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由鬼到神,出身武术世家、25年习武经历,谈谈真实的武功》
第7节

作者: 龙凤珮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1-18 11:47:00
  (一天没上网,看到这么多回帖,很是惊讶,感谢各位兄弟的捧场,在此一并感谢。我尽量写出我所知,我所悟,天涯交心,海纳知己。)
  这次群架,事后我和阿勇、志刚都当着二舅的面做了深刻的检讨。当然在学校做检查也是不可避免的,学校专门开了一次批判大会,所有参与打架的人都上台念检查,什么“我错了”“我深刻忏悔”“我对不起父母”“我对不起老师”“洗心革面”“脱胎换骨”,估计上学时写过检查的人都会用这几句。
  我们更在意的是在武馆里的检讨。
  首先是志刚,
  志刚在我和阿勇不在身边、势单力孤的情况下竟然敢冲撞对方三名高手,我晓得志刚肯定是被气急了,否则以志刚的脾气一般不会发怒。但这恰恰是习武者最要命的地方。
  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凡是习武的人脾气都火爆,高手和低手的境界就体现在脾气的自控上。高手带慈气,不怒自威;低手带煞气,厄运自来。

  忍字头上一把刀,老一辈的师父传授武功都会看人品,人品不好的即便身体素质再好也不会教,因为教你就是害你,一分本领一分傲气,本来只是个偷鸡摸狗的小混混,学了功夫就可能变成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自毁其身。
  所以二舅当初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就教育我们:“别觉得自己练了几手就出去招摇,我告诉你们,谁浪荡谁挨揍!老老实实,能忍则忍,别显摆,别逞能,凡是被打死的、打残的,都是认为自己会两下子,认为自己有功夫、了不起。”
  所以平时,我们从不惹事。这次是对方欺人太甚,憨厚的志刚都受不了了,但他没讲战术,敌众我寡,应该先装孙子,再逞大爷,他一出击,不但自己挨揍,还连累班上的其他男生。
  第二个是我作检讨。
  大概是自幼缺少母爱的缘故,我一直有怜香惜玉的性格。当我在操场上打斗奔跑时其实眼睛的余光已经扫到那几个女生了,但我太大意了,不认为一个女生能恶毒到这种程度,殊不知“最毒莫过妇人心”,照这状态下去,以后我万一当了警察如果遇到个漂亮的女逃犯,我让人家闷倒煮了都不知道。

  从那一刻,我坚定了“男女平等”的治国信念。
  第三个作检讨的是阿勇。
  阿勇打人太狠,用他经常自吹的话来讲就是:“我先一拳封住你的眼睛,再一脚踢你的裆部,低个儿我给你一肘,高个儿我给你一膝,我看你还能不能动!”
  这厮打人都是致伤致残的招儿,一旦进入搏击状态就忘了自我,为此二舅已经反复敲打过他多次了。
  有一次在武馆对练,阿勇和一个新来的学员对打,一脚蹬在人家胸口上,对方倒地半天起不来。
  二舅气坏了,带上拳套,对阿勇说:“来,你和我打。”

  阿勇迟疑了一下,竟然接受挑战。
  阿勇刚端好拳,二舅的鞭腿就过来了,阿勇根本接不住,两腿全都砸在了脑袋上,尽管阿勇用拳套护裆,但还是滚下拳台。
  “舒服吗?打弱者永远不光彩!”二舅骂他。
  阿勇憋红的脑袋使劲点了点。
  有些没练过散打的人刚来武馆时会问:“为什么非要带拳套?”有些观众在看竞技比赛时也会纳闷:“带拳套干什么?直接用手打不就完了吗?”
  拳套是正规训练和正规比赛必用的道具,这是保护拳手的有效方式。
  人的拳头是很硬的,一拳打过去,如果直接命中,对方很容易皮开肉绽,拳套起到了力的分解和化散作用,正式比赛不是街头打架非要弄得头破血流,即便这样遇到力量大的拳手,隔着拳套也能把对方的眉棱骨打裂。
  基于这个原理,八九十年代一些混社会的人发明了橡胶锤,打人时用橡胶锤砸,外表看不出任何伤痕,五脏六腑却受了重重的内伤。
  日期:2014-11-18 13:17:00
  第一次正式比赛

  高考前夕,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尤其像我这种醉心武学的人,对数学和几何简直能被逼疯了。到现在为止能想起来的高中数学只有这么几个词“赛因(sin)”“侯赛因(cos)”,是因为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所以要标注一下“萨达姆侯赛因”吗?我只能用这种神思迷离的联想打发我的数理困境。
  那时所有同学都在通宵达旦、点灯熬油地拼,尤其到了半夜,教导主任催促大家关灯睡觉,大家从自习室里退出来又跑到校园路灯底下看书。这也是一种功夫,功到自然成。
  阿勇基本属于破罐子破摔那种了,他和我不同,我是偏科,他不偏,他是所有科目都不及格,均衡地保持在50分以下。
  每当我和志刚废寝忘食地做卷子时,他就会拉着我们去练对打。

