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这样学(二)内功篇『黄帝内经』》
第33节

作者: 归然子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7-29 20:42:01
  经云:人之所有,气与血而。
  既然人有的就是气和血,那被外邪感伤的地方也就是气和血。
  气属阳,而卫外,所以又称卫气。
  血属阴,在内营运不息,所以又称营血。
  因此气血又称营卫。
  卫为阳,而阳中含阴,所以卫在外,而往内敛。

  营为阴,而阴中含阳,所以营在内,而往外发。
  营卫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太极图,营卫是一个整体,不能分离,营阴卫阳之力均衡,相互制约,达到太极图的平衡状态。而当它们任何一方的力量减小或增强的时候都会造成太极图的失衡而生病。
  当人体虚弱营卫不够团结的时候,风火暑湿燥寒这些外在之气就会侵入人体造成营卫的失衡而生病。
  其中风为初生之气,其性疏泄,往外发散,与营血之性相同,所以风会增加营血的力量战胜卫气,使卫气失衡而生病,因此仲景说:风则伤卫。
  而寒为末之气,其性收敛,往内敛藏,与卫气之性相同,所以寒会增加卫气的力量战胜营血,使营血失衡而生病,因此仲景说:寒则伤营。
  太阳经为最外面的一道防线,主一身之皮毛,皮毛乃营卫之所居,所以太阳病就是伤了营或卫而已。但是太阳病有太阳病的特点。

  仲景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在最外面,所以脉也在最外面是浮的。又因太阳经从头下项而走足,太阳病其经气不能下行,而上壅于头项,不通则痛,因此头项强痛。风寒伤其营卫,营卫不能团结如一,体表不固,所以恶寒。这就是太阳病的特点。如果疾病存在这些特点,说明这个病还在太阳部位。
  日期:2016-07-30 10:22:54
  外邪伤于太阳经也就是伤卫伤营而矣。

  卫为阳,营为阴,风伤卫,寒伤营。
  仲景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也。
  发于阳就是风伤卫,发于阴就是寒伤营。
  风性疏泄,风气增加了营血的力量,营血的热量增加,就会发热,汗出而恶寒。
  仲景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由于营血得到了风的帮助而战胜了卫气,卫气卫护不住营血,营血往外疏泄就会汗出,这时的脉象就是缓的,缓乃疏泄之象。当你感冒时,出现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症状就是被风伤了。
  仲景说: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耳。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风气造成了营卫的失衡,不能和谐如一太极,我们就要用药物发汗,让营卫从新达到和谐。而治中风就要用到群方之首的桂枝汤。

  仲景说:太阳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喝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通身微有汗出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可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有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五味药组成,药味不多,其实经方药味都不多,但是其意一备,君臣佐使都有,桂枝和芍药一阳一阴,桂枝温阳通经,芍药酸寒清营血之热,大枣肉黄皮红其意从脾达营,生姜色黄味辛其意从胃达卫,甘草坐镇中州,调和诸药,五味共凑调和营卫之功。
  东汉时一两为现在13.92克,古方一剂三服,每一服桂枝合一两也就是13.92克,现在开方子一般都是一剂一服,桂枝的药量一般都在10至15克之间。其它各药都是如此。
  汤药的服法也很有讲究,古时都是一次煎三升,先服一升,东汉时一升相当于现在200毫升,但是桂枝汤喝了之后,过一会儿,要喝一碗热粥,借助粥的热力以帮助汤药发汗,这是因为桂枝汤没有发汗的作用,要靠粥的热力帮助它发汗,不过其它汤药一般不用喝热粥,而发汗又不能大发,不能如水流漓,那样的话邪气发不出去,还会造成身体更加虚损,要微有汗出,这样病去而正不伤。
  服一升之后,如果病不见轻,过一两小时再服一升,如果病还不除,再服一升,半日内把三服喝完,病重的话,可以连着煎几剂,一日一夜不间断的服,直到病除为止,但在服药期间要忌嘴,俗话说:病人不忌嘴,医生跑断腿。一般生病不能吃生的、冷的、粘的、滑的、辣的、臭的、坏的、酒肉之类的食物,那样会加重病情,而且药物也发挥不了作用。下面我们举一个桂枝汤症的案例。
  《经方实验录》里记载这样一个医案,这个病人叫杨兆彭,当时是夏天,天气炎热,热的杨兆彭混身是汗,他就打开窗户睡觉,而风通过窗户吹了进来,他感觉很凉爽,就睡熟了,到了半夜感觉冷了,就赶紧盖着被子睡,可是盖着被子还是冷,这就叫恶寒,说明已经生病了,恶寒为太阳证,又因其头出汗,手足心也出汗,背部汗不多,周身汗也不多,但是出汗为中风证,而伤寒证哪里都不出汗,所以这个病为太阳病中风证就要用桂枝汤。曹颖甫给他开了桂枝汤原方,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杨兆彭喝了这个药病就好了。

  日期:2016-07-30 12:40:22
  我们说了风伤卫,再来说一下寒伤营,寒伤营就是伤寒。
  仲景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卫气俱有收敛作用,寒气也是收敛的作用,寒气和卫气是同道中人,两个合在一起战胜了营血,营卫失衡出现恶;,寒气增加了卫气的收敛作用,使血液流通之道收缩,流通不畅,不通则痛,出现了体痛;肺藏卫气,卫气收敛之力过大,造成肺胃之气不能下降,出现呕逆;由于寒气使卫气的收敛之力增加,使血管变紧了,这时脉象就是紧的,所以脉阴阳俱紧。
  既然是伤了寒气,我们就要把寒气给赶出去,以恢复营卫的平衡,把寒邪发出去,我们就就要用麻黄汤。
  仲景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渣,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喝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汤要先煎麻黄,去上沫,然后在纳诸药,因为麻黄发汗之力甚猛,去上沫减少其发汗之力。
  麻黄汤有麻黄、桂枝、甘草、杏仁四味药组成,麻黄发汗以去寒,桂枝温通经脉,杏仁降肺气而止喘,甘草调和诸药。四味合力共凑去寒之功。下面我们举一个伤寒的案例。

  《经方实验录》记载一人名叫黄汉栋,在寒冬的夜间,冒寒行于风雪之中,因而感寒,出现恶寒,有时欲呕吐,脉浮紧,这些都是伤寒症状,曹颖甫给其开麻黄三钱,桂枝三钱,杏仁三钱,甘草钱半,汉栋服后汗出而愈。其中又记载一案,一人发热,恶寒,无汗,头痛,显然为伤寒麻黄汤证,于是给他开了麻黄汤,麻黄和桂枝都用三钱,病人服后,没有一点反应,这是曹颖甫的徒弟佐景治疗的病人,佐景以为是医院给的药量不够,让患者去药铺买药,而患者服了药铺的药,还是没反应,佐景认为他就是麻黄汤证,服麻黄汤不应该不出汗而解,一直想不明白就问他是干什么工作的,没想到这哥们是拉黄包车的,拉黄包车是体力活,这哥们身体健壮,一般不容易被风寒所伤,只有大风大寒才能伤到他,又因其身体壮实,风寒进入其体内之后,不易出来,这时就要加大药量才能胜病。所以中医开方用药一定要因人而异。

  日期:2016-07-30 15:27:28
  我们讲了风伤卫为中风,用桂枝汤;寒伤营为伤寒,用麻黄汤。可有时即伤寒又中风为风寒双感证,这就要即用桂枝汤又用麻黄汤,为桂枝麻黄各半汤。
  仲景说: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人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