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罗街第三部——危机边缘》
第7节

作者: 摩罗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病毒学专家加尔文博士对这些病毒的极大危险性更是深信不疑,他认为:“人类健康的自我防御机制,不会预见到那些在人类社会中已经消失了几千年的病毒会重新出现,因此针对这些病毒的抵抗能力很脆弱,一旦传染发生,就可能导致大规模的疾病流行。”为了说明这一危险前景的可能性,加尔文还援引了一种能够引起痢疾状腹泻的病毒,这种病毒每隔几十年便在沿海地带出现一次,而它的栖身场所就是南极和北极的冰川。

  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病毒已经在冰底埋藏了很长时间,它们的生命力和传染性不会像从前那样强烈,真正的危险可能会非常遥远。然而,这些科学家也承认,从理论上讲,谁也不能武断地说,这些重见天日的古老细菌和病毒不会再次给这个世界带来灾难。
  日期:2015-02-04 20:14:00

  第九节
  很多人都知晓温室效应,知道温度抬升会造成南北极的冰川融化,进而造成海平面上升,影响到一些沿海的国家和城市。
  但是根据美国2010年美国气象学会(AMS)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0)共同编制的一份公报显示,未来的30年里,可能根本不需要等到海平面上升淹没城市,不断融化的冰川所释放出的未知病毒就足以夺取数百万人的生命。
  在厚达几十米甚至数百米的厚厚冰盖下,沉浸着无数未知的微生物和病菌:有的是数百万年前就隐藏住海冰中的细菌病毒,有的甚至是来自外太空陨石所携带的外星病毒,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它们被深深地掩埋了起来,静静地等待这苏醒的一天。

  这些细菌病毒大部分是无害也是低毒性的,但是其中也难免藏有未知的杀伤力巨大的病毒,所以很多国家科考站在进行相关性实验时候,都是做了最高级别防护措施的,就是在离开南极时候,也都做了足够的隔离措施,这和登月或者是进入外太空的宇航员返回地球后都要有一段隔离期的性质是一样的。
  事实上,不要以为南极冰川还远在天边,还没什么问题。就是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中国的青藏高原的冰川都同样存有未知病毒,随着气候的变暖,随时都有释放的可能。拿青藏高原举例,其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4摄氏度升高,而冰川融化正以年均130平方公里的速度缩小,预计到2050年,大约三分之一的冰川会消失掉,而到2070年,这个数字会达到75%以上。
  病毒的历史比人类的历史也久远的多,甚至它也是各种生命的老祖先,考古学家甚至在距今一亿年前的动物化石里分离出了病毒的痕迹。
  而某种意义上,病毒也是一种活物,它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繁衍,但令人害怕的是,大部分的病毒一定要在活的生物体内不断复制,而这些复制是以吞噬生命为代价,从这个角度,将这些病毒比喻为贪婪的“食肉动物”也并不为过。
  徐度他们所发现的这种A病毒,是一种由薄膜和蛋白质构成的微小囊状物,包含有一条以上的DNA或RNA链,病毒学家将其归纳为一种模糊不清的“生物”,大部分情况下,处于细胞外的病毒仅仅是平静地等待着那里,一旦有什么活体的健康细胞接触到这些病毒,这些花环状的病毒就会立即环抱住健康细胞,把它包裹起来,开始新的一轮复制。
  这些病毒在细胞内不断复制自身,直到最后细胞里塞满了病毒并发生破裂,新的病毒就从被摧毁的细胞里溢出,再去寻找新的可以复制的健康细胞。但是这种病毒并不“希望”杀死它的宿主,因为那不是它的最大利益,会影响到它的生存,它会尽可能地保持宿主体内机能的某种平衡,直到找到新的活体宿主。
  A病毒的内部遗传密码是一条RNA单链,这类分子被认为是最古老和最粗糙的生物编码机制。早在几十亿年前,地球诞生不久厚达原始海洋里就可能包含相当多的基于RNA链的微观生命形态,这意味着这种病毒可能和地球的年龄一样古老,也意味着人们知之甚少,防不胜防,也更加令人恐惧。
  在电子显微镜下,这些病毒构造简单,自我复制的过程呈辐射状,对待目标冷酷利落,犹如分子级的鲨鱼一般。
  但是唯一令人欣慰的是,这种病毒的存活并不稳定,极易在过热和紫外线的照射下就逐渐死去,可能是还不太适应世界,而实验也表明,这种病毒暂不具备空气中传播的能力,仅限血液、体液等接触性传播。
  因此徐度他们将病毒采集后就要放置在专门的标有国际生物危险警告标志的铝筒里,以保证病毒的稳定。
  但是让徐度他们也很头疼的是,A病毒与其他病毒不一样,稳定性很差,采集到的病毒经过几个月或者半年左右的培养时间后,可能是密闭环境的关系,病毒的毒株和毒性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因为这些奇异的病毒离开极寒的环境后就迅速开始复苏,张开獠牙,迫切寻找宿主,处于一种高度的活跃期,当没有合适的宿主后,病毒就又开始“冬眠”,其结构开始闭锁,这对于研究者来说就缺乏研究的意义。
  简单说,只有活体的宿主体内采集到的A病毒样本才具有非常典型的毒理分析意义。而如果将病毒植入活体的动物中,由于病毒毒性大,不管是小白鼠还是猴子都会在短短几日最长不过一周内就迅速死亡,病毒也开始死亡,这对研究来说,也没有了什么意义。同时,出于安全考虑,死亡的这些动物尸体必须立刻做到焚化或者生物分解等必要防护处理,而大部分交通工具并不具备这样的处理条件。

  日期:2015-02-06 13:48:00
  第十节
  徐度惊讶地听见陈沛然的话,有些不相信,若不是此时此刻,所有人面色凝重,又有道高望重的导师在场,他真以为这是师兄和他开的玩笑。
  什么情况!?
  一直以来,出于安全考虑,A病毒由于性质不明,且具有极为危险的潜在危险性,对于将病毒如何带回大陆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各国政府以及科学家都是慎之又慎;同时该病毒结构奇特,在冰冻环境下基本属于冬眠状态,其分子结构趋于稳定,而一旦接触到活体宿主后,病毒立即就像苏醒的毒蛇一般,立即缠绕住宿主体内的任何健康细胞,其辐射状的花环结构复制出微小的病毒颗粒,吞噬和附着在宿主的血管壁,形成大大小小的凝块,切断了血液流淌的毛细血管,阻挡了血液对身体的供应,使得宿主的内脏和大脑都出现坏死点,坏死点扩大后就形成自发性伤痕,皮肤开始变得犹如橡皮泥一样松软,这就意味着轻轻的碰触就会造成出血,最终七窍流血而死。大部分情况下宿主一周内就会死亡,即使没有死亡,也基本丧失意识和行为能力。

  为了研究这种病毒的特性,就必须尽量在病毒在宿主体内肆虐的时候来深入研究,而很多病理性实验,光靠科考站的技术和力量还不足以能应付,毕竟科考站的存在并不只是做病毒性研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