  他实在无聊,他的人生目标是当天下第一高手,然后开一个最大的武馆,成为一代宗师。
  所以在成为宗师之前的高中这个阶段,他的生活只有喝酒、撩情和街上的混混打成一片。
  阿勇的家境很好,父亲是我们那里一家叫“宫宵宾馆”的娱乐场所老板,人家不缺钱,男人有钱,再会点功夫,身边就不缺狐朋狗友和红颜知己。所以这哥们最后半年几乎天天请病假,不是胃病就是肠炎,要么就是神经衰弱,总之能给自己安上的病全齐了。我们上课时,他就趴在宿舍看小说或者骑着他爹给他新买的变速自行车带着自暴自弃的女同学满街转。
  有一次我正在上课,阿勇突然敲门进入教室。
  “老师,我找一下段晓东。”

  我看了志刚一眼,以为这小子又在外面打架了,跑回来搬救兵。
  “好消息,好消息!”我刚走出来,阿勇就亢奋地喊。
  “什么事?”
  阿勇挥了挥拳头:“我刚才去二舅的武馆了,二舅说有请柬。”

  “什么请柬?”
  “武林大会,铁帽子王。”
  武术界同仁都知道一件事,在九十年代,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过各种名头的比武赛事,虽然规模没有现在这么大,但对于武林中兴的时代来讲,也是各位习武者的幸事。
  我赶忙问:“在哪里?”
  “沧州!”
  我挠挠脑袋:“沧州,是武松发配的那个地方吗?”
  “靠!武松发配的是景阳冈,林冲发配的才是沧州,你小说怎么看的啊?”
  尽管这厮也是一知半解,但当时我们还是心花怒放,迫不及待地又将志刚喊了出来。

  老师的眼神已经迷茫了,在她眼里,我们已不可救药。
  九十年代初的“铁帽子王”争夺赛,河北那边的朋友比较熟悉。那时还没有体育总局、武术协会之类正规化大规模组织赛,比赛都是几个武馆教练撺掇,然后发请柬以武会友,目的就是检验一下各地的真功夫,互通有无,各自增进。
  当然比赛完了之后,胜者将名声大噪,学徒自然不请自来。
  二舅对此事感觉模棱两可,他和外公商量了一夜,研究是否要参赛。
  江湖水深,成败是小,后劲太大,万一被人家劈头盖脸揍一顿,今后这武馆还怎么开?
  自古讲究“南拳北腿”。为什么这样讲?
  北方人个子高,腿长,动作幅度大,非常刚猛,如长拳、八极拳,都是大刀阔斧的动作;南方人个子娇小,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动作短小精干,如咏春。所以南拳精妙,北腿凶猛,此谓“南拳北腿”。
  南方人首先在身形上就不占优势,千万不要说什么个子小更容易躲避,真到了硬碰硬的比赛,体重是很重要的,否则现代竞技比赛就不会有“重量级”一说了!
  同级别的和同级别的打,比如你65K,我也65K,咱俩是一个重量级的,这样才能比划,如果我觉得我牛笔,非要和70K乃至70K以上的人打,那就叫“越级赛”了。
  只有争夺功夫王或散打王时才会出现越级赛,也就是必须比出个天下第一。

  日期:2014-11-18 13:53:00
  好多没学过功夫的人对这个“重量级”都不太理解:这玩意有这么厉害吗?小个子打大力士,大力士行动缓慢,小个子腾挪辗转,打得大个子团团转不是很好吗?
  我想说这还是武侠小说或者武侠电影看多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你65公斤,他80公斤,你打他一拳,他至多晃一晃,他要是一拳勒在你脑门子上,你基本就休克了。再说腿上功夫,你踹人家一脚,轻描淡写,人家给你一腿,你就可能飞出去。接都接不住!
  拳和脚都是重力加速度,质量在速度的催化下会转化成强大的击打力,一片叶子和一块石头从空中落下哪个更有杀伤力?道理不言而喻。

  “四两拨千斤”诚可贵,“休克和流血”价更高,习武之人还是现实点好,武侠片中那种小帅哥折扇纶巾瞬间击倒黑大汉的情景在现实中很难发生。
  有人说:“体重和灵活度肯定成反比啊,越重的人肯定越不灵活!”
  这句话没错,但如果体重较高的人能够用抗击打能力和拳腿的技击力量弥补他动作速度的不足,那胜算就在体重较高一方了。
  少林功里的金钟罩和铁布衫练的就是抗击打能力。
  当然没有传说中那么神,什么刀枪不入之类都是瞎扯,再厉害的功夫也得遵循物理定律和生物学定律,人身都是肉长成,一刀捅进去哗哗流血是必须的。少林功里的长枪顶在咽喉处,把枪顶弯了,喉咙没事,这样的表演只能吓唬老外,稍微练过武的人都深谙此道。不信你换把砍刀试试?
  但这并不代表少林外家功不行,很多练铁掌、铁拳、金钟罩的人每天都在锤炼自己的皮肤,慢慢的形成肉茧,肉茧再变成肉垫,几十年练下来,一拳打出去,犹如一个铁锤击过来,杀伤力不言而喻。
  日期:2014-11-18 20:54:00

  二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参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