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机的真相:刘伯温的神奇预言》
第23节作者:
华胥公子 日期:2014-04-24 08:46:19
◆致命的约定
根据情报,朱元璋得知陈友谅分水路和陆路两路大军来袭,以水军为主力,并将水军分成两支:一支走江东(今南京市鼓楼区),去江东木桥跟康茂才碰头,另一支走新河口(今南京市浦口区)。陈友谅以一贯行军神速的作风,已经到了江宁镇(今南京市江宁区)驻扎。
如果你知道今天的江宁区离南京市中心鼓楼区有多远,你就知道陈友谅离朱元璋有多远了。
一场陈友谅与朱元璋的贴身肉搏战即将开始。
在准确地掌握了陈友谅的军事情报后,朱元璋与刘伯温对陈友谅的军事安排立即作出了分析:
陈友谅终究还没傻到底,虽然康茂才是他的老乡没错,但毕竟是对手的人,为防康茂才有诈,陈友谅来了一招“双管齐下”——走新河口的这支水军就是他为走江东的那支水军买的保险,很明显,他还不想孤注一掷,留了一手。
但事实证明,保险也是没有用的,因为没有人愿意承担这种风险。所有的风险到后来都将由自己买单。
正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针对陈友谅水军兵分两路的做法,朱元璋也不是吃素的,立即作出了部署:下令将江东木桥在一夜之间全部改成铁石建造的桥,务必要达到固若金汤的程度,以阻挡陈友谅的水军登陆。又下令在新河口跨水筑虎口城,并派重兵把守。
西方有句俗语叫“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然而,大敌当前,效率不仅决定胜利,更决定生死。为保工程高效完成,朱元璋命令两大工程负责人签署军令状:必须在次日天亮之前完成指定工作目标,不然人头落地!
日期:2014-04-24 08:46:47
这么庞大的工程,又是跨水作业,而且时间只有一晚上,在没有机械的当年,全靠人力,难度可想而知。
两大工程的包工头尽管压力很大,但也没办法,上级的命令不能不听,上吧!
这还只是军事防御工程的问题,还有兵力部署的问题。
根据应天的地形条件,朱元璋作了如下安排:冯国胜、常遇春率三万人埋伏于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侧;徐达率兵埋伏于南门外。赵德胜率兵横跨新河(今南京城西南)驻虎口城;杨璟驻兵大胜港(今南京城西南15里),张德胜、朱虎率水师出龙江关(今南京兴中门外)作为策应。
后面这三支人马都布置在水域,原因是朱元璋为了防止陈友谅水军通过沿南京西面城墙流到长江的那些狭窄的河港网络靠近南京城墙。
手下安排好了,老大也不能闲着,朱元璋自率主力埋伏于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俯瞰长江和整个战区。同时派胡大海从婺州、衢州率兵西攻信州(今江西上饶),威胁并牵制陈友谅侧后方。
朱元璋下令,挥动红旗表示敌军的到来,挥动黄旗时则是命令石灰山的部队出击。水军被派往下游,陆军则到达指定地点,等待天亮。
坑都挖好了,就等陈友谅来跳了。
6月23日,陈友谅率舰队抵达大胜港。
前几天,他已经在沿途攻下了朱元璋的太平、采石,这一次,他同样志在必得。
日期:2014-04-24 21:24:37
事实上,陈友谅之所以这么牛气冲天,就是因为他一路打过来已经打出了气势,打出了自信。
就在6月11日,陈友谅的舰队抵达太平(今安徽当涂),朱元璋手下大将花云和义子朱文逊奉命率3000兵力镇守城池。面对陈友谅来势汹汹的强大水军,他们不但拒不投降,而且还负隅顽抗,摆明了要跟陈友谅死磕下去。
这就很不给面子了,要知道陈友谅上次池州之败已经很丢面子了,这次就是专门奔着报仇来的,太平城是沿江直下要攻下的第一座城,如果还像上次一样攻不下来,还要不要混了?
陈友谅相当恼火,命令士兵向对陆上的城墙猛攻,不料三天下来,太平城纹丝不动。
陈友谅怒了,后果很严重。
开玩笑,这座城也攻不下来,还报哪门子仇?这事儿就是脸皮比城墙还厚也没法忍。于是下令用更高更大的战船去突击太平城面对江面的城墙,让士兵从高的船尾爬上城墙,他相信,只要士兵爬上了城墙,他们就能占领城池。
他的决定是对的——因为他的战船实在太高级,太超乎人的想象。
如果你知道明朝有名的“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有多庞大,有多豪华,你就应该知道这些船的模型和技术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陈友谅造好了船,几十年之后把郑和先生送上了七下西洋之路,成就了他的一世光荣与辉煌。
因为,陈友谅的船实在堪称是后世造船行业的楷模。
(未完待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