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余晖 蜀汉帝国的最后十年》
第9节

作者: 陟云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这一阶段姜维的军事活动中,除了北伐以外尚有一次国内用兵,即公元247年平定汶山平康夷作乱。这不是姜维第一次来汶山,以前因胡乱点评国家大事的廖立曾被迁徙于此,并且姜维以往率偏军路过时曾经受高层嘱托看望过廖立(廖立传称姜维为监军,可见至少是四年以前的事),发现廖立大嘴巴的毛病还未改掉,于是高层放弃了启用廖立的打算。汶山在蜀汉属偏远郡县,平康夷作乱当然有地理因素的原因,但根子恐怕还在赋税征得太急刑法太峻所致,所幸此次作乱蔓延范围并不大,因此姜维能够快速平定。

  公元250年至费祎被刺前的这三年,姜维没有任何军事举措。前面说过,姜维的用兵一向非常讲究时机,这几年的时间魏国司马懿重掌大权,并传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朝中无人能治,而友邦东吴又内斗不休,仅求划江而治无暇他顾,再加上费祎的裁制姜维只有暂时偃旗息鼓。
  日期:2015-12-08 17:42:16
  17
  费祎死后姜维终于可以不看费祎的脸色而出兵了,但他所能利用的军力仍极为有限。蜀汉常年的兵员维持在十万人左右,防卫重点主要是首都成都和东北南三大军区。成都作为蜀汉最大的都市,有万人左右的常设员额。蜀汉东面与孙吴接壤,主要兵力布防在江州、永安一线,并设江州都督、永安都督予以镇守。李严、陈到、宗预、邓芝、阎宇、罗宪等人先后担任这一地区的防务。之所以要设两个都督,是基于这一地区独特的地理形势而来。战国时秦军翻越大巴山,在司马错、张仪带领下进入古巴国,并最终设立巴郡,辖境约当今天的瞿塘峡以西、大巴山、米仓山以南、阆中与泸州一线之东及贵州赤水、重庆南川、綦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等到东汉末年,割据益州的刘璋为了方便治理这一地区,将巴郡分为三部:巴郡(治所安汉,今四川南充)、永宁郡(治江州,今重庆渝中)及固陵郡(治鱼复,今重庆奉节)。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璋又改巴郡为巴西郡,固陵郡改为巴东郡,永宁郡改为巴郡,此即为三巴郡的由来。第二年又在涪陵豪强的要求下分巴东郡设立巴东属国。蜀汉承袭了巴地四郡的格局,只不过将巴东郡的治所鱼复改名为白帝,又于公元248年将巴东属国更名为涪陵郡。永安都督与吴之西陵郡接壤,地位十分重要,辖地仅有巴东一郡(公元248年邓芝任江州都督时曾讨平涪陵国人反叛,可见涪陵郡不属永安都督管辖)。诸葛亮死后吴国增加巴丘的守卫,蜀汉相应也加强了这一地区的兵力,从重要性上考虑,兵力配置亦不当少于万人。南中是蜀汉地缘统治比较薄弱的地区,南中豪强受汉文化影响较浅,因此屡屡作乱,益州郡雍闿等人接受吴国的封号并擒郡守张裔送往吴国,越巂郡则高定叛乱于先,叟夷斩杀太守龚禄、焦璜于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越巂郡太守只敢常驻离郡中八百里远的安上县,其郡已名存实亡。诸葛亮虽说重用南中豪酋出任官职,但南中仍散有军队驻防,统归庲降都督管辖。此外各郡还配有少量郡兵,以上几项相计,兵力已有四万人左右,与司马昭伐蜀之前的估计相当。汉中作为与魏国毗邻的前线,阳安关等地是重要要塞,亦当驻有相当兵力,因此姜维出兵北伐,所能动用的军力不过四万人。

