祯因为身体原因,再加上没有子嗣,也渐渐无心于国政,在老好人富弼与权利心极重的韩琦治理下,渐渐给宋朝留下极大的隐患。因此在王巨心中,赵祯不能算是中兴之君。
  “汉宣帝自幼生长在民间,知道民间疾苦,又有名相霍光教导,故成中兴之主。”朱俊不屑地回答。
  “是啊,这段生长在民间的经历十分重要。东翁让你到我家中来,与学业无关,论学业,恐怕大半我必须向你请教,与做人也无关,我一个小孩子,知道什么叫做人?因此东翁之意,便是让你来吃一些辛苦,吃了辛苦,便知道其他人生活有多艰难。这些庄稼我打算明后天就要收割了。到时候你也要参与收割。若是不能做到,你留在我家也无益也。”
  王巨也看出来了,这个二少爷多半是一个书呆子,所以“东家”才发了狠心。但这个书呆子,能教他什么呢?
  若是能教好他,相信朱欢早就能教好了。
  既然自己什么都不能教,那就让他吃苦吧。
  这才是真正的做人治学大道理啊,朱清心中感慨地想。

  “行。”朱俊答道。
  日期:2015-10-07 18:45
  行,到时候你就不行了,王巨心中想。不过这样也好,至少到时候家中有了一个半劳力,自己正在为如何收割发愁呢……
  “员外让我问你,你以后难道想参加科举吗?”
  王巨回来后,朱清请王巨到延州,被王巨拒绝,朱清又问了赵念奴的一些情况,王巨也搪塞过去。然后朱清就看到王巨时常捧着书苦读,这才有了这个问话。

  “想啊。”王巨道。
  “员外让我带一句话给你,若是有把握,他愿意托请,让你进州学。”
  “州学哪,”王巨眼睛一亮,想要科举必须在州学里学习几百天。而进州学或县学必须三名举子担保,还有其他一系列的规矩,这就是范仲淹改革科举坑的。
  当然进了州县学对王巨颇有帮助。
  不要将科举想得那么简单。
  例如帖经墨义,实际便是填空题与解释题,但必须对《论语》、《春秋》、《礼记》要求背得滚瓜烂熟,才不会出现失误。

  所以才有这个故事,苏东坡应试时写了《刑赏忠厚之至论》,用了尧与皋陶对刑法互相制约的例证,欧阳修不知其出处,待苏东坡拜见时刻意问其出处,苏东坡答道,想当然耳。
  大家听后也许一笑了之。
  日期:2015-10-07 19:23
  然而却没有细想背后,欧阳修改卷子时肯定没有大量参考书让他查出处的,但看到这个出处没有出处,便产生疑问,说明欧阳修对各类书籍的熟悉。那不亚于一个简化版的度娘。
  正是这种可怕的死记硬背,辛弃疾才能在短短的《永遇乐》一词里夹了无数私货。
  但帖经墨义仅是踏上东华门外的第一步,余下的还要有诗赋论策。不仅文章要写得好,立意还要对主考官的口胃,这才能高中。
  因此才华是一部分,运气也是一部分。如嘉佑二年的科举,未来变法派的邓绾、吕惠卿、林希、曾布,文武双全的王韶、章惇,文学家曾巩,儒学大师张载、吕大钧、程颢,星光照亮千古的苏氏兄弟……等等,怎么轮也轮不到那个章衡,可怜自己读了那么多书,居然不知道这个章衡上在历史做过什么。
  再比如泰山三先生之首的孙复,被人称为贯穿六经,却四次科举不得中,于是才隐居泰山教人子弟,再如另一个更有名气的大先生胡瑗,听说七岁善文,十五岁通五经,比王安石笔记的仲永可厉害多了,却七次应试不得中。
  这就是运气……
  但哀叹运气之前,自己必须得有本事在肚子里装满墨水。
  王巨之所以有心科举,他前世就是一个学霸,何谓学霸,就是那种走上社会未必有用,但在考场却会如鱼得水的猛人。
  不过他的学问与科学显然不同。
  打一个比喻,一个是唱京剧的名角,那个难度更高,但马上去让他唱流行歌曲却未必能唱好。
  同样也要有一个学习过程。

  这个学习过程不仅要自学,还要交流。
  然而延州州学能学到什么?一百年都没有出一个进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