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这样学(二)内功篇『黄帝内经』》
第26节

作者: 归然子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凡是质重的密度都很大,密度大的一般都很坚硬,石膏质重却易碎,而且碎后皆是纵向的,无一横向的,纵和横是相克的,热邪是横溢的,石膏之纵向正好克热之横溢。
  《本经》记载:石膏味辛,性微寒。微寒也就是凉,凉又怎么能除大热呢?关建还有味辛,辛者能散,其能把热给凉散了,主要还有质重,重者能降,其能把浮越之亢阳给镇摄下去,就好比从炎热的夏天进入了凉爽的秋天,石膏的辛散好比秋天凉爽的风,其镇摄之性犹如秋天的肃降之气,在炎炎夏日如果吹着凉爽的风,在冲个凉水澡你说还会热吗?
  《神农本草经》记载:石膏,味辛,性微凉。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
  日期:2016-06-14 22:45:05
  第二十三味  知母

  上一味讲了白虎汤清热,白虎汤除热的主要是石膏和知母,石膏清散热邪之功甚宏,可为什么要配知母呢?
  当人体内热盛的时候,大热会伤人体阴液,石膏能除人体大热防止阳热伤阴但不能复人体阴液,而知母却能滋阴清热。
  知母非常的耐旱,其根掘出随生,须枯燥之时才死亡,我们知道耐旱的植物自身含有的津液比较多,比如仙人掌,知母耐旱,其根掘出还能生,直至干枯才死,可见其含津液之多,生机之旺。知母之阴液就能补人身之阴液。
  知母色黄白,黄入胃,白入肺,人之热先从肺开始热,肺热就会耗津伤液造成大渴引饮,肺热下一步就会传为胃热,所以《伤寒论》里白虎汤之后就要用承气汤,白虎清肺热,承气泻胃热,知母色黄白入肺胃,能清胃之热亦能清肺之热。亦补肺胃之津。

  《神农本草经》记载:知母,味苦,性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日期:2016-06-17 22:34:46
  第二十四味  滑石
  天地之金石草木虫兽皆可为药,而石类药五行属金,金之性凉,所以石类药一般都能除热,滑石亦为石类药中常用之药,味淡,性凉,亦主身热。
  滑石之所以名为滑石,就是因为它滑,不仅滑而且还很软,是已知最软的矿物质,用指甲在滑石上面都能留划痕,可见其有多软,我们知道石类一般都很硬,可滑石却很软,其刚生成时像泥一样柔软,这是因为地中的热气使它变软的,也就是说它遇热能变软滑,我们衣服上有油污就可以用滑石除去,把滑石洒在油污上,然后用熨斗烙一下,油污就能被除去,这说明滑石在加热后能够去油污。

  滑石洁白如雪,腻滑而软,因其滑腻之性就能通利人身窍络,所以其能治女子乳汁不通;色白味淡,有淡渗之力,又能通利窍络,所以能治癃闭,利小便,凡因热小便不利者,一般都要用滑石,即去热又利小便。
  又因其遇热能去油污,所以当人身发热的时候,滑石遇见人身之热就能去人身之污,胃为六腑之长,消化水谷,实乃藏污之地,所以《本经》说其荡胃中积聚。
  《神农本草经〉记载:滑石,味甘,性寒。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
  日期:2016-06-19 19:44:30
  第二十五味  大黄
  用药如用兵,中医开方子就好比调兵遣将,一个方子有兵有将,俗语云:兵在精不在多,将在谋不在勇。兵在精不在多这个绝对正确,但是将不仅在谋还要在勇,有谋无勇的那是军师,有勇无谋的那是猛汉。
  上战场拿刀对砍的拼命这个绝对需要勇,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如果无勇见义都不敢为更何况是在战场上对砍呢?当然了,做为将军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对砍,还要带队冲锋要是没勇能行吗?其实如果你够勇,也可以百战不败。比如项羽,打仗基本靠勇,平生无一败绩。因为项羽确实勇(力拔山兮气盖世)。

  大黄就被称为药中将军,将军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开疆拓土,平定祸乱。基本上干的都是拼命的事,也都是大事,解决的都是能动摇国家根本的事。
  《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味苦,性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看看大黄的主治为下瘀血,破症瘕,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治的都是顽疾,这些顽疾犹国之乱贼,若不派一大将怎能讨平,而大黄就有平贼之能。
  大黄味苦,性寒,其苦寒之性善于攻下,色黄气香,入脾胃可以荡涤肠胃,仲景诸承气汤皆用大黄以荡涤肠胃。其又能入血分,善于攻下淤血,仲景下淤血汤、抵挡汤皆用其攻淤血,又治因热上逆之吐血和流鼻血。
  日期:2016-06-20 21:09:40
  第二十六味  黄连
  谚语有云: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可见黄连之苦。
  黄连根株丛延,蔓引相连,很多根连在一起,因其色黄故名黄连。不仅根黄,其花、实皆黄,黄为土之色,秉土之德,其开花于四月,结实于六月,七月其根长实在,六、七月为太阴湿土当令之时,黄连能在湿盛之时结实长根,可见其能胜湿,胜湿者燥,盛夏属火,火之味苦,盛夏炎热,抗热者寒,一般盛夏生成之药性寒,严冬生成之药性热(比如附子),所以黄连味苦而燥,性寒。
  燥能胜湿,寒能除热,一般除热之药不能去湿,去湿之药必生热,唯黄连即能除湿又能除热,能愈湿热之疾。《本经》载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目不明乃湿热在上者,治肠澼,腹痛,下痢乃湿热在中者,治妇人阴中肿痛为湿热在下者。
  黄连味苦,性寒,苦为火之味,能入心除心火,清血分之热,仲景泻心汤皆用黄连。

  日期:2016-06-21 23:06:04
  第二十七味  黄芩
  上一味讲了黄连,这一味我们讲黄芩。黄芩和黄连都姓黄好像一对兄弟,都能清热,也经常在一起使用,但是却各有神功。
  黄连色黄味苦,清心火,泻血分之热。
  黄芩也是色黄,但黄中带青,青色入肝胆,所以黄芩清少阳胆火,仲景治少阳病的小柴胡汤就用黄芩来清少阳胆火。
  黄芩不仅色青黄而且中空,人身脏腑中空的就是肺,肺空而藏气,所以黄芩也清气分之热。
  黄连清心火,清血分之热;黄芩清胆火,清气分之热。一个清气分,一个清血分,两个合在一起气分血分都清了,所以仲景的泻心汤黄连和黄芩并用。
  证明黄芩清气分之热有一个很好的医案,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时珍记录自己生病的案例,李时珍说:在自己二十多岁的时候,因感冒时间长了,又犯了戒,造成骨蒸发热,肌肤如火之燎,大夏天的烦躁口渴不解,搞得自己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吃了很多清热药,过了一个多月了还没好,自以为无药可救必死无疑了,可这是他爸想到名医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且白天严重的属于气分热,宜一味黄芩饮,以泻肺经气分之热。他爸就给他煎了一剂一味黄芩汤,吃了以后第二天身热尽退。李时珍盛赞到: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