  姜维率众进入陇西,这次他从石营(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出发,经过董亭(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而进逼南安豲道(《资治通鉴》记为狄道,按狄道不在南安郡,疑为豲道之误)。此次出兵有一点非常有利,就是陇上的麦子即将成熟。只要他能够坚持到麦熟时候,就不愁数万大军短时间内的粮秣补给,持续作战时间也相应延长。因此姜维攻势非常猛烈,给魏国方面造成很大压力。
  姜维在出兵前得到了吴国辅政大臣诸葛恪的响应。诸葛恪因为去年冬天东兴之战的胜利,被加封为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自信心已经达到极点——连大帝孙权咬牙切齿的韩综都已被我斩杀,还有谁能挡住前进的步伐?诸葛恪看朝中大臣一个个都拉着脸不吭声,更有几个不识好歹的大臣居然跳出来反对,顿时十二分地不悦。他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用以批判那些老顽固们陈腐的思想。他首先立论说:“敌国之间的吞并攻伐,就好比仇人之间想要除掉对方。留下仇人而任他发展,祸患不降临到自己则一定会贻害后人,因此一定要有深谋远虑。”接着他援引战国时秦吞六国的例子来说明三国之间的形势,并进一步阐述伐魏的有利因素。为了打破朝中老臣们的幻想,他又用汉高祖出兵中原及荆邯劝告割据蜀地公孙述的进取、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三个例子来谆谆教诲那些不开窍的人——所谓不换思想就换人,不堪重任请走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至此无人能够制止诸葛恪的疯狂,三月他大发全国郡兵,集聚了号称二十万人的大军进攻魏国,只留下好友滕胤掌统留事。

  日期:2015-12-09 20:12:22
  18

  诸葛恪率军进逼淮南,手下有将领给他出主意说:“现在我们大军深入敌境,在作战区域内的百姓一定会避战远走,这样我们士兵劳顿但收获不大。现在魏国人建立的新城(今合肥市庐阳区)地当要冲,只要围困新城,新城守将一定会向上面求救。这样我军以逸待劳,一定会有大的收获。”诸葛恪听从了这个建议,于是在当年五月悉发众军围困新城。
  汉、吴东西齐取,魏国震动。主政的大将军司马师问掾属虞松:“现在东西两方都有战事,情势急切,主持军务的各位将领士气不振,究竟该怎么办?”
  虞松对时局看得十分透彻,他这样回答司马师:“当年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时,吴楚进军甚急而周亚夫在昌邑坚守不动,吴楚攻坚不克最终失败,所以有些事情似弱实强,应该仔细查考。现在诸葛恪率领他的精锐部众进入淮南,兵力足以在淮南横行,而他却只是围攻新城,不过是打算与我们在此决战罢了。只要他攻城不拔,而我军又不与他交战,吴军必定会师老兵疲,到那时情势可使他引兵自退,现在我军诸将没有径直进军与其交战,有利于您接下来的用兵。而西面的姜维虽有重并且与诸葛恪相互呼应,但他并非深根之寇,只不过因为我军并力向东导致西方防守空虚罢了。现在如果让关中的军队倍道兼行,出其不意,让姜维在今年夏熟时无法得到粮草补给,他必将退走。”司马师因之称善,令防卫淮南地区的毌丘俭按兵不动,用新城来拖住诸葛恪,而在西面让郭淮、陈泰糜集关中全部军队,全力以赴解豲道之围。

  虞松对形势的观察可谓一针见血。吴国兵力雄厚,江淮一带水网密集,粮食补给不难,但因远来是客,因此期望一战成功。如果魏国下令太尉司马孚的大军与其决战,则胜负殊难预料。虞松建议顿兵不进,正合孙子“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见解。但这样的计划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保证新城不失且能拖住吴军。虞松既有如此打算,当是对守城将领张特有充分了解。蜀汉的粮食补给线太长且蜀道崎岖难行,这就决定了姜维势必不能久驻,只要让他断了抢收夏麦的机会她便只有撤军一途。因此东西两方一缓一急,正见虞松眼光之老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