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这样学(二)内功篇『黄帝内经』》
第24节

作者: 归然子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半夏和夏枯草都是在夏天枯萎,夏枯草用的是茎叶,而半夏用的是根,夏枯草的茎叶在阳生的日子里生长所以能升阳,半夏的根却是在其植株枯萎之后才迅速生长(五月采者虚小,八月采者实大),其植株在阳极阴生之时枯萎,植株的枯萎就好比收藏,也就是说半夏这时把阳气收藏在根部,其根开始收阳入阴,所以半夏的根能降阳入阴。
  我们入睡就是一个降阳入阴的过程,人与天地相应,当天地的阳(太阳)降到地下之后,我们人身的阳也随太阳降到下面入阴中,所以天黑之后我们就会瞌睡,瞌睡的外在表现就是打呵欠,为什么会打呵欠呢?入睡时是阳下降入阴中,阳往下降,但是你不睡,就要把往下降的阳升上来,就行成了伸懒腰,打呵欠。半夏能降阳入阴,所以能治疗失眠,《内经》里面的半夏秫米汤就是治疗失眠之良方。

  半夏味辛,辛乃秋之气,秋气下降,半夏就具有下降之行,能降逆止呕,我们人身是脾升胃降,胃降才能消化食物,从下面排出去,胃气不降就会上逆,从上面排出去,形成呕吐,半夏有下降之性,就能治疗呕吐,仲景的小半夏汤就是治呕名方,其方为半夏和生姜两味药组成,降逆止呕其功甚宏。

  《神农本草经》记载,半夏,味辛,性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日期:2016-06-05 16:24:06
  第十五味  人参
  人参可以说是中药里的NO.1,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多人不认可中医,但是却没有人不认可人参的,都知道人参是个好东西,在关键的时候能救命,很多人也因此都想弄点,但是又弄不到,为什么?稀少啊,物以稀为贵,但是物又以贵为稀,前句话的意思是因为稀所以贵,后句话的意思是因为贵所以稀。为什么贵重的东西都稀少呢?因为贵重的东西都是禀天地之精华所生,天地之精华本来就不多,所以化生的东西就很少,又因为是精华,所以又少又贵。而人参就是其中的一员,下面我们看看人参是怎样化生的。

  人参生于东北,我们都讲道地药材,也就是说药材有它的特产地,东北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前面我们讲《内经》的时候说过:北方如冬天,东方如春天,南方如夏天,西方如秋天,东北方是从冬天走向春天的一个点,冬天为阴,阴中生阳,这一阳生出来就成了春天,而东北就是一个出阴入阳的地方,这个地方就好比一颗种子的萌芽状态,是生命的开始,所以非常的重要,我朝的解放战争就是从东北开始打的,只要拿下了东北,基本上就走向了胜利,所以***才派得力战将林彪出马。而我国的首都北京就在我国的东北方。从古至今我国的首都一般都在北方,在南方的都不会长久。

  按五脏与方位的划分,北方属肾,肾为先天之本,为人身力量的源泉,肾好身体才更好,而我国的北方就好比我们人身的肾,只要守住了北方这个“肾”,我们的国家这个“身体”基本就不会有太大问题,所以历代一般都把首都放在北方来“固肾”。

  我们说了东北是一个出阴入阳的地方,那这个地方即含阴又含阳,人参就具有这样的性格,人参生于山谷,其体为阴,又生长在树之下,怕见太阳,这说明其自身的阳气旺,就好比我们人体内阳气旺怕热的时候,喜欢躲在树荫下乘凉,怕见太阳,所以人参即能补人身之阴,又能补人身之阳,但这个阴阳为初生之阴阳,为元阴元阳,所以人参的补力是从内往外补,而且补力比较大。
  人参味甘,一桠五叶,甘为土之味,土含四象,五叶为五脏,所以《本经》说其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
  古方里用的人参一般为上党的人参,称为党参,但然了党参没有东北的人参补力大。
  《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日期:2016-06-06 22:07:11

  第十六味  黄芪
  黄芪和人参都为补气之药。黄帝曰:人之所有,气与血耳。可见气在人身之重要,而这两味补气药也就成了中药中常用之药,人参含有津液能补阴也能补阳,可以补气补血,其补气主要补元气,补内在之气;黄芪比人参显的干燥,质轻,性升,补外在之气,补大气。
  黄芪和人参都产于北方,北方为阴,阴中生阳,这一阳化生了气,所以入气分之药大都生于北方。当然了南方为阳,阳中生阴,那入血分的药一般就产于南方了。其实这都是太极图之理,悟透了太极图也就明白了中华文化,明白了天地之理。
  黄芪味甘,性温,黄芪用的是根,其根很长,入土很深,可见其得土中水气之盛,其根茎独上独下,皆无分枝,而且中央黄,次层白,甘为土之味,黄为土之色,白为肺之色,黄芪入中土脾胃直向上而行入肺补肺之气,肺藏气而主皮毛,肺气足则人外在之气足,体表固,所以黄芪能固表。
  黄芪能固表,则表虚汗出能止,又因表虚受邪不能鼓邪外出,服用黄芪又能发汗。黄芪能补气内托,生血生肌,可以内托排脓,为疮痈之圣药。因其善补为补药之长,所以名为黄耆(耆则长也),俗称黄芪。
  《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芪,味甘,性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日期:2016-06-07 21:05:11

  第十七味  当归
  我们讲过---人身也就气和血而已,气以煦之,血以濡之,好像人身补足了气血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我们讲了黄芪善补气,而当归却善于补血,一补气,一补血,二药合在一起可谓是黄金搭档,因此很多医生开方基本上就是芪不离归,归不离芪,总以为二药并用,气血双补,可以无往而不胜,其实治病没这么简单,如果补补气血就能搞定百病,那也太小儿科了,如果你研究一下经方,就会发现经方基本上就没有归芪同用的,至于是该用当归,还是该用黄芪,主要看症状而定。不过黄芪补气,当归补血却是事实。

  当归味甘,次苦,次辛,性温,甘入脾胃,苦入心,人身之血为脾胃化水谷取汁,得心火化赤色而为血,化血之后溢于脉中,流通全身而藏于肝。当归体滑润含有汁液,味甘苦,入脾胃取汁入心,得心火之气化赤为血,是其生血之理,又其性温为肝木之气,与肝相应,而肝藏血,且血之性温,其性与血颇合。甘苦之后含有辛味,辛甘发散具有流通之性,当归不仅能生血而且也能行血,可使气血各归其所,故名当归。

  《神农本草经》记载:当归,味甘,性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
  日期:2016-06-09 11:27:51
  第十八味  地黄
  中医方里有一补血良方名四物汤,也就是有四味补血的药组成,分别是川芎、白芍、当归和地黄,白芍和当归我们已经讲过了,其性与血相应都有补血的作用,而地黄补血之力更胜前二药,因为地黄不仅能补血还能填精